同期声片段在电视专题片中的剪辑艺术

2013-08-15 00:49文丨尹
中国传媒科技 2013年4期
关键词:被采访者专题片电视新闻

文丨尹 剑

(四川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中心,成都 610041)

作为事实的一部分,同期声在烘托节目主题、渲染现场气氛、展示人物个性等方面发挥着画面和解说无法替代的作用。目前习惯上没有专门负责录制同期声的人员,因此其录音水平和质量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摄像时对话筒的使用和声音录制的程度[1]。

1 同期声片段的种类

1.1 现场同期声

画面拍摄的过程中通过对现场声音的同步记录建立了声音形象。这一声音形象拓宽了画面空间的结构,渲染了画面的热烈氛围,使画面充满活力和生机,使画面所要表现的内容更加具体,还能够产生一种强烈感染力的美学效应。

1.2 采访同期声

采访同期声在新闻节目中使用较多,它是采访者根据事先做好的采访提纲和被采访者交流,让被采访者针对某一话题直接说话,达到与观众交流的很好办法。它还可以减少新闻旁白的使用,使节目更客观、更生动。同期声所录下的是发生在新闻现场人物的说话的声音,极具个人特点与身份特征。这种特点与身份特征自然地显现出新闻的真实性。这些现场同期声都是未经他人干扰自发而谈的,是新闻现场人物的真实想法与真实感情的流露。因此,很多采访或暗访重大新闻事实的记者都会带录音设备,以便于采到有真实价值的同期声。

采访同期声时要确定合适的采访对象。记者应选择有代表性、有特点的人物作为采访对象,以增强新闻报道的说服力和深度。要选择适宜的环境,环境过于嘈杂势必影响录音的效果。要设计好采访的问题,提问要有针对性,要选择观众最关心的问题,采访的问题要具体,避免提那些大而空的问题,切忌不要提带有主观色彩、倾向性的问题。要掌握好采访节奏,引导采访对象的谈话方向。在采访中记者要始终控制好现场的主动权,要不断地从采访对象讲话中发现新的线索,吸收有用的材料,捕捉生动的细节,进而丰富报道的内容。

2 同期声片段在电视专题片中的作用

在专题片中恰当地运用好同期声,可弥补电视画面的不足,有时比解说词和旁白更客观、更真实,其吸引、感染观众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对于电视专题来说,同期声的记录和运用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2]。

2.1 有利于增加电视新闻的真实感

视听统一是电视的重要特征。同期声记录下新闻现场的声音,营造浓厚的现场氛围,更好地在电视中还原真实的世界。它赋予了电视新闻最大限度的真实感。同期声作为电视的独特优势,也应该成为电视时政报道的独特优势。

2.2 能够增强电视新闻的感染力、权威性和说服力

同期声有利于表现新闻人物的真实状态,使新闻人物更加真实丰满。它使被采访者直接面对观众,把他的感受、观点、经历等通过麦克风直接陈述给观众,让观众不但见其人,更可以通过其说话时的语气、声调、表情、神态、举止,感受到一种立体的、生动的信息。

同期声记录下新闻现场的声音,营造浓厚的现场氛围,更好地在电视中还原真实世界,使观众有强烈的参与感,使对新闻事件的报道更具感染力。

2.3 可以增强新闻节目的客观性

随着观众鉴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电视报道客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灵活准确地采用与画面完全一致的同期声,能够让事件的当事人或目击者直接面向观众陈述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使报道具有无可争辩的客观性。在2006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专题片《大国崛起》中,编者很少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很多重要的观点和论断是通过片中采访名人的同期声来表达的。这种做法使编导的观点更好地被观众接受。

2.4 可以弥补画面不足

众所周知,电视的主要表现手段是画面,但在许多实地拍摄时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画面不易于取得,这时的同期声就会弥补画面不足,在节目的立意、表现中占主导地位。这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新闻调查类栏目。在采访中往往是越接近事实真相,人身安全就越得不到保证。为了客观公正地反映事物并能保证自身的安全,这时只能进行偷拍。在这种情况下,画面的质量是很难保证的,而同期声却完全能起到弥补的作用[3]。

2.5 可以增强专题片的立体感

同期声音响可以增强现场气氛,使欢快的气氛更加愉快,紧张的气氛更加紧张。由于加入音响,使得电视新闻更加有“厚度”。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向听众提供声音的大小、强弱、远近,即层次感、现场感,能够生动地再现人物形象,在听众的内心产生立体的感觉,从而增强了立体效果。

3 同期声片段在电视专题片中的剪辑艺术

在后期编辑时,需要对相关的同期声进一步加工和提炼,才能把表达效果凸显出来。因此,把握好同期声的编辑技巧也极为关键。在电视新闻的拍摄过程中,声音的采录同画面的拍摄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眼耳并用是人类接收信息的常态,因而无论在什么情形下,也不管在后期编辑中是否用得上同期声,都应将话筒开关打开。一般来说,新闻摄像中不管是人物的采访还是环境的声响,都应该记录下来,以备后期编辑之用。

同期声能够起到传递和增加画面信息量、烘托气氛、表现环境特点等重要作用,如果没有了同期声,只能是不完整、不真实的画面记录。有的摄像师往往只重视画面的录制,而忽视同期声的采录,这是不对的。实践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拍回来的素材没录上声音;人物采访时杂音太大;声音断断续续,时有时无,等等。这些都会给后期编辑带来不利的影响,有的甚至无法弥补。这就要求我们外出采访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3.1 前期采访时,加强采录声音的意识

记者在采访时,应该注意采到现场和被采访者的同期声,尽量采录全新闻现场人物和环境的同期声,有利于完整表述被采访者的真实话语和现场的真实情境,维持新闻真实性;有利于后期制作人员顺利编辑整条具有严密逻辑性的新闻。

避免错误地把不同时期在同一情境下采访的人物剪接在一起;避免由于被采访者的不适应镜头而表情惊讶,语言断断续续,从而会有过多的后期剪辑,造成画面不断跳动。为了弥补过多的剪辑痕迹,一般会采用特技予以处理,但这不是最好的办法,应该利用声音元素,延长一个画面,加上同期声或是音乐或是直接黑幕,利用声音转场,尽量使新闻亲切自然[4]。

3.2 必须占有较多的现场画面和同期声素材

现实生活是声形并茂、丰富多彩的,只有坚持录像必录音的原则,抓拍到非常丰富的现场同期声,尤其是新闻人物的讲话、对话,才能在后期制作时有米下锅,也才有了用好同期声的基础。

3.3 采录时要去粗取精,合理安排

在实际的采访工作中,同期声记录下来的都是当事人原始的话语,而这些话语往往又是既复杂而又冗乱的,多余的字、句乃至段落,啰嗦、拖沓的词语,很难避免。即使是非常精华的部分,也因为受节目播放时间的限制,在后期剪辑时也得加以取舍。对采到的同期声,在剪辑时要把那些含混不清的句子,嘈杂的对新闻表述清楚有影响的背景声音给舍去,在新闻中适当地加上同期声,以保证电视新闻清晰、准确地传播出去。

记者现场采到的同期声并不都是对表现新闻主题有用的,不是所有的同期声都是需要的。一是对较好的同期声素材要去粗取精,把那些最富个性、最能表现人物特征的话语留下来;二是对太啰嗦的问题可以用解说去概括,以节省时间,把那些词不达意的同期声素材去掉;三是对有些同期声要仔细推敲,对那些虽然很有个性,但播出后有负面影响的不能用。

[1]王璞. 浅谈电视新闻同期声运用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 新闻传播,2010(11)

[2]吴晓磊.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J]. 新闻爱好者,2010(18)

[3]张清平.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采访中的运用[J]. 记者摇篮,2010(03)

[4]孙文生.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J]. 青年记者,2008(29)

猜你喜欢
被采访者专题片电视新闻
浅谈在采访中怎样与被采访者有效沟通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工作中提问的方法与技巧
浅谈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天耀中华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片尾曲)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新闻记者采访的提问艺术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电视新闻评论发声三策
电视新闻的三大功能性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