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李 庆
(孝感电视台,湖北孝感 432000)
随着国家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政策的陆续出台,各种新兴媒体产业不断壮大挤压,广播电视向体制集团化、机制市场化、经营产业化、频道专业化、节目精品化、人才社会化趋势改革,已经势在必行。以孝感电视台为例,作为地方党委政府的喉舌,其一切职能都必须保证舆论导向正确的前提下进行,从这点看,电视台多多少少具备着一定行政职能。同时,电视台又承担的是政府行政职能以外的社会公共服务,在实际运营中也得到国家较多的政策扶持,拥有很强的行业垄断性和专营性。另一方面它又面向社会,参与市场竞争,通过广告经营收入维持自身发展,具有企业性质。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四级(中央、省、地市、县)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指导下,我国的电视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1989年7月,孝感电视台借助这股东风,正式挂牌。1992年二届全国农运会在孝感召开,孝感广电抓住了这一大好机遇,争取到了农运会200万政府财政投入,买地、竖塔、购设备、建办公楼,奠定了孝感电视台的初步规模。
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有电视台296座,承载着2984套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全年共播出电视节目1360万小时。每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每个地级或以上城市至少有一座电视台。(注2)
孝感电视台初建时,所有在编职工不到20人,财政每年拨款8万,按当时人均年收入2千算,除去工资4万,还能有结余,算得上是全额拨款。24年后的今天,全台已有干部职工200多,其中在岗180名,离退休或内退23名。电视台采用了“双轨制”用人机制,编制职工130个,签约聘用、临时人员50名左右。然而每年事业经费依旧在20万内,扣除工资、物价变化,缺口巨大。
事业单位成立的目的是“为了社会公益”。也正是由于电视台所从事的是公益性服务,承担的是政府行政职能以外的社会公共服务,所以在实际运营中也得到国家较多的政策扶持。即使在改革后相当长时期内,会具有很强的行业垄断性和专营性优势,应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组织支撑,成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主力军,以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的核心职能。
今年以来,台里除抓好《孝感新闻》、《孝南新闻》、《规矩方圆》等喉舌性栏目外,也围绕发展电视文化产业,结合本地实际,推出了《民生视点》、《新闻天天汇》新闻栏目;改版扩展了《垄上行》、《家住孝感》、《天平在线》、《孝.感人》、《周末会客厅》等品牌栏目。
依托电视荧屏资源,各电视台广告创收实际上已经成为自身生存、发展、壮大再扩张的根本。有数字统计,2011年全国的各媒体广告总收入是3125.55亿,其中广告公司940.35亿,排位第一,占总额的44%左右,电视媒体为897.92亿,占29%左右,排名第二。(注3)实际上,地市级电视台作为国内广播电视格局神经末端,根本不具备央视和省级电视台那样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等,广告创收在这块大蛋糕比例少的可怜。比如孝感电视台仅为1700万,占电视媒体897.92亿总额的0.000189%,不到百万分之二。
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对电视台必须进行改革,这已没有任何争议,问题在于如何改革,如何发展?笔者认为还有许多理论认识问题和实际操作的技术问题亟待研究。结合所在单位状况,谈几点建议。
电视台要想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逐步真正成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关键必须建章立制,效益要靠严格的成本核算实现。合理划分事权,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经营机制,促进并加快政事、政企和企事分开体制创;“稳住一头,放开一片”。即力保新闻宣传这一“喉舌”功能,其它方面以市场机制实施管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搞活节目的市场化流通;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与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分离,逐渐实现国有资产为主体的投资、融资多元化。
赋予电视台“一把手”的法人充足的“管理企业的权力”,保证一把手正确用权、合理用权。同时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建立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强对任期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任用、奖惩挂钩。单位财政支出、项目建设等重大敏感问题,做到全面或局部公开透明,增强提高骨干队伍,普通职工的主人翁感。
电视台作为一个技术性极强的单位,人才是智力资源的载体,“人才是经济发展的财富之源,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资本”。要从制度上规范事业单位选人用人的程序和做法,把优秀人才吸引到电视台来,严防通过各种非正当途径向事业单位安排人员。要在台内全面建立、推行聘用与解聘、辞聘制度,实现用人上的公开、公平、公正,人才的活力取决于机制和环境。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的拴人引才环境。
在保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各项监督到位的前提下,扩大电视台内部分配自主权,建立多种形式的分配制度,让电视台可以根据市场需要自主确定员工工资及福利,逐步形成多劳多得、质优得、责重多得的分配机制。
电视台是“特殊”的“企业”,这种特殊性,就更加需要政府抓紧改制最初几年的缓冲期,协调有关的职能部门制定一些优惠的产业、财税政策,有力扶持电视台企业化管理的发展,让它迅速壮大实力,扩大规模。
事业单位改制,是一个很系统、很复杂的工程,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面之广,涉及人员之多,其中各种利益犬齿交错。比如在电视台,很多职工都是在编终身职工,在单位无私奉献了几十年之后,由于人体生理机能的衰退,以及电视台采编工作是高强度体力脑力结合性质,导致了他们在一视同仁的绩效竞争中处于劣势,可以在保障他们基本利益前提下,征求个人意见,推出退位、退养的灵活政策。
每当我想起当年那些敢于打破陈规,勇于尝试国企改革的先驱者时们时,总为他们的勇气而折服。而中国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革,将在明年大踏步迈进,在改革中不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使其更趋于合理合情化。唯一如此才能促进事业单位发展,使其更好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为社会和谐增添动力。
[1]摘自百度百科《中国行政事业单位》
[2]摘自《南方电视学刊》
[3]摘自郭全中《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广告业发展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