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梅芳
观众生成内容是电视新闻创新的一个方向。在电视新闻竞争乃至整个媒介竞争中,没有互动便意味着失去观众,而随着社会发展和民主进程的加快,应该努力与电视观众进行全方位交流互动,积极搭建市民社会的公共话语空间并以此引导舆论。《安徽新闻联播》在2013全国两会特别策划中就做了一个很好的尝试,专门开设《两会微评》,在安徽省内首次进行百姓评论员“海选”,通过与16个市电视台的联动,每天选出3名百姓评论员就会上热点话题在工作生活场所点评,这些百姓评论员多为基层干部、社区居民、田里的农民,他们在接到话题之后,还会征求身边百姓的意见,成为小小的民意代表,再进行观点碰撞。与此同时,还在拥有十几万粉丝的@安徽卫视上发布相关热点话题,吸引了大批新浪微博网友留言,从这些网友留言中进行微博筛选,成为网络评论员,如此,网络评论员与百姓评论员、专家评论员“三位一体”,新鲜热辣点评每日会上热点,成为全国两会报道的一大看点。在这个例子中,其实参与报道的只是部分观众,起到的是“样本”的作用,在大数据时代,观众反馈可以建立在全部观众的基础上,即:1样本=总体1,通过对观众体验,包括何时暂停、后退和快进、网络上的观众评价、搜索操作、观看视频的时间和使用终端等等进行分析,让我们更为清楚地看到样本无法揭示的细节信息。另一方面,在节目中更多设置微博摘选、彩信自拍、市民DV创作等环节,在滚动字幕中播发观众的短信,在新闻中使用一些手机视频的内容等等,把观众的反馈更好地运用到选题线索、互动、生成报道等各个层面,满足观众的成就感和价值报偿,并产生自我激励和重复参与行为。
面对新媒体浪潮,特别是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的迅猛发展,要善用和巧用新媒体,打通两个官方和民间舆论场,提升传播力。一是塑造有灵魂的官方微博。目前,栏目已经开通了@安徽新闻联播,需要优化发布策略,打造微博个性,开展话题传播和活动营销等立体式互动营销,充分发挥电视媒体微博区别于其他微博用户的核心竞争力。二是与新媒体联动。媒介融合是电视新闻创新之法,联播类栏目更需要与微博、微信联动,在嫁接融合中创新,比如:在2013省“两会”特别报道中,《安徽新闻联播》推出了专栏《微播两会》,运用微博进行报道创新,启动“百名代表委员微对话”的活动,为上千万微博网民提供了一次与全省1400名代表委员零距离互动的机会,活动推出后,线上线下引发多方热评和强烈反响。事实上,在与新媒体的互动中,还可以运用记者与主持人微博、频道和栏目官方微博等,以微访谈、微直播、微话题等形式在公共话题和公共交流空间中互动,增加官民舆论场的“最大公约数”,发挥建设性作用。
惯性的思维定势是对创造力的极大束缚,对于联播类栏目而言,这种惯性势力更为普遍,容易损害节目品质,而要突破思维的惯性和惰性,需要力戒宣传味、八股腔、联播体,塑造出与众不同的、能够令观众亲近的气质。而这个重塑,首先需要各级把关人解放思想,做新潮流新思维新理念的引领者和运用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融会贯通,为节目所用,这一点非常关键。
比如:全国两会特别策划启动前夕,为了配合整个宣传,提升报道整体感,便创新性打破《安徽新闻联播》延续多年的惯常报尾方式,将原本没有信息量的客套式结尾一变而为特别的报道,以“两会表情”为标题,以图片形式定格两会上的精彩瞬间,贯穿两会全程,播出后各方反应很好,认为形式新颖创意出人意表。为了延展报道效果,台里决定把《大美安徽》作为《安徽新闻联播》的常设性特殊专栏,将之作为持续推广安徽“三个强省”建设成果、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一个微窗口,已经成为栏目的一个收视高点和品牌。再如:联播的重大会议报道尤其是两会报道,一般都是习惯于严肃沉稳,甚至色调上,也常常是非常喜庆的红色、黄色,甚至记者出镜的服装也都是红色为主。在《安徽新闻联播》2013省两会特别策划《美好安徽走向幸福》中,分管台领导提出,将沙画引入时政新闻报道中作为片头,徽风皖韵的气息令人赏心悦目,沙画这样一种指尖上的舞蹈使得时政报道的屏幕形象清新时尚,引发网友广泛热议,这在全国同类节目中属首创。在随后的春节特别策划《感动,这个年》中,不仅把沙画继续运用到片头中,还用来讲述人物故事,不仅有效回避了图像表现力不足的短板,更以朦胧灵动的画面给了观众非常大的想象空间,一改以往电视新闻人物故事讲述尤其是回溯式讲述的常规做法。随后在全国两会特别策划中,台分管领导提出来把沙画片头再次升级,打造一个彩色版本,清风扑面。
“生活在新闻联播里”“死也要死在新闻联播里”,这些网络里流传的段子在搞笑之余其实耐人寻味:为什么观众会觉得我们有一部分报道不真实,显得假?这些其实也警示我们,尊重新闻规律,回归常识,回归新闻报道的原点,直面社会转型期现实,把握社会直接脉动,贴近真实的百姓生活,报道才会有热度和温度,提升舆论引导水平。
今年年初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之后,各地也纷纷在会议和领导人活动的篇幅和次数上做出具体规定,其实对于联播类时政新闻栏目而言,根本问题不是时政报道量上的增与减,而是如何转变对“什么是新闻”的认识,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的问题。这里需要强调的,一是必须第一时间发布新闻,实现直播常态化。网络时代,电视在技术上最大的优势是现场同步直播,不确定性和带入感是电视直播的最大魅力,相对于微博直播等新媒体直播的碎片化,电视现场直播传递的信息更加完整和全面,《安徽新闻联播》将逐渐尝试引入微型直播样态,在省委省政府重大活动、突发事件和重要主题报道、评论员评论等样态中,尝试引入直播连线。更加注重与新技术融合,探索与新媒体的合作,与省内移动通讯运营商合作进行3G直播平台的建设,利用3G、微博等,尝试即时多点直播,形成以SNG卫星直播车为主体、3G设备为辅助的快速反应机制。二是必须说“有营养”的话。抛开习惯的“官话”,学会说“民话”。9月下旬,《安徽新闻联播》推出全媒体新闻行动《平凡人 中国梦》,人物的选择和节目理念主张简单、真实、打动、有境界、有情怀,摒除面具、虚伪、功利,可以用“四个回归”来概括,就是回归平凡小事,回归人的本性,回归自然本真,回归理想,人物的追求有一定的超越现实的境界和理想,报道要回归新闻理想,有新闻担当。如此诚心诚意地说老百姓的贴心话,自然可以赢得良好收视。
在习李新政“民本指向”的指导下,内容民生化将是联播类栏目报道内容的重要增长极,而内容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让人文精神照亮报道。因为,新闻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人生的采访,人文精神应如血肉般灌注入以事实为骨架的新闻叙述之中,才能产生震荡人心的力量。一是聚焦“新民生”“大民生”。在日益扩大的市民社会,将有更多市民主动参与到对公共事务的关注中,主流媒体应该通过搭建市民与政府对话的平台,让民众意见最终上升为政府意志成为可能,同时将目光切入到社会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思维死角和视觉盲点,探讨解决百姓物质、精神、权益等层面的需求问题,这里电视新闻所起的作用,不再只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工具,而是提供民众与政府对公共事务进行关注、讨论和交流甚至博弈的平台。二是国计民生化—致力于时政新闻的民生化。对于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宏观政策,努力寻找它们与百姓生活的关联度,多做解读式、调研式报道,提升报道的前瞻性、建设性,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同时,越是重大时政报道,越要强化和体现民生视角。再以2013全国两会特别策划《走进春天》为例,致力于关注百姓生存与发展、权益的大民生理念,做观点新闻,在我们的报道中反映百姓最为关注、党委政府关心、代表委员呼声强烈的问题,如:改革、发展、房价、楼市调控,在采访中,力求去除以往容易出现的正确的废话,赞美话客套话和官话,在直面问题甚至很尖锐地谈问题,然后言之有物地建言献策。三是让报道触碰人心。新闻报道的竞争,说到底是思想的竞争,新闻因人而生动,要多从人文角度观照各类报道,使得主题宣传新闻化、新闻人物化、人物故事化、故事细节化。比如:迎接十八大自主策划《红色青春》就是选取以80后为主体的优秀年轻党员为主人公,讲述他们扎根基层的青春励志故事,以他们在基层的生活实录为基础,袒露真实的青春心语,给年轻观众很好的激励,因为青年的选择是党和国家的未来。2013年元旦起,《安徽新闻联播》开设了《寻找身边的感动》专栏,它以微型纪录片的方式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感人故事,以触碰人心的细节放大感动元素,展现蕴含其中的人性光华和道德力量,今后将继续打好感动牌,传播正能量。四是持续开展舆论监督。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监督力。《安徽新闻联播》专栏《群众利益无小事》开办之初是全国联播类节目中唯一的舆论监督专栏,2013年在此基础上开设了《百姓关注》专栏,多选百姓反映强烈、党委政府也高度重视的话题,立足建设性,理性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主流媒体的影响,关键是看立场,看是否具有强大的议程设置的能力,在信息碎片化的环境中,面对生产性和传播性越来越强的受众,以“现场”贴近受众、以“立场”吸引受众就显得格外重要。
打造电视新闻的评论高地,关键是要实行新闻评论员制,有一批评论员队伍,这样才能确保原创和质量。目前,《安徽新闻联播》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百姓评论员、网络评论员、专家评论员、主持人评论员的架构,特点上新锐与主流相结合,地域上本土与外地相结合,年龄上老中青相结合,职业上广覆盖社会各个阶层,目的是形成多元多视角的意见表达。创新评论内容。不止是省内大事件大活动,百姓关注度高的公共热点话题、民生话题类稿件、传递正能量的稿件,都可以进行评论,根据每日每档节目情况,灵活选择主打稿件增加评论元素,打造观众记忆点。比如,从3月下旬开始,连续一个多月推出的“聚焦不文明现象”系列,每天播出都有单独的评论板块,以“百姓论文明”的形式,百姓评论员和网络评论员轮番上阵,效果很好,受到中央文明办批示表扬。创新评论形式。除了常态的本台评论、本台短评、百姓评论、记者手记、记者感言等体裁样式,还可以逐渐引入多种形式,比如,直播连线、评论员记者式现场评论、街头海采、演播室视频连线、网络连线、电话连线、电话采访、口播+图像或图片双视窗、口播+字幕双视窗等等,今后还将重点开发主持人评论、本台述评、记者述评。
电视新闻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机制是指挥棒,制度是保障,有了好的机制,创意会不断迸发。围绕《安徽新闻联播》,目前已经构建起台长策划调度会制度以及策划调度会、编委会、部门、编辑记者四级策划制。创新评估体系、奖惩机制,台长基金每年拿出10万,专门针对联播设立创新奖。盘活人力资源,对于系列化规模化的重要报道,打破部门分割,调集全中心甚至全台优质资源。开门办联播。鉴于目前采编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密切与省相关政府部门、智囊部门的合作,建立常态长效的合作机制,提升报道的前瞻性和深度系列化策划。深化与地方台合作,地方台尤其是60多个县级台如同我们深入全省各地角落的毛细血管,需要更好地发挥他们距离现场更快更近的优势,为我所用,并通过他们,扩大联播和本台在当地的影响力。探索和推行集约化运作,改进栏目运作理念、内部管理和运作机制,使之更加科学化、畅通化、高效化。打造学习型团队,提升综合素养以及持续的竞争力。
2大数据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信息产品加工将成为主要的生产活动,我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都将构建在大数据之上。在大数据时代,一切皆信息,一切皆有可能,对于包括联播类栏目在内的电视新闻而言,需要以求真之意、务实之心,顺应变革,乘势而上,在一场场新闻竞争中胜出,以饱满的新闻理想和新闻精神更多服务于社会和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