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学剑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一剧写东汉三国时期东吴大夫鲁肃索取荆州的故事。当日刘备未济时,借荆州为本创业,遂称雄汉中,东吴鲁肃见刘备有霸业兴隆之势,便向坐镇荆州的蜀将关羽索取荆州。设宴邀请关羽过江赴会,企图以伏兵胁迫成之。为了解关羽情况,鲁肃先后向乔公 (乔玄)、司马徽问讯关羽情况,两人俱述关羽威武。鲁肃虽有余悸,仍致函相邀,按计行事。关羽知其有诈,仍携周仓数人赴会。宴间鲁肃道出其意,关羽怒然以拒,鲁肃不敢妄为,关平等将士及时接迎关羽,安然返回荆州。
该剧情节简洁,气势宏阔,浩气鼓荡,壮采斐然。明·沈德符赞本剧:“不独命词高秀,而意象悲壮,自足笼盖一时。”
全剧先烘染再实写,关键处浓墨重彩,点睛勾神,全方位集中塑造关羽形象,张扬着大无畏的精神气魄。
剧中以前两折的大容量,用设问法、重复法,全面介绍赞颂关羽 (及其兄弟)的文韬武略,辉煌战功,以及关羽的英雄性格。
第一折乔公介绍关羽是以平静之气叙述。第二折司马徽的介绍则加重了情绪化。司马徽本是一方外闲人,悠然而出,鲁肃来请他去坐宴,他先还是淡然以辞。待听说客中有关云长,则骤然色变:“若有关公,贫道风疾举发 (马上说我犯了中风病)去不的,去不的!”他的介绍,颇见色变辞厉,诸如“那汉劣性怎肯道拆了半筹 (吃一点亏)?”“咱两个都落不下的完全尸首”、“提起来魂魄悠悠”、“那一个杀人的云长,稽首,我更怕他下不的手 (我还怕他下不得手吗?他会杀我的啊)!”司马徽的介绍,进一步烘托了关羽的血性性格,从情节布局来讲,比之第一折更多了些紧张气氛。
前两折,通过问答式,已将关羽的历史、性格形象向观众做了全面交待,第三折在情节进展中又主要从关羽本人的讲述中部分地重复了他的历史,并表现了他对鲁肃来请,去赴会的无畏精神。这一场算过场戏,无多风采。风采处全在第四折。
元杂剧评论,曾有“至第四折,往往强弩之末”,“至第四折,率多戛然而止,甚少精彩”的批评。实际上并非如此,本剧精彩处、劲力处恰在第四折。
四折戏,不惜篇幅用了两折戏,甚至不惜损害鲁肃形象的真实 (鲁肃作为东吴核心政治军事领导,怎能不了解显赫于世的关羽呢)。第三折又是平平而过,第四折若无好看处,这本《单刀会》就没了价值。作者以扛鼎之力用第四折的跌宕壮采,赎回了前三折的平庸,打造了本剧的精品品质。
第四折是一场鸿门宴,关羽却非像刘邦那样默然心怯,而是以威慑群雄之气魄始终控制着局势的沉浮变化。这一场礼仪儒雅与言谈机锋并呈,推杯换盏与刀光剑影夹写,张弛相济,扣人心弦。关羽之形象则如一株大树,在浓云黑风,闪电雷鸣中,傲然矗立,壮人胸怀。
第四折,以鲁肃欣喜开始。关羽赴会,先礼后兵,索取荆州的大事,成功在即,故而他欣喜不已。紧接的场面是关羽引周仓一行,驾一小舟于大江中流——这是一个诗情画意颇有意味的画面。关羽明知此行宴无好会,他们早“安排下打凤牢笼,准备着天罗地网”,这是一个“杀人的战场”,但他坦然应邀。他在大江中即景生情,凭今吊古,感慨沧桑。面对大江他欣然道出:
看了这大江,是一派好水也呵!
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夫心别 (鲁肃不怀好心),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农村娱乐杂耍的聚会)。
——关羽气吞东吴,视百万雄兵若草芥。接着怀古浩叹:
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由 (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这也不是江水,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这两首曲词诚如前人所赞:“感慨苍7凉,洵为绝唱。而‘是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一句尤为神来之笔。宜于盛行于世,已六七百年之久也。”
关羽耸立大江之上,壮心系于江心,千古一叹。前面步步逼近的虎狼穴全然抛在脑后。
作者处理关羽在这个关节对江抒怀,用两首悲壮的曲词,营造了一个诗意画面:大江与小舟;逼近的危局与坦然抒怀;缅怀江底英灵与无视对岸虎狼;赴会一时之举与感慨千古人生。一个中途行进的简单行动,竟衍化为如此的宏美意境,真是关汉卿的大手笔 (联想电视剧《三国演义》这个环节,关羽挺立船头,用新撰的歌词伴唱。无论词的内蕴还是画面的意境都大为逊色——戏曲的魅力绝非电视剧可替代)。
关羽与鲁肃当面交锋,是披着外交礼仪的交锋,对这一特殊性的矛盾,剧中写得闪展腾挪,摇曳生姿。
先是客套虚语,不几句转入正题。转得自然,不见斧痕。关羽用“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的古训表达对鲁肃款待的客气。而鲁肃紧借此句,予以发挥,一番之乎者也,转到索取荆州一事。这个圆滑的转折,颇合宴会初饮的气氛,写得合情合理。
待鲁肃软语进逼,前番还较客气的关羽已是初怒——说剑示威。
待鲁肃直道出: “这荆州是俺的”锋芒逼人时,关羽怒目相向,厉言以对:“则为你三寸不烂舌,恼犯我三尺无情铁。这剑饥餐上将头,渴饮仇人血。”“鲁子敬听着,你心内休乔怯,畅好是随邪,吾当酒醉也。” (鲁子敬,你不要刁滑作势,你实在无情无意,我可喝醉了,若有失手可难免!)双方矛盾,已是针尖对麦芒。
继而鲁肃以动乐为暗号,唤将士埋伏,此刻关羽挥剑击案,以掀雷揭电之势,怒吼道:你们休把我挡拦,有哪个敢拦? “呵呵,我着他剑下身亡,目前流血”。关羽这座尊神 (剧中东吴使官黄文见关羽即称为“像个神”。)如炸雷崩天,射出光焰。鲁肃等被震慑住了,此刻关平领众将士已来接迎,关羽安然上船踏上回归之程。
最后,就像风停云散恢复了平静一般,关羽以轻俏之口吻对鲁肃说:“鲁肃,休惜殿后”(烦劳你跟在后边保护我),继而悠然地吟出——
我则见紫袍银带公人列,晚天凉风冷芦花谢,我心中喜悦。昏惨惨晚霞收,冷飕飕江风起,急帆招惹。承管待,承管待,多承谢,多承谢。唤艄公慢着,缆解开岸边龙,船分开波中浪。棹搅碎江心月。正欢娱有什进退,且谈笑不分明夜。说与你两件事好生记着:百忙里趁不了老兄心,急且里倒不了俺汉家节。
——关羽笑傲江东,逸怀浩气之形象,宛如眼前。
看关羽,兜风虎狼穴,有镇定,有沉思,有谈笑,有震怒,有飘逸,处处横溢着大将风度。
看鲁肃,以欣喜始,以扫兴终,酒宴上吞吐嗫嚅,心虚怯怯,一副狼狈之相,衬足了关羽神威。
看氛围节奏:小呈轻喜——诗情画意——初饮客套——隐然初怒——伴醉怒斥——挥剑击案——拱手谢别。跌宕起伏,变化如神。
概观《单刀会》第四折,布局精致,于起伏多变中趋向矛盾高潮,最后以俏美的“凤尾”作结。颇有“山摇地撼”之后,忽又“柳丝花朵”之妙——壮美为体,优美结尾。这是第四折,也是全剧的美学风貌。
《单刀会》鲁肃这个人物塑造得也好,除却前两折是作者借鲁肃之问烘染关羽之勇,有意将鲁肃作为叙述工具,做特殊处理,我们无法按常规去要求这个人物的真实外表,仅是第四折,就写活了鲁肃。在剧中 (第四折)鲁肃是个腐儒式的文官形象 (按:我们分析《单刀会》鲁肃形象时,不可按史书或小说中鲁肃形象去分析,只能按本剧情节来分析),他的形象集中体现于他的语言。
当他机智地接过关羽“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一句古训后,立即引经据典地讲了一通仁、智、礼、义、信的大道理,而后转到正题:“今日鲁肃低情曲意,暂取荆州,以为救民之急;待仓廪丰盈,然后再献与将军掌领,鲁肃不敢自专,君侯台鉴不错”(请君监察)。这番话,应该说,还有分寸,也合待客之礼。见出外交官员之风范。关羽说:“你请我吃宴席来那,是索荆州来?”关羽的话单刀直入,无遮无拦。鲁肃则慌了口舌: “没、没、没,我则这般道……”这三个“没”字,作者写得好,一下子写出鲁肃口吃心怯的形态。第一个交锋便见出鲁肃之迂腐之懦弱:搬古书,滔滔不绝;一交口锋,便口吃起来,令人生笑。接下来,鲁肃仍然掉书袋子,之乎者也。当关羽第一次说剑:“我这剑界 (剑界指宝剑发出的声音),头一遭诛了文丑,第二遭斩了蔡阳,鲁肃呵,莫不第三遭到你也?”关羽直语刺鲁,而此时鲁肃又一番:“没、没,我则这般道来。”再次表现出心怯口拙。
鲁肃语言最妙的是——当关羽夸耀刘备之根基、之功劳后,鲁肃漫天空地撂出一句: “那(哪)里什么响?”关羽:“这剑界二次也。”然后说剑示威。
“那 (哪)里什么响?”这句词妙不可言。这是鲁肃听关羽刚说罢“鲁肃呵,莫不第三遭到你也?”之后心中震悸的一句情不自禁的语言。可以说,关羽夸耀刘备的那些话,鲁肃全然不曾入耳,他心中还浸在“第三遭到你”之语里,深惧于关羽杀敌之威,故幻生出剑之声响,实际此时剑在鞘中怎么会有声响呢?此处剑响,是鲁肃的幻听幻觉。
以幻觉表现人物内心,在戏剧中是常见的。京剧《华容道》曹操在赤壁大战中被火烧战船,80万人马惨遭失败,一行数人狼狈逃到两壁是大山的华容道上,但因他被火烧的恐惧尚未消逝,因此,在京剧舞台上有曹操狼狈躲火、扑火的表演,这“火”是曹操恐惧的心理之火,也是艺术家对曹操此时狼狈之相的嘲弄。再如莎士比亚《麦克白》第三幕第四场王宫大厅的宴会,只有麦克白一人看得见的鬼魂 (班戈之魂),那是麦克白内心惊虚的心理幻觉。作者以此表现麦克白杀害了班戈后惊魂不定的心理,是对麦克白搞暗杀行不义的批判。《单刀会》鲁肃这句: “那 (哪)里什么响?”属同类手法,这是那把杀人剑在他内心啷啷作响之声,可以想见,在他道出这句恍然而恐惧之语时,他的视线该是不由得窥觑关羽手中之剑 (按:元杂剧中“那”与“哪”两字不分,均写作“那”。如果理解成“那里什么响?”这也无碍这句话具有心里剑声的幻觉意识),这句话道出鲁肃心惊魂魄精神恍惚的内心。表现了作者对这位腐儒官员的讥讽。这句话,在情节中还起了让关羽进一步谈剑示威的由头作用。
“哪里什么响?”——是空穴来风,神来之语,被汉卿灵手捉住。成了鲁肃于此剧中最生动、最空灵、最耐人寻味的语言。至此,鲁肃形象已经生动地弓蜷于伟岸的关羽身边,让我们由衷地发出愉悦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