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朝鲜使者所记的济南山水景观

2013-11-28 09:47齐廉允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济南山水朝鲜

齐廉允

明清时期,朝鲜王朝 (1392-1910年)每年都定期派遣使团入中国京城朝贡。这些使者多将自己的具体行程、沿途见闻、公私活动诉诸笔端,留下了许多行使记录。这些记实记行的著作一般明朝时称《朝天录》、清朝时称《燕行录》。现存的此类文字,多收录在韩国学者林基中主编的《燕行录全集》与《燕行录续集》中,其中,《燕行录全集》100卷整理了398篇,《燕行录续集》50卷整理了170篇,两集合计568篇。

在数量众多、形式各样的《朝天录》与《燕行录》中,在目前所整理编订的数百篇朝鲜来华使者的著录中,有关济南的相对具体详细的记载仅见六种,其余多是约略涉及。为了便于论述,故先将这六种朝鲜使者的使行录按年代先后列表如下。

在朝鲜使者的使行录中,有关济南的记载不多,这与济南所处的地理位置关系密切。在朝鲜王朝五百余年的来华朝贡路途中,济南这个位于北京南方的城市并不占重要地位,仅在个别特殊的历史环境下才成为朝鲜贡使来华的途经之所。在中国与朝鲜半岛三千多年的交往中,两国使节与商贾往来不断。他们的来往行走,一般选择途经辽东半岛的陆路和横跨黄、渤海的海路两条路线中的某一种,其中,陆路交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在陆路贡道畅通的时候,海上贡道并没有引起双方足够的重视,但随着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不断涌现,中朝之间的陆路交通时而会被迫中断,海路成为惟一的选择。有明一朝,朝鲜使团入华大多沿陆路到燕京。但明朝末年,由于女真在东北的兴起,使得途经辽东的陆路线路受到威胁而中断,朝鲜使臣不得不改走海路。

本作者 来华身份 抵达济南时间 著作名称 版(1559-1636)登基正使1622年6月《楸滩集》《韩国文集中的明代史料》(8)第221页吴允谦《燕槎唱酬集》(1570-1629)奏请行书状官1623年7月李民宬《燕行录全集》卷14,第117-120页《燕行录全集》卷14,第355-368页赵濈(1568-1631)冬至圣节正使1623年10月《癸亥朝天录》《燕行录全集》卷12,第301-304页(1586-1637)奏请行书状官1624年9月洪翼汉《燕行录》(一云朝天录)《燕行录全集》卷17,第174-179页吴肃羽(1592-1634)谢恩、奏《花浦先生朝天航海录》请副使1624年《天坡集》《韩国文集中的明代史料》(13)第24页(1570-1652)谢恩、进贺正使1626年9月《朝天录》《燕行录全集》卷13,第299-302页金尚宪

天启元年 (1621)八月,明朝改朝鲜贡道,“自海至登州,直达京师。”[1]此后,渡渤海、经登州、达北京的这条海上航线再次成为两国往来的主要通道。实际上,这条海上航道,是从汉城出发,由宣川宣沙浦发船,途经铁山椵岛、车牛岛、鹿岛、石城岛、长山岛、广鹿岛、三山岛、平岛、皇城岛、龟矶岛、庙岛,然后从登州登陆,经黄县、莱州府、青州府、济南府、德州、河间府、涿州,一直到北京。[2]因此,自明天启二年 (1622年)登基使吴允谦始,朝鲜使者海路朝贡于登州登陆后,在山东境内的陆路贡道便固定下来,走得都是“登州——莱州——潍县——青州——济南——德州”路线,几乎横跨了整个山东重要腹地。

崇祯二年 (朝鲜仁祖七年,1629年),时任辽东督师的袁崇焕为了限制椵岛主帅毛文龙的势力,提出改变朝鲜贡道的要求,并得到朝廷允准。于是朝鲜贡道便自平岛分路旅顺口——铁山嘴——羊岛——双岛——南汛口——北汛口——觉华岛——宁远卫,并于此处登陆经山海关入京。“改路后觉华岛水路远倍登州,所经铁山嘴一带巨海接天,绝无岛屿,多藏暗礁,险恶无比,数年之间陪臣淹死者五人,中朝符验表咨及方物并皆漂失。”[3]于是,朝鲜积极谋求再次改道登州路,但直到朝鲜臣服清朝也未获允准。有清一代,朝鲜使臣多经陆路来华,即使偶经海路,却再也没有途经山东腹地入京的。

上文所列朝鲜使臣的六种关乎济南的记载主要集中的1622-1626年间恰好处于朝鲜贡道途经济南等山东腹地期间。济南只是朝鲜使臣数千里来华朝贡路上途经的一座普通城市,朝鲜使臣一般也仅在此处稍作停留休整,即刻踏上北上的行程。1622年的吴允谦使团6月21日抵达济南,23日离开,仅停留2日;1623年的赵濈使团10月24日到达济南,26日离开,也仅作2日停留。不过也有刻意延长留居时间的,但也多是推延1日,李民宬、洪翼汉都曾在济南停留3天,特意游历了一番济南的山水名胜。朝鲜使臣虽然多是匆匆穿城而过,但仍留下了一些关于济南的记载,并且这种记录明显多于沿途其它城市。之所以如此,除与济南重要的政治地位有关之外,还与济南拥有众多壮美的山水形胜有关。

检视有关济南的朝鲜文献,很容易发现:除了例行公事等的常识性记载之外,朝鲜使者关注更多的还是济南的山、泉、湖等深蕴历史文化底蕴的名胜古迹,此类文字几乎占到所见相关文字的90%多。当然,除山水之外,济南的富足、殷实也令朝鲜使者啧啧称奇,唏嘘不已,“城郭人民之盛,第宅牌楼之多,甲于山东。城外店舍巿铺环拥数十余里,往来车马,骈阗道路,香街绮陌,酒楼青帘,扑地鳞次,粉颊云鬟交倚巿门者亦百其群。古称天下之府库,信不虚矣。”[4]李民宬也曾留下济南“城内外民物之殷富,甲于青州矣”[5]的感叹。

朝鲜使者的文学水平虽高低不等,在济南驻留时间也比较短,但却以一个外国人敏锐的目光新奇地审视着这个城市,留下了不少独具特色的记述,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其中不乏一些珍稀史料,为中国正史史籍所不载。

对一个外来的陌生人来说,首先要关注的自然是一个城市的位置与表层特征,这也契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其 (指济南)形胜则凭负,海山两路要卫,今为省城,城周十五里,济河绕郭为濠池,藕芰蒪鲫之属,充牣其中。”[6]山河环绕,位置险要,水中莲藕、菱角簇拥,鱼儿欢快嬉戏,观之令人难忘,是济南城留给朝鲜使者最深刻也是最直接的印象。

不过,济南山水中饱含的历史文化意蕴更令朝鲜使者神往,“三齐名郡省城兼,今古依然事可参。力竭耕田追怨慕,功过棹舌想稻钤。中原有菽鲜民采,外国占云圣化覃。身历涪翁游赏地,济南潇洒似江南。”[7]看来,“济南潇洒似江南”不只是宋人黄庭坚的感觉,匆匆而过的朝鲜使者也颇有同感。济南奇妙的山水名胜让远道而来的朝鲜使者胸中陡然豪情勃发,甚至一度忘却了远离故土的烦恼与愁苦。“九月齐城叶陨霜,西方吹野暗尘黄。行人向阙常依北,旅鹰随群一趁阳。筋力易殚逢老境,语音难惯入他乡。驱驰万里宁辞苦,王事从来在四方。”[8]“此生能復此中游,弃日淹程放醉眸。地尽登莱供远势,河分济漯见争流。文章久识沧溟子,风物初登白雪楼。如傍历山歌帝力,不须长作故乡愁。”[9]

除了从宏观上描述济南之外,朝鲜使者更多地把自己的目光和笔触投向了济南那些名扬四海的山、水、泉等自然景观与名胜古迹,华不注山、千佛山、趵突泉、金线泉、大明湖等都是他们关注的重点。

(一)山

古往今来,山岳鲜有被视作是单纯的物体,是因为其以宏大与厚重的秉性让人获得了一种崇高、庄严的美感。文人墨客大都希冀通过接近山岳而获得某种启迪,因此他们也会对其倾注更多的心血与情感。并无例外,朝鲜使者对入华朝贡沿途经过的山川都极为关注,在途经济南时,他们对济南的山同样也多了份特别的关切,其中华不注是朝鲜使者在济南最为关注、用墨最多的一座山,几乎所有途经济南的朝鲜使团都或多或少地记述过这座山。

朝鲜使臣首先关注到的是华不注所处的具体地理位置和最主要的景观特点。“华不注在府东北十五里,孤峰特立。”[10]“西南望有高山奇峰突兀,望之奇怪,乃华不注山。”[11]“华不注山,芙蓉空,相对为笔峰。……峰势突兀斗起,高入云霄之间。试登绝顶,纵目四望,则北通渤海,西挹泰山,南极长白山,东压云门山。……上有五帝庙,半腹有兰谷精舍,藏吕纯阳塑像,立大石于其下,刻曰‘华不注山’。山底有道观,道士数十人住缘,中有孙冲泰者,道服道冠,出接颇款。……华不注山,虽独秀中野,而地络旁通,小峰相连,如子孙累累,若串珠形,一带罗列,迤逦而西,环拥府城,西至三十里许,停峙为小岭。南与长白山贯脉。过此之后,旷野苍茫,无一点培塿矣。”[12]

华不注在济南东北郊十五里,“孤峰特立”、“奇峰突兀”、“若在水中央”、“独秀中野”、“地络旁通”是其最醒目的特点。这与北魏郦道元对其“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13]的描述与形容有异曲同工之妙。看来,朝鲜使者在济南游历时间虽短,对华不注山的观察描述倒也准确贴切。

华不注“奇峻”的特点,在朝鲜诗人的笔下更为鲜明,不过,诗人的描述不可避免地充满着抒情、想象与夸张。“昔诵青莲诗,登华不注峰。兹山何秀峻,苍翠如芙蓉。偶逢绿毛女,知是遥秦宫。授余度世诀,含笑愿相从。迩来三千年,蓬莱水清浅。乘槎朝玉京,跋涉齐鲁半。忽见真面目,使我转清。无乃巨灵氏,壁开山一面。一在历城傍,一在华阴乡。我欲攀明星,稽首祈玉皇。穹度石坛,俯瞰吕公堂。玉女犹存,碧霞生氤氲。手中绿玉杖,柱倒洗头盆。神通两无碍,恍惚安可言。飞章碧峰里,要与道友论。”[14]“我吟谪仙诗上语,梦想兹山几年所。一朝忽然身到此,是耶非耶疑梦里。莲花独秀大野中,解道绿翠如芙蓉。谪仙去后三千载,山色久属沧溟翁。我来溟翁已无在,怊怅英豪不相待。人生过鸟天地长,由此宇宙山不改。为向山灵酹一盃,海雨飒飒天风来。”[15]

朝鲜使者之所以如此关注华不注,与此山的重要地位密切相关。其实,在清中叶之前的很长一个时期内,华不注的名气远超千佛山,实乃真正的济南第一名山。唐《元和郡县图志》所记济南名胜古迹只有两处,其一即是华不注 (另一处为神通寺);宋《太平寰宇记》所列四座济南名山,其中就有华不注 (另外三座是历山、庙山、奎山)。众多的文人学者对华不注也情有独钟、赞誉有加,王恽不仅在其《华不注歌》一诗的首句即言“齐州山水天下无,泺源之峻华峰孤”,还在《游华不注记》一文的开篇指出:“济南山水可游观者甚富,而华峰、泺源为之冠。”[16]赵孟頫在《鹊华秋色图》的题记中更称“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直到清中叶,华不注的名气才开始衰落。

除了华不注,朝鲜使臣描述,千佛山“在城南五里许,岩底山腰架佛宫。其东有一览亭,水西有白衣洞地藏殿。……俄而淡日倏夕,栖鸟投林,山影渐尽,扶藜下山,神尚在其间。”[17]游览此山后,朝鲜使者浮想联翩,流连忘返,不知魂归何处。千佛山葱茏储润、百鸟嘤鸣、沉静幽深之美跃然纸上。庙山“在府东十里,有舜庙,故名”。[18]《历乘》卷三《舆地》也载:“庙山,城东一十里,上有舜庙,故名。”而《齐乘》卷一《济南山》却载:“庙山,城东南十里,三齐记云:‘因舜庙得名。’”

(二)泉

济南自古就以泉名闻于世,早在西周时期,就用“有冽氿泉,无浸获薪”[19]的诗句来歌颂泉水的清冽、喷涌的强烈。《水经注》认为济南泉水为“寰中之绝胜,古今之壮观”,曾巩赞曰“齐多甘泉,冠放天下”,于钦在《齐乘》中的评价则是: “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在2.6平方公里的济南古城区内,就有呈“品”字布局的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五龙潭等四大泉群。对济南的泉水,朝鲜使臣也毫不吝啬自己的笔墨和赞美,认为其“为天下奇观”。[20]在他们的笔下,至少记载了6处济南名泉。

朝鲜使臣着墨最多的自然非济南第一泉——趵突泉莫属,“从西夹门出,有泉曰趵突,城西疏泺水,夹筑石埭,曲折引流,注之方塘,而泉脉又从石窦喷涌以出,雪浪常如炰烹,一名瀑流泉。”[21]趵突泉“自东而南而北流,深不濡轨,广六七丈,四处水涌,见如飞盆。近傍沙砾之间,或如喷珠,或如散沫。细看一川浑如沸汤,无处不然,极其奇绝,自古文人骚客吟咏非一,不可尽记。”[22]“楼前有趵突泉,泉源喷薄愈响,涌起数尺者三穴,傍滀为大池。池前后表里洑脉外濑,如金丝玉绳者,无处不然。余派绕城周遭,穿入城中,盈科而为大明湖。”[23]趵突泉的绝妙奇美令人无限神往。

朝鲜使者还留下了多篇吟咏趵突泉的诗,其中尤以李民宬所题两首为胜。“济南奇胜世间无,妙契仙翁藏一壶。雪浪炰烹泉眼涌,蛰龙喷薄尾闾枯。一轩潇洒漱寒玉,万象虚明开鉴湖。偶着冰川老居士,瑶池影里据床孤。”“三伏炎蒸定有无,迎风露殿置冰壶。洑流不待水经验,泽沸何曾泉眼枯。耳冷冷韵古磬,醒心湛湛涵灵湖。厖眉道士坐终日,清簟帘看鹤孤。”[24]

金线泉“在城西石甃方池,泉发其下,东注城濠,波心有金线一道隐起水面。”[25]此泉是济南众多泉水中最为奇特的。对其奇妙之处,宋人曾有极为生动的描述,“石甃方池,广袤丈余,泉乱发其下,东注城濠中,澄澈见底。池心南北有金线一道隐起水面,以油滴一隅,则线纹远去;或以杖乱之,则线辄不见。水止如故,天阴亦不见。”[26]曾巩《金线泉》诗云:“玉甃常浮灏气鲜,金丝不定路南泉。云依美藻争成缕,月照寒漪巧上弦。已绕渚花红灼灼,更萦沙竹翠娟娟。无风到底尘埃尽,界破冰绡一片天。”[27]正因为此泉的独特风采,所以朝鲜使者认为:“济南七十二泉,以瀑流泉为上,金线次之。”[28]

舜泉“在城内舜祠下”,[29]“深可十余丈,覆羃树碑,题其额曰舜井,无乃浚于谋盖之日者耶。”[30]郦道元《水经注·济水》载:“(历)城南对山,山上有舜祠,山下有大穴,谓之舜井。”欧阳修《留题齐州舜泉》云:“岸有时而为谷,海有时而为田,虞舜已殁三千年。耕田浚井虽鄙事,至今遗迹存依然。历山之下有寒泉,向此号泣于旻天。无情草木亦改色,山川惨淡生云烟。一朝垂衣正南面,皋夔稷契来联翩。功高德大被万世,今人过此犹留连。齐州太守政之暇,凿渠开沼疏清涟。游车击毂惟恐后,众卉乱发如争先。岂徒邦人知乐此,行客亦为留征轩。”[31]

华泉位于华不注南侧山脚下,也称华水。“华不注……下有华泉。”[32]《水经注》亦载:华泉,在“华不注山下”。《齐乘》卷一《济南山》也说:“山前道院中有石刻太白诸贤诗,院前即华泉。”古时,此泉很大,唐段成式称其“方圆百余步”。[33]历史上的华泉湮涌反复,如明末《历乘》载“今竭”,不过,民初《续修历城县志》却称:“华不注山下泉源灌注陂地,交属荷稻之利,村民赖之。”文人墨客对华泉多有题咏。曾巩《华不注山》诗云:“丑父遗忠无处问,空余一掬野泉甘。”[34]济南诗人边贡自号“华泉子”,著有《华泉集》,他还在华泉之畔筑西园别馆,卜居数载,并有诗赞华泉曰:“圃巷环高柳,渊泉抱古墟。”[35]

龙泉位于千佛山兴国禅寺西门内南侧,在高耸的石壁下,呈洞穴状,俗称“龙泉洞”。“牧鹤窟龙泉洞,尤为奇絶,窟即吕洞宾炼神处。洞丹岩擘开,呀然成罅。玉派涌出其傍,凹储为苍渊,深不可测。”[36]清朝诗人刘大绅作《龙泉洞》诗:“千尺高岩万树林,时时洞口老龙吟。不知几夜清秋雨,并作寒泉一水深。”[37]龙泉洞最早为明代《历乘》所录,称其在“千佛山殿侧,有水,冬夏不竭,味甚甘,煮茗堪比雪水”。刘敕《咏兴国寺》诗云:“洞中多法水,为客洗烦愁。”昔日来此观光的游客,为图吉祥如意,争相饮此泉水。

杜康泉“在 (舜)祠西庑下,世传杜康酿酒之泉,与江心水惠山泉称之,只欠一铢。”[38]明朝诗人晏璧《七十二泉诗·杜康泉》诗云:“甘泉一脉舜祠下,此地千年说杜君。不是重华常嗜酒,几卮聊借解南薰。”顾名思义,杜康泉与中国的酒文化有颇深的渊源。此泉水质极佳,清冽甘甜,仅略输于号称天下第二泉的惠山泉。惠山泉水“味甘”而“质轻”,宜以“煎茶为上”。中唐诗人李绅称赞此泉水“甘爽,乃人间灵液,清澄鉴肌骨。含漱开神虑,茶得此水,皆尽芳味也。”[39]而杜康泉水仅比惠山泉水“欠一铢”,“中冷水及惠山泉称之,一升重二十四铢,是泉较轻一铢。”[40]不言自明,朝鲜使臣对杜康泉的水质也极为推崇。

(三)湖

朝鲜使者对济南大明湖的关注似乎并不太多,留下的文字记载也比较少,仅见洪翼汉、金尚宪对大明湖有些许记载。洪翼汉的记载比较简略,“大明湖……深广可泛舟。湖之上下有芙蓉桥、百华桥,壮丽无比。”[41]很显然,只是一般常识性的介绍。金尚宪留有《大明湖》诗一首,云:“济南官府古名都,楼观苍茫压太湖。天借地形雄海岱,人添物色拟蓬壶。分栽细柳三千树,疏鉴方塘一万区。安得荷花明月夜,兰舟直上泛虚无。”[42]细读此诗,大明湖秀美可人的景色顿觉扑面而来。湖面浩淼、苍茫,沿湖垂柳环绕,柔枝垂绿,婀娜点水。湖中碧叶田田,白荷红莲,交相辉映,争奇斗艳,荷香飘溢,沁人心脾。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时有鱼儿跳波,偶见鸢鸟掠水。皎洁的月光之下,微微荡漾的碧波之上,一弯兰舟悄悄穿过,泛起微微的水波,静谧怡人。

除了山水之外,朝鲜使者对济南的书院、庙宇等其他景观也约略提及。历山书院“其正厅曰‘精一堂’,乃儒生讲业课试之所。”[43]“扁揭‘精一堂’,取唯精唯一之义,正德年间本府士人等所建也。”[44]“屋宇宏壮,房舍洁正,而但无儒士矣。”[45]吴允谦咏《历山书院》诗云:“历山古迹无寻处,空院千年但记名。犹有传心十六字,祗今昭揭日星明。”[46]金尚宪亦有咏《舜庙》诗云:“大舜生诸冯,我亦东夷中。相后万余春,彼圣我乡人。所赋岂不同,昏愚愧未充。今来谒重瞳,殿宇肃零风,宛然在床琴,洋洋南薰音。”[47]

由于独特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文化意蕴,古往今来,济南山水一直是国内文史作品记述、描摹的重点,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但在外国人的眼中,济南山水景观的形象如何?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长期以来,朝鲜半岛国家都是中华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朝鲜使者一般都接受过较高的中华文化教育,对中国的山川形胜、典籍制度等也都比较熟悉,但他们毕竟是外来人,对中国山水景观的记述、认识与理解必定与中国人有所不同。就济南山水形胜而言,朝鲜使者的记述至少呈现以下两个特点:

(一)更注重挖掘山水景观背后的文化意蕴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在到达中国之前,朝鲜文人早已从无数的汉文典籍和前人的中国纪行文字中“认识”了中国的锦绣河山,并对中国地理所承载的典故和文化如数家珍。不过,朝鲜文人对中国的记述与描写有其特定的选择标准,他们对于异国形象的塑造和描述,并非是要制造与自己对立的“他者”,而是在寻找文化认同的途径。所以,使臣们描写的中国山水也就不单单是另一个国家的山水景观形象,更多的却是他们读过的汉文书籍的现实对照物,这也是朝鲜使者笔下的济南山水为何富含如此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主要原因。

在朝鲜使者的笔下,华不注除了“奇峰突兀”之外,他们更注重用笔墨记述与此山相关的两个重要历史事件。“左传晋逐齐侯,三周华不注。唐李白诗‘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即此也。”[48]《左传·成公二年》载:齐顷公与晋郤克战于鞌,“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逢丑父与公易位。”华不注也因为在山下进行的“鞌之战”与记载这场战争的《左传》——这部古代治学者必读之书而名垂史册,广为中外文人学士所知。李白在一首诗中写道:“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49]这些极大地丰富了华不注的人文底蕴,并进一步提高了华不注的知名度,这从后世众多题咏华不注的诗词中多要咏及李白登临、咏赞华不注这一典实上可以得到充分印证。

朝鲜使者李民宬有两首吟咏历下亭的诗,其一《历下亭忆李北海杜少陵》云:“自古济南韵士多,何年历下散鸣珂?泰山或陊长淮竭,李杜雄名定不磨。”其二《过历下途中复次亭字韵》云:“遗书要问济南生,吊古时登历下亭。骋望泰山穷地理,神交北海酹诗灵。辽西暂梗方修武,海内无虞尚措刑。安得浴归洙泗上,杏坛躬扫奠掓馨。”[50]历下亭历史悠久,饱经沧桑,位置也几经变迁。北魏至唐代历下亭在五龙潭处,《水经注》称“客亭”。唐初始称“历下亭”。天宝四年 (745年),杜甫路经济南,适逢至交北海太守李邕至济。故友新知于此亭欢聚畅饮,杜甫即席赋《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一首。李杜宴饮赋诗历下亭使这座古亭从此声名远播,而诗中“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一联,千百年来更成了济南的骄傲。

朝鲜使臣熟知中国历史,自然会对中国山水名胜予以关注;而作为外国游客,山水名胜又是他们认识中国和塑造中国的直接载体。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寄情山水,将自身的感情和对中国的认识与评价或隐晦、或直白地表达出来,借以抒情。金尚宪《舜井》诗云:“庙前一井鉴,庙中復井域。或言二妃谋,于此脱舜厄。舜心岂为身,不忍亲恶。顽性化底豫,慈天一朝復。谁无父子亲,至伦舜所独。井水不改清,万古如圣德。”[51]在朝鲜使臣的笔下,舜井被赋予了敦砺名节、净化心灵的政治道德属性,成为人们凭吊缅怀大舜、寄托敬仰之情的所在。

(二)记述视角比较独特,充满生活意味与别样情趣

朝鲜使臣对济南山水的记述并不仅是通常意义上的、一般的、纯客观的记录,而是从一个外国使臣的独特视角审视济南山水名胜的方方面面。在这方面,他们几乎是有闻必录、所见必录,其中虽难免道听途说之嫌,但也提供了不少中国人习焉不察的历史资料和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今天读来仍饶有趣味。

以趵突泉为例,与中国史料相比,朝鲜使臣的记载不仅更为生动、活泼,也充满更多的生活色彩和别样情趣。“立庙于川之北,封锁甚固,不知某庙,或云仙人吕洞宾引此水,故立庙焉,未评是否。适一少姬担桶汲水,服色甚鲜,梳妆甚整。译官辈相與美之,羞愧满面,不能正步,中路落桶,覆水尽湿衣裳而去。此则良家女,非如养汉之类也。……而项有瘿瘤者,比比有之,或言泉涌波,故有此病云,信乎?”[52]门外担桶汲水的美丽少妇突然之间受到陌生外邦男子的赞美,不觉满面绯红,无限娇羞,连步子都不会迈了,勉强行至半路,水桶跌落,桶内的水把衣服都弄湿了,只得头也不敢回地“逃走”了。聊聊数语,一个充满生活情趣又令人忍俊不禁的画面就不自觉地出现在人的脑海中。这则史料还提及济南当时“项有瘿瘤者,比比有之”,并猜测是因为“泉涌波”,才“有此病”,也提供了一则关于济南泉水的另类史料。

在描写趵突泉旁边的一座书院时,朝鲜使者提及了出现在这座书院里的奇怪现象,“弦诵寂如,间人坌集,轰饮其上。且居人不知大舜之德,而敢以吕纯阳俎豆其间,何邪?”[53]以一个外国人独特而灵敏的视角发现并提出了疑问。

[1]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8302.

[2][3]增补文献备考·交聘考七[A].李澍田.朝鲜文献中的中国东北史料[C].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373.

[4][12][17][23][30][36][41][44]洪翼汉 . 花浦先生朝天航海录[A].林基中.燕行录全集(17)[C].首尔: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177-178.177-179.175-176.177.176.175-176.177.176.

[5][6][10][18][20][21][25][28][29][32][38][43][48][53]李民宬.癸亥朝天录[A].林基中.燕行录全集(14)[C].首尔: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366.366.363.362-363.360.359.364.359-360.364.362-364.364.359.363.360.

[7][14][24][50]李民宬.燕槎唱酬集[A]. 林基中.燕行录全集(14)[C].首尔: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118-119.117.118.119-120.

[8][15][42][47][51]金尚宪. 朝天录[A].林基中.燕行录全集(13)[C].首尔: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302.300.302.300-301.301.

[11][22][45][52]赵濈. 燕行录(一云朝天录)[A].林基中.燕行录全集(12)[C].首尔: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303.301.301.301-302.

[13]陈桥驿 .水经注校正[M].北京:中华书局,2007.210.

[16]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10)[M].四部丛刊本.

[19]周振甫 .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329.

[26]王辟之 .渑水燕谈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132.

[27][34]曾巩 .曾巩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113.115.

[31]欧阳修 .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146-147.

[33]段成式 .酉阳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1981.131.

[35]边贡.边华泉集[M].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218-219.

[37]续修历城县志(卷7)[Z].历城县志局铅印本,1926.

[39]李绅.别石泉[A].全唐诗[C].北京:中华书局,1960.5485.

[40]刘源长.茶史(卷2)[M].清雍正墨韵堂刻本.

[46]吴允谦.楸滩集[A].杜宏刚.韩国文集中的明代史料(13)[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21.

[49]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31.

猜你喜欢
济南山水朝鲜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朝鲜国庆"轻松"阅兵显自信
《山水》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朝鲜平静度过“金正恩生日”
韩要求朝鲜为泄洪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