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坤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31)
“政党文化是指政党全体成员所认同的意识形态、组织心理、制度规范、行为作风以及由此决定的政党特质。”[4]其作为一个研究范畴,诞生于近代西方政治实践和政治科学发展的过程中。 但作为一个客观现象,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则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逐步形成发展的, 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要素及建构路径。特别是随着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本文简称“三型”政党),这必将对我们党的政党文化构建产生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21 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政党和个人,都必须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才能有足够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真正应对时代的挑战; 否则,就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险。“在新时期新阶段,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是历史和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的庄严使命。”[3]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政治、经济领域日益凸显出一些新的矛盾:如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都有待解决,贫富差距拉大、腐败现象屡禁不止、能源短缺、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现象严重。这些都使我们党的执政能力面临新的挑战,为了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我们党必须保持优秀的学习品质, 使自己成为一个善于学习、不断更新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宗旨,党的一切努力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服务人民。 “共产党人的一切执政行为, 都应当以人民的意愿和利益为出发点, 都应当把为人民谋利益当作最根本的执政目的。 ”[1]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党自执政之日起, 就一直把为民执政作为自己执政的核心价值、 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出发点。”[2]毛泽东曾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服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反复强调:“应当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中国共产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也多次要求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 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新时期新阶段,胡锦涛也一再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 特别强调要把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 把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维护和保障人的切身利益、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价值标准, 把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等等。但是,党在取得了执政地位并长期执政的同时,也增加了脱离人民群众、凌驾于人民之上的风险。 我们必须警惕执政党的一些党员特别是少数党员干部凭借个人所掌握的权力使自己由人民公仆蜕变为权贵。 因此,建设服务型政党,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自我要求, 更是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殷切期望。
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只有我们的党保持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从我们党几十年来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来看, 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 通过中国的国情、 中国的实践经验和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来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勇于和善于形成适合不同历史阶段发展要求的理论和政策, 才使党的事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今天, 我们面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推进, 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的领导核心, 为实现民族的复兴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建党90 多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们党的政党文化建设经历诸多,建树也颇多,进入新世纪,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相对照,面临着许多困境、机遇及挑战。一是世界政党文化发展带来的挑战。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不仅互相沟通,互相学习,同时交流中也相互影响、相互融会、融洽,结果就必然带来各种不同的政党文化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相互激荡、彼此碰撞、冲突、甚至斗争。 我们国家将长期面临西方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占优势的压力, 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和反渗透的斗争仍然十分尖锐和复杂。 二是社会文化多元多样多变带来的挑战。中国的文化,无论是在文化形式还是文化内容和观念上都呈现多元化的格局。正是由于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并存,因此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舆论必然会经常性出现。 我们党在整合多元社会文化的同时,一定要密切关注、重视积极健康发展自己的政党文化。 三是传统政治文化带来的挑战。中国是一个封建专制绵延数千年的国家,重礼治、 人治而轻法治, 权力崇拜和官本位意识根深蒂固,曾经使得新中国成立后屡次出现破坏法制、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现象, 这些消极因素严重阻碍了现代政党文化的发展。 四是与市场经济相随而生的负面文化的挑战。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 因其开放性、求利性、竞争性而产生的各种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非理性主义的思想因素;盲目追求商业利润所滋生的见利忘义、投机取巧、唯利是图等不良的道德观念和倾向;作为商业化的文化,功利主义色彩浓厚,使大众文化生活中夹杂很多复杂因素,这些形形色色的负面因素和现象不断的在社会和我党内部通过各种形式反映出来,影响党的文化建设,动摇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文化上的主导地位。
一是给政党文化的建构增添了新内容。 “三型”目标的提出,既是对90 多年来加强党的建设宝贵经验的弘扬, 又是对党的十六大以来学习型政党建设经验的肯定,更是对执政党建设目标的新认识,是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一次重大创新, 这无疑为党的文化建设增添了新内容, 同时也迫切需要我们党更自觉、更全面、更深刻地去把握执政党的建设规律,更加主动地适应环境变化, 在肩负的历史重任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做到审时度势、 因势利导、 趋利避害, 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是给政党文化的建构指明了新方向。“三型”政党的提出,集中指向党的建设,要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自觉承担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责任的新型政党。为谁执政的问题,是一切政党执政都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自然也是政党文化构建的目标方向所在。建设“三型”政党,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宗旨的根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先进性的重要举措, 同时也为政党文化的继续发展完善指明了新的方向。 三是给政党文化的建构提供了新动力。 建设“三型”政党是我们党正确科学分析当前的形势, 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而提出的一项重大且紧迫的战略任务。目的是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性眼光、善于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进一步把我们党建设好,以增强和完善党的学习力、创新力、领导力,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在政党文化的建构中重新学习、继续学习、反复学习,掌握好和运用好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所形成的理论成果,积累的宝贵经验,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 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作为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一个系统性工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文化建设囊括了政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 本文拟从意识形态、组织心理、制度规范和行为作风四个方面来进一步探讨如何加强党的政党文化建设, 从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执政理念是执政党意识形态最为核心的内容,是执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执政实践最根本的指导力量。一个执政党的前途和命运,归根到底是取决于其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而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取决于党的执政理念及其价值实现。 中国共产党要构建服务型政党,就必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牢固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同时,消除“权利本位”的思想,确立“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思想,坚持以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组织、党员干部和普通党员在履行职责以及在服务各级党组织、 服务人民群众、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人民利益大于个人利益、人民利益先于个人利益。党组织、党员干部和普通党员要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公仆意识,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激发群众对党的认同和信任,赢得群众对党的美誉和拥护,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必须通过主体对对象进行创造性的实践,而后进行抽象总结和概括才能形成。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也不例外, 在党执政前的28年,在对敌斗争方面,有井冈山、瑞金中央根据地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等;在党群关系上,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等;在学习上,有“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等;在党内生活上,有批评和自我批评等作风和方法;在战胜困难上,有不怕艰难险阻、气壮山河的红军长征精神等;在独立自主上,有南泥湾精神等。建国后,在建设和改革时期,有领导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 有打破封锁的独立自主的创业精神,有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焦裕禄为代表的无数先进人物思想和精神, 有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等等。 这些大量而丰富的实践,已经上升为思想理论,转化为人们的理念,形成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养成了人们的行为习惯,这是政党文化建设的牢固基础。新形势下,每一位共产党员都要牢记党的使命,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并把它们发扬光大,积极参与“三型”党组织建设,积极参与党内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志愿服务实践。
同时,作为政党文化核心竞争力,必须体现主体的目的性构建,反映政党的核心价值,增强政党的内聚力和对外影响力。所以,还要加强政党文化构建主体——党员干部的素质教育与培训, 提高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包括政治观点、政治立场、政治鉴别力等,以及科学文化素质,增强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提高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能力,以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制度规范是政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政党制度规范指政党对自身活动和成员行为所做的强制性规定。 这些规定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章程》及以党章为基础颁布的党内有关 《规定》、《准则》、《条例》、《意见》、《办法》中。 党的制度是一个内容广泛、结构严谨的体系, 它的实质和核心是把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运用于党的活动的各个领域,使之具体化、制度化。 要推动党的政党文化构建,一方面,必须坚持作为根本制度的民主集中制, 建设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的选举制度、党的干部制度和党内生活制度这些基本制度, 落实和完善党委会及其常委会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等具体工作制度。同时,发扬和扩大党内民主,强化党员个体角色地位,认真贯彻和执行党员权利保障条例, 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定期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 有效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战斗力。 “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的创新建设。因为作为行为准则一旦形成,就必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在准确体现政党自身利益的同时,往往又会成为政党进一步扩大利益表达范围的一个阻碍。”[5]因此加强政党制度创新,适当的进行新的政党制度调整和安排, 是政党自身利益和社会主体利益相互作用的必然要求。 政党应通过制度创新不断接纳新生利益,加强对社会的整合,保证政党利益表达的时代性和稳定性。
政党形象是政党文化的外部评价要素, 是广大社会成员对共产党本身所形成的整体印象。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具备优良的作风。所以,构建“三型”政党文化,当前的重点就是要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着力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大力改进学风和文风,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从而在赢得民众与社会的基础上,真正成为凝聚社会、整合社会和动员社会的政治核心。
总之, 政党文化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个系统性工程,我们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文化建设,巩固党的思想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 王利雪.毛泽东关于中国共产党最高价值观研究[J].黑河学刊,2012,(1):4-5.
[2] 张振.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建设的路径选择[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6):79-83.
[3] 王建.论构建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与政略[J].求索,2011,(12):63-65.
[4] 张子友.吕元礼.执政文化探析[J].求实,2006,(3):15-17.
[5] 李曙新.论党的先进性建设内涵及其长效机制的系统构建[J].理论学刊,2006,(3):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