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安生
(1中国延安干部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2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 郑州 450002)
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部署中,把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放在重要地位。民主集中制作为我们党根本的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对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今天,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坚持民主集中制遇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认为,当前要坚持好民主集中制,必须重视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905年前,列宁用的都是“集中制”的概念。列宁在1902年《怎么办?》和1903年《进一步,退两步》的建党名著中,使用的都是“集中制”的概念,1905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会议第一次提出了“民主集中制”的概念,此后就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后来的苏共)党章中确定下来,一直到1990年苏联共产党二十八党章,都没有取消民主集中制。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1927年6月,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议决案》第一次正式规定:“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从此以后,我党历届党章都把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固定下来。
俄文“民主集中制”的概念是一个偏正结构,就是民主的集中制,毛泽东将“民主”和“集中”作为对立统一的矛盾侧面,并且确立了党内生活的目标,也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目标。我们党的七大党章使用的就是“民主的集中制”的提法。1937年,毛泽东与英国记者贝特来的谈话中指出:“政府的组织形式是民主集中制,它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将民主和集中这两个似乎相冲突的东西,在一定的形式上统一起来。”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明确指出:“这种民主和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就是我们的民主集中制。”同时,毛泽东还提出,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目标,是要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六有”局面。
我们党对民主集中制概念的解读,在历史上也不断发生变化。1945年党的七大党章解释,“民主的集中制,即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领导下的民主”;到了八大党章,“民主集中制,就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到了十二大党章,规定民主集中制是“在高度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高度的集中”;十四大党章规定,“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这个说法一直延续到现在。
在我党的历史上,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也不断发生变化。六大党章提出三条原则,七大党章提出四条,继八大党章提出六条以后,十二大党章对六条原则作了修改,但是基本原则仍然是六条,现行党章关于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大体是十二大党章所规定的内容。到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第一次对民主集中制的“民主”和“集中”作了界定。指出:“民主集中制的民主,就是党员和党组织的意愿、主张的充分表达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集中,就是全党意志、智慧的凝聚和行动的一致。”
现在,世界各国共产党对民主集中制的解释也不一样,有的已经公开宣布放弃民主集中制。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政党,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民主集中制的解读也不同,有偏重于民主的,也有偏重于集中内容的。
从历史看,现在坚持的民主集中制实际上已经不是原生态的民主集中制,而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民主集中制。随着形势的发展,民主集中制的概念、理论和原则都要与时俱进。今后还必须不断丰富民主集中制的内容。这里提出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必须明确界定民主集中制的边界
1937年5月,毛泽东指出:“在反动和内战时期,集中制表现得多一些。在新时期,集中制应该密切联系于民主制。用民主制的实行,发挥全党的积极性。”不同时期强调不同的侧面,如果没有明确的规律和制度规范,有可能被人随意操作,所以,随着形势的变化,坚持民主集中制一方面要尽量使制度更加稳定,另一方面,当由于情况变化强调某一个侧面时,必须通过相应程序通过制度来界定,以减少民主集中制执行中的随意性。
此外,党内民主集中制与首长负责制的关系也需厘清。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集体领导的内容是比较明确的,在个人分工负责方面,是不是应该类似于首长负责制?党内有没有首长负责制?需要研究。
2.必须注重民主集中制的利益调节功能
我们历来强调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和组织建设中的运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从群众来,到群众去,就是说,民主集中制是党内的认识论,它调节的是正确和错误的认识,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的认识和由此作出的决策,这是最基本的方面。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主集中制调节利益的功能在扩大。就是说,民主集中制既是认识论的反映也是利益调节的制度利器。
现在,党内生活坚持好民主集中制必须解决的问题是,要消除党内生活的“潜规则”。所谓“潜规则”,就是大家都知道是不符合民主集中制的行为,却都承认它在党内生活实践中的合理性。原则是原则,实践是实践,谁在实际生活中坚持规定的原则,反而被认为是幼稚的、不成熟的表现。
比如,“一把手”说了算的现象。这是不符合民主集中制的,但是谁都承认,实际生活中就是这样的,如果不是“一把手”说了算,反而不大正常了。有的地方甚至把“一把手”叫“老板”,实际上所谓“一把手”是不科学的概念,从道理上讲,“一把手”只是主持工作、主持会议,重大问题是“一把手”主持的会议上集体领导作出的决定,“一把手”也是一票。可是都承认“一把手”说了算是“潜规则”。
还有,由于“一把手”说了算的“潜规则”,随之而来的就是党内工作实际上的首长负责制的“潜规则”。其实,领导集体中的“一把手”和军队中的班长不是一个概念,毛泽东也说过只是比喻。但是实际生活中把它变成了通行的“潜规则”。
由于“一把手”说了算的“潜规则”,党内生活中为实现领导意图走程序的实际情况也成了一个“潜规则”,尤其是领导干部使用时,千方百计通过正常程序实现领导意图,是不言自明的潜规则。正因为如此,一个地方、一个单位,重大的工作思路往往有这样的情况:换一任领导换一条工作思路,后任领导改变前任领导工作思路,引起群众不满意,这种状况没有办法改变。不是说不能改变,而是说要慎重改变、通过法定程序来修改。
所有这些问题,仍然在证明邓小平三十年前讲过的话,权力过分集中是官僚主义的“总病根”,也是民主集中制不能很好贯彻的总病根。
为什么党内生活中有那么多的“潜规则”?因为党内生活缺少了长期以来的民主生活氛围,缺少了长期以来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良好空气。即使例行的党内民主生活会,也形式化了,没有了尖锐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生活会成了表扬和自我表扬会议,成为总结的会议,不直接面对矛盾。党内生活的原则性也在弱化。在一些地方,能够开展批评的领导班子,尤其是主要负责人敢于直面矛盾的,往往被认为是“不团结”,调离岗位使他们不在一起,成为上级组织解决矛盾的重要组织手段,这实际是回避了矛盾。所以有经验的同志也懂得一个“潜规则”,一、二把手千万不要闹矛盾,那样谁也不能进步,谁闹矛盾谁吃亏。回避矛盾,甚至掩盖矛盾,都不批评,时机一到,该提拔的都提拔了。
毛泽东认为:“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应当如何评价毛泽东的这个论述?如何理解和认识新形势下的党内矛盾?党内矛盾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当前党内矛盾表现和实质又是什么?如何解决党内矛盾?如何判定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研究,需要拿出党内矛盾科学的理论,拿出解决党内矛盾科学的方法和原则,以指导、规范党内生活的实践,一味回避党内矛盾和党内斗争的理论和实践,是当前党内生活不能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重要的理论原因。我们认为,现阶段党内矛盾大量的是正确和错误的矛盾、个人利益和全局利益的矛盾,非组织观念同党性原则的矛盾。要号召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坚持党内生活的原则性,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敢地向党内的各种自由主义展开斗争,是坚持团结协作、增强整体合力的作风保证。
所谓民主集中制坚持得好,其重要标志,一是党内生活畅所欲言。让人讲话,各种意见充分表达,能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二是严格程序、严格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决定问题。今后,坚持好民主集中制的重点是发展党内民主,就是真正让党员、党代表参与党内事务,班子内真正坚持集体领导,集体决定重大问题,使相关制度落实下来。
在党的历史上,民主不够和集中不够的问题都出现过,但是总体上说,民主不够的问题,也就是个人专断、家长制的危害更大。民主革命时期,陈独秀、王明、张国焘等人个人专断、家长制,侵犯党员民主权利,对党的事业造成极大危害;建国以后,大跃进的错误、文化大革命的内乱,毛泽东晚年个人专断、家长制作风是重要原因,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同时,党的历史上被认为民主集中制坚持得好的,也都是党内民主空气浓厚。所谓民主气氛,就是党内允许讲话的气氛、敢于批评的气氛,不是一味赞美的气氛。1962年七千人大会党内民主空气盛况空前,被认为是坚持民主集中制非常好的一次会议,毛泽东长篇讲话重点也是讲民主集中制;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典范,也恰恰是解放思想、发扬党内民主的重要会议,被认为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伟大转折。
制度是民主的基本载体,没有制度,就没有民主。1978年12月,邓小平强调:“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必须真正落实党内民主制度,尤其是程序性制度。
例如集体领导中的决策制度,要落实三个“凡属”(凡属方针政策性的大事,凡属全局性的问题,凡属重要干部的推荐、任免和奖惩,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的决策内容,必须有严格的制度尤其是程序性制度,实行严格的票决制。一要落实现有的制度,二要完善程序性制度,尤其要强化监督,对违背程序者给予严格的惩戒。
再如,一个地方和单位,一张蓝图如何画到底?一方面,大的决策如未来发展的五年、十年甚至长期规划、大的项目等,一定要群策群力,经过严格程序,作出决策,上升为制度和法规,另一方面,后任改变前任工作思路,一定要经过严格的决策程序,讲出令人信服的道理,减少劳民伤财,人为的随意改变,损害地方发展、损害制度权威。
坚持好民主集中制还不是孤立的制度问题,必须有良好的素养。列宁能够最大限度发扬民主,也能够最大限度实现正确的集中。为什么?无私、能力强、有理论水平、自觉、以身作则、有影响力,即使自己的意见被否决,也坚决执行多数的决定,如布列斯特和约问题。我们执行民主集中制不够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领导者素养不高,固执己见、私心、缺乏理论水平和能力、心胸狭窄、缺乏民主意识和作风等。这都需要通过教育来不断提高,通过在制度建设实践中不断提高。
当前要重视两个方面的教育。一是民主理念的教育。要强化制度的理念、程序至上理念、平等理念等。二是正确对待权力和利益关系的教育。邓小平指出:“民主和集中的关系,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归根结底,”是“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在政治上和法律上的表现。”党内民主也是如此,无非是决策权在那一层的问题,谁来拍板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发展党内民主不是一个含糊不清的理论问题,其实质是如何对待权力的问题。在发展民主过程中,要舍小局为大局、舍自身利益和小团体利益为党的利益,不树立党性至上理念,很难发展健康的党内民主。党的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要勇敢面对民主制度的创新,进一步推动主观世界改造,做发展党内民主的促进派。
发展党内民主离不开健康的党内生活。党内浓厚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空气最重要的条件,一是完备的集体领导制度,真正的票决制;二是党内生活有比较宽松的环境。比较透明,干部任免过程中严格的民主程序,不是个人说了算,很少“潜规则”,不可能秋后算账;三是出以公心、对党负责的党性立场。这样,就可能在民主决策之前有充分讨论,有不同思想的交锋,党内民主生活会就可能有积极的思想斗争,就能够很好坚持民主集中制。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83页。
②《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62页。
③《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19页。
④《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59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8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4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6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