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实
(中共怀化市委党校,湖南 怀化 418000)
不管是在古希腊时期还是在后现代时期,生活对哲学的呼唤一直存在,各类哲学经典著作无不在引领大众探求智慧,寻找安身立命之本。然而在日益市场化和技术化的中国,哲学似乎逐渐被人们淡化或遗忘。在哲学研究中,人们逐渐朝着哲学的分支学科阔步前进,相反对哲学本身的追问却视而不见。这种奇特的现象也使得当前哲学研究的方式愈来愈趋同于实证科学的研究方式。于是,哲学研究陷入了困境,它既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也不能为其他实证科学提供理论支撑,更为严重的是当前的哲学研究忽视了对人的关注,这足以让哲学研究深陷尴尬。因此,要想摆脱哲学研究的困境,应从现实、理论和人本这三个维度入手。
哲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像阳光一样普照大地,关注人类的现实生活。从古希腊哲学理性的演绎到后现代哲学非理性的诠释,从“爱智慧”到“诠释生活”,不管哲学是被置于思想结构的金字塔尖还是被融入人间的世俗生活,它始终没有遗忘现实。特别是自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来,哲学界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研究范式,有意识地将目光从天国世界拉回人间,哲学“解释世界”的任务也随之更改为“改造世界”。从此,哲学不再是纯粹的思辨,而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1〕哲学就是这样一种能改造世界的理论,它不再是书斋里的学问,也不再是纯粹思辨的理论,它直面现实生活。
(一)哲学研究在于关注现实世界。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始终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原则之一。自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来,哲学研究就从未放弃关注现实世界。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就是与思辨哲学、经院哲学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许多从事哲学研究的人或致力于哲学体系的精美构造,或致力于哲学理论的系统建构,或致力于哲学观点的繁琐论证,但对与人相关的现实生活却缺乏关注。这就使得生活世界被抽象为僵死的对象,哲学越来越经院化、边缘化,哲学研究也变得枯燥乏味,有的研究者深深地沉迷于那个狭小的世界而不能自拔,看起来热闹非凡的争论,充其量只不过是“茶杯里的风景”,这种风景再迷人,也不过是孤芳自赏罢了。事实上,哲学研究离不开对现实的关注。马克思曾经说过:“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2〕哲学研究不是别的,它就是要关注现实,为现实服务,只不过它是从哲学的角度,运用哲学的方法去探究现实世界,这也是哲学研究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的关键所在。
哲学研究应该关注现实,这一点也不假。但从关注程度来说,我们需要作一些说明。我们讲的关注现实并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只是关注眼前的世界、经验中的世界、人类正在实践的世界。如果是作狭义的理解,哲学研究必然会走向另一条歧路,那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形而上学。所以,哲学研究不仅要关注当前的世界,还要突破限制,关注历史和未来,只有这样,哲学研究才能真正把握现实,哲学才能称得上是“科学之王”。“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华”〔3〕。如果哲学不关注现实,必然会被人民所抛弃,到头来哲学将会陷入尴尬的境地。因此,广大哲学工作者必须要积极关注现实,要紧紧围绕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展开研究,要以当前党和人民最关切、最关注、最重大的问题作为研究重点,不断证明哲学作为科学的认识工具和思想方法的功能,从而使人民群众更加相信哲学、信赖哲学、信仰哲学。
(二)哲学研究在于认识现实世界。据斥理性世界、回归现实世界是现代哲学发展的普遍趋向,也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透过林立的派别,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各哲学流派的风格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在理论旨趣上却表现出惊人的一致,这些哲学派别并未改变哲学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的性质,哲学研究并没有像西方传统哲学研究那样,对所有的问题都是出于形而上学的本体论追求,而是表现为以寻求终极本体并用外在力量说明世界的理论形式。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据斥这种传统,他们的哲学研究摒弃了从外在的、抽象的东西出发规定世界、考察人的思维范式,走向了面向世界、面向生活之路。
这种思维范式的转变,促使哲学研究必须关注现实,并为认识现实世界提供方法论指导,这也是哲学存在的真正价值所在。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哲学研究为人类认识现实世界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它必须基于实践的基础上才能成为可能,也只有基于实践的基础上才有意义。如何应对变动不居的世界,这是对人类认识能力的挑战,人类必须不断更新观念、审时度势,不断拓展自己的认识范围,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方能应对这个变化莫测的世界。唯物史观认为,人类认识的总的发展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就人类的认识能力来说,人类完全可以但又不能彻底地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总是接近而不能穷尽。所以,从哲学的角度看,运用哲学的方法探究现实世界的哲学研究有责任也有义务为人类提供认识现实世界的方法论指导,这样我们的实践才能进一步深入下去,向自由王国挺进才能成为现实。
哲学研究为认识现实世界提供方法论指导,并不等于说为认识现实世界提供现成答案,也不能规定每一位哲学家思考现实问题的思维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位现代哲学家在认可哲学研究要为认识现实世界提供方法论指导的前提下,其研究路径、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马克思所要认识的现实世界是指人以物质生活为基础或前提的现实生活过程,而哈贝马斯的现实世界是以交往行动为基础。就当代中国的哲学家来说,开展哲学研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真正研究中国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中国实际,要从哲学层面给予回答和引导,要创造出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哲学学科水准的哲学概念和范畴,为国人认识现实世界提供正确的方法论指导。
(三)哲学研究在于改造现实世界。哲学的任务究竟是“解释世界”还是“改造世界”,很多人作了错误的理解,他们认为哲学的任务在于“改造世界”,并且把“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看作是新旧哲学区分的重要标志。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看法,主要依据是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最后一条,“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8。事实上,很多人就是在对这一句话的理解上出现了问题,他们认为马克思只重视“改变世界”,而忽略了“解释世界”。其实,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这就决定了它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并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方法来改造世界。由此可见,将“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对立起来并不是马克思的本意,事实上撇开“解释世界”,“改变世界”也无从立足,毛泽东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可谓一针见血,恰到好处地回应了上述问题。
同理,哲学研究与哲学一样同样面临着认识现实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双重问题。哲学研究应该为认识现实世界提供方法论指导,前面已经有所论述,这里不再赘述。这里需要阐明的是,哲学研究的任务除了认识现实世界以外,还必须改变世界。在中国,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信奉马克思哲学,而“改变世界”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的重点内容,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理应关注“改变世界”。然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能把“改变世界”理解为“行”或“实践”。如果要是这样的话,就降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其理论的革命性和科学性就体现不出来,也不能真正把新旧哲学区别开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哲学,其新就在于它强调改变、强调革命,而不是顺应、服从现状。所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哲学研究者要与时俱进,不断解放思想,提升改造世界的能力,从而实现哲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良性互动。
(一)哲学研究不能忽视理论世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已经形成定论,一般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是由实践推动而发展的,同时,理论对实践又有指导作用。正是基于这种观点,再加上当下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的盛兴,国人在很大程度上把哲学工具化,甚至认为哲学研究也要为实现利益作出贡献。事实上,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以“爱智慧”为主要特征,人类拥有的许多理论正是通过“爱智慧”活动产生的结果。这些理论不同于知识,它具有指导作用,能引导人们从事实践活动。人类在最初建立自己文明的时候对于世界的认识是陌生、茫然的。为了减少失误、少走弯路,人类试图建立起一种科学的哲学理论体系,用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它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理论,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基本的思想武器。
哲学研究是从哲学的角度,运用哲学的方法去探究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包括现实世界,也包括理论世界。由于我们深受马克思“解释世界”还是“改造世界”理论的影响,加上人们错误理解马克思这一理论,导致人们普遍认为“改造世界”才是哲学的主要任务,因此,在哲学研究中,不管从什么哲学角度,也不管运用何种哲学方法,在探究世界的过程中必定要指向现实世界。事实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有效地改变世界,认识世界是前提。所以,哲学研究不能忽视理论世界。
(二)哲学研究必须为实证科学提供理论支撑。实证主义嵌入哲学研究中是近代以来的事情。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为实证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蕴含在这一思潮中的实证主义思想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哲学研究中,并对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证主义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哲学研究,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实证主义习惯用实证科学研究方法取代哲学研究方法。从实证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看,主要是归纳推理或概括总结。如果把这种实证的研究方法说成是哲学研究的方法,恐怕哲学将会降低为实证科学;如果哲学研究的方法仅仅是借助归纳推理或概括总结,那么人类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又何在;如果哲学研究仅仅满足于作出概括总结,不能科学地预断未来,其指导实践的特质又如何体现。从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发现,简单地把实证科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哲学研究会降低哲学的地位。其二,实证主义习惯于把哲学等同于具体科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贡献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并为人类探索未知的领域提供方法论指导。如果我们把哲学等同于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等实证科学,只关注一些具体的问题,那么哲学也就不再是哲学了。其三,实证主义习惯于肯定事物,轻于批判和否定。实证主义的工作就是要对研究的对象提供肯定性的回应,而哲学研究则不同,在真正的哲学思维方式中,批判和否定起着根本性的作用。马克思关于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论述,强调的也是哲学的批判与否定作用,这也是哲学不同于实证科学的根本所在。鉴于哲学与实证科学的差异,哲学与实证科学的关系表现为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哲学研究必须为实证科学提供理论支撑。
(一)哲学研究离不开人这一核心要素。哲学研究的意义,在于为人构筑精神的家园,安顿人的生命和心灵。长期以来,人们总觉得对哲学这一熟悉的概念了如指掌,事实上越是简单的概念越难把握其真谛,到目前为止,“什么是哲学”依然是个问题。在笔者看来,哲学与人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了人,哲学也就不存在了。所以一旦人的谜底被揭开,哲学是什么也就容易说清楚了。学者高清海曾说过,人是哲学的奥秘,哲学不过是人的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的理论。这句话已经很明白了,一方面,哲学不是存在于人之外的事物,理解哲学必须从人出发;另一方面,要理解人也离不开哲学,从哲学去把握人,才能真正把握人和人生的真谛。其实,这种人与哲学关系的解读,关系到哲学研究的出路。长期以来,哲学界一直把哲学看作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一般规律的科学。这种哲学观念很容易把哲学研究引入误区,那就是让哲学研究只见世界不见人,从而导致哲学日趋没落,哲学研究也无生机。要想使哲学研究获得新生,在笔者看来,哲学研究一定要关注现实的人,探究现实的人的思维、情感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一旦哲学研究离开了人这一核心要素,哲学研究不管做何种外在的努力与尝试,要摆脱困境都无济于事。
(二)哲学研究的人本主义转向。哲学研究向人本主义转向是我国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的哲学研究同理论批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研究模式既对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我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特别是“文革”期间使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发展到了极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实践标准的提出和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许多哲学理论工作者开始把哲学研究的重点放到了人的问题上。自此,人、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等问题逐渐成为哲学界关注和探讨的热点话题,造就了后来一个时期的“人学”热,并促进了人们思维的自主性,也使得思想解放运动继续深化,对我国改革开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关于人、人性和人道主义等问题的讨论逐渐被价值哲学的讨论所取代,价值哲学的研究出现了高潮,价值哲学也逐渐被国人所接受并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哲学研究在价值领域的突破与发展,必然导致对人的问题的进一步关注,特别是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确立,达到了一个新的顶点。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实践唯物主义讨论的开展,哲学研究向人本主义又迈进了一步。总之,我国哲学研究虽然路途坎坷,但是其总的趋势是一步一步走向人本主义,而且这种趋势在当今时代体现得越来越明显。
哲学研究向人本主义的转移,这不仅是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重大转向,也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迫切要求。从当前我国国情来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哲学研究要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新的哲学概括,形成新的理论以指导新的实践。因此,哲学的任务决定了哲学研究必须要把握时代主题,了解时代需求,从理论上阐述人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要把人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哲学研究的人本主义转向是时代的客观要求,我们必须适应这个要求,研究和建立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学说。
(三)哲学研究要坚持以人为本。哲学研究从物本立场向人本立场的转变,决定了哲学研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哲学研究的对象虽然多种多样,研究方式也大相径庭,但是,哲学研究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一样殊途同归,说到底都是为了研究人和人类社会的学问。因此,哲学研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也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目的。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以人为本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独特内涵,以人为本的提出是为了反对“以神为本”或“以物为本”。古希腊时期的政治家伯里克利就主张人是第一重要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文主义运动的主题就是以世俗的人为中心,提倡维护人的尊严,追求人的解放。西方人本主义在价值观上强调维护人的权利,实现自我。与西方人本主义价值观不同,我们强调的“以人为本”是为了实现一切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独个体。正因为不同历史时期对人的理解不一样,以人为本的内涵也不一样。就现阶段的中国来说,我们倡导的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观。在历史观上,我们肯定了人是历史的目的而不是手段;在本体论上,我们突出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在发展观上,我们主张人的解放和发展是衡量社会的尺度,实现每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才是我们最高的理想。因此,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发展观的运用和发展。
哲学研究要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理论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需要围绕人的问题不断开展哲学研究,深化对人和社会的认识。既然理论的生命力取决于社会需要,那么,哲学研究就不能背道而驰,必须努力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要,这正是哲学研究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