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锐
(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河南 焦作 454000)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的新的要求。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整体态势良好,但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尤其是城乡文化产业发展严重失衡, 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兴文化业态不断涌现,而农村文化产业还非常薄弱。 这对我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我们必须统筹城乡文化产业发展。但在城乡文化产业统筹发展中存在一些误区和不良倾向,如“超前论”、“城市中心论”,以及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复制、照搬城市文化产业。 因此,我们必须慎思城乡文化产业及其关系, 确立城乡文化产业统筹发展的正确道路。
国内学术界, 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一个比较流行的定义,是把文化产业界定为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如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是文化,文化资源的丰富程度直接决定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 文化资源的地缘性再加上我国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使得文化产业相应的可分为农村文化产业和城市文化产业。
城市文化产业是指与城市经济和文化相匹配的文化产业,是城市中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它主要包括:软件开发业、数字内容服务业、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 文化创意设计业、 新闻出版发行服务业、影视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文化产业经历了从起步到迅猛发展的过程,这主要得益于日益强大的城市经济、 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不断增长的城市居民文化消费需求、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当代千百万人的智力创造,它们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新的技术条件、 广阔的市场平台以及取之不竭的资源支撑。
农村文化产业在我国是指县、乡(镇)、村行政区域内的文化产业, 是与农村经济和文化相匹配的文化产业, 是农村中生产经营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行业。 它主要包括: 民间演艺业、民间工艺业、观光旅游业等。 我国的农村文化产业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不仅企业较少,规模不大,经济效益不高,而且还面临着文化资源开发不足和文化创意经营人才匮乏等突出问题。 但另一方面, 农村文化产业目前已经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势头,并且逐渐形成了“民间自发型文化产业”和“政策推动型文化产业”这两股齐头并进的力量。
文化产业的核心是文化, 文化的差异直接导致了文化产业的差异。中国城乡文化差异很大:城市具有开放的文化环境,所以城市重人为,尚人力,积极进取,追求效率,民主和独立意识强,敢于求新立异,追求时尚,偏功利和理性主义;农村则处于相对封闭状态,所以农村则习惯顺应天时,讲亲缘,求和求稳,缺乏竞争意识,缺乏创造力、创新力和探索精神,心态保守安于现状。基于城乡文化的差异,城乡文化产业的内容和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城市文化产业包括了以下文化的生产,以社会管理、经济建设、工业化为重心的知识形态文化,以冒险、创新、利益为核心的观念形态文化, 以大众文化或市民文化为中心的文学、绘画、音乐、电影、建筑等艺术形态文化。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创新性、集聚性、时尚性、抽象性等特点; 农村文化则包涵了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知识形态文化,以继承、守业、血缘为核心的观念形态文化,以民间民俗文化为中心的曲艺、文学、绘画、建筑等艺术形态文化的生产。[1](P29)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则具有保守性、分散性、传统性、直观性等特点。
城市文化产业与农村文化产业是不同的, 各有其独特性, 但是它们又都具有文化产业所具有的普遍属性, 而且一定地域内的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虽然具有不同的特征, 但都具有该地区民族文化的共同特征,包容或统一于该地域内的民族文化之中,所以二者的不同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二者的发展是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
城市文化产业与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相互融合,在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文化产业和城市文化产业不断遭遇和冲突,二者在矛盾冲突中不断调整和不断适应, 这种适应性尤其表现在郊区或一些小城镇这些文化发展较好的城乡结合部, 还表现在互相流动的城乡人员对农村或城市文化产业环境的不同程度的适应, 以及城乡居民对异己文化的向往和追求, 例如附加上文化创意的农村地域产品、 自然风貌和民风民俗正日益成为城市居民热切向往的文化盛宴。
城市文化产业与农村文化产业在发展中相互作用, 一方面城市文化产业对农村文化产业有辐射和带动作用, 另一方面农村文化产业可以丰富和补充城市文化产业。 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文化产业可以通过自身具有的辐射作用, 通过一定的媒介把城市文化产业现代化的知识、 观念和艺术辐射到周边农村, 进而推动整个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农村文化产业通过一定媒介的传播和引导,可以丰富城市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形式、 促进其民族化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当然这种相互作用也会出现消极情况,如果引导把握不好,城市文化产业中的消极一面如低俗化、 极端利益化等就会侵蚀到农村文化中,从而会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如果不加限制和管理, 农村文化产业中的守旧和迷信等消极因素将不断以各种形式腐蚀城市文化产业,从而制约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城市文化产业和农村文化产业各具特色、 独立发展,但是这种独立是相对的,在一定情况下和一定地域内它们又表现出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一面。所以说, 城市文化产业与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我们发展文化产业时既要看到它们的个性和独立性,加以区别对待,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分类发展;同时又要看到它们的联系和共通性,加以充分利用,通过对媒介的管理和引导,使城市文化产业与农村文化产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促进二者之间积极作用的发挥,避免消极作用,形成二者的良性互动。[1](P30)
现阶段,我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发展潜力巨大, 对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进一步提升不容置疑, 但是对于是否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和如何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却存在着分歧。
关于是否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目前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加大,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所以当前农村的首要问题仍然是发展物质经济, 农村不具备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条件,发展文化产业过于超前,尚属奢谈,文化产业的发展只是发达的大城市的事情。与之相对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当前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和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两项工作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 这些联系一直被我们所无视, 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现实需求,必须加快发展。我们称前种观点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超前论”,后种观点为“滞后论”。[3](P88-91)
我们认为“滞后论”是一种正确的积极的观点,它充分认识到了文化产业的相对独立性和文化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性。 “超前论”则把文化产业和经济的发展隔离和对立起来, 对于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潮流缺少清醒把握。 其实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首先,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能够提高非农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其次,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能够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于增加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差距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第三, 农村文化产业主要是资源型文化产业, 是对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 是一些地方对外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之一;最后,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能够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 为文化消费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2](P65)
关于如何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社会各界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概括起来,无非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城市中心论”,一种是“城市带动论”。 “城市中心论”主张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城市为中心,农村城市化。因为城市文化产业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所以就可以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理念和模式去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使农村文化产业城市化。“城市带动论”则主张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城市带动和农村联动相结合,最终实现城乡互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凭借城市先进生产力的积聚和辐射带动优势, 充分发挥“增长极”的带动作用,实现对其周边乡村区域经济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另一方面,乡村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原料和广阔的市场支持,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城乡互动的格局,使城乡各经济主体、各产业以及各资源要素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4](P81-83)
“城市中心论”现在已基本上没有市场,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农村文化产业毕竟不同于城市文化产业,它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和发展环境,抹杀了农村文化产业和城市文化产业的个性, 这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行不通的。 “城市带动论”其实是一种“城乡融合理论”,它极富有战略眼光,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但是这种理论在实际的操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较为突出的就是农村文化产业对城市文化产业的复制、照搬,盲目引进与发展城市文化产业门类,而缺少对自己的定位。这会使农村文化产业丧失自己的特色。
以圣西门、 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者曾指出未来的和谐社会中是没有城乡差别和城乡对立的, 二者是平等的, 城市不是农村的主宰,乡村也不是城市的附庸。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吸收, 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以生产方式演进为视角,分析了城乡关系的发展过程: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农业与畜牧业、手工业还没有分离,整个社会无城乡之别,城乡浑然一体。 当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社会分工深化了,于是出现了城市,开始了城乡分离甚至对立的历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工和私有制的消灭, 城乡关系必然最终实现融合,“公民公社将从事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优点而避免两者的偏颇和缺点”。[5](P368)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融合需要发展农业和改善乡村, 而城市在农村进步中有着极大的带动作用。“城市的繁荣也把农业从中世纪的简陋状态中解脱出来了”。[6](P387)马克思、恩格斯还提出了要统筹城乡产业, 尤其是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要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要打破“工业只能布局于城市”的观点和现实。 “要使这些被排挤出农业的工人不致没有工作,或不会被迫集结城市, 必须使他们就在农村中从事工业劳动”。[7](P369)其次要加强城乡及其产业间的联系,“只有使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发生密切的内部联系, 并使交通工具随着由此产生的需要扩充起来……才能使农村人口从他们数千年来几乎一成不变地栖息在里面的那种孤立和愚昧的状态中挣脱出来。 ”[8](P215)
马克思、 恩格斯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对当前我国城乡文化产业的统筹发展有借鉴作用。 城市文化产业与农村文化产业相对独立, 但二者又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在相互独立发展的基础上,加强联系,统筹发展,形成互动,才能实现城乡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目前我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传统文化产业已成一定的规模, 而且城市凭借地缘优势和人才优势,不断将文化产业与现代高新技术相融合,催生了新兴文化业态。农村文化资源丰厚,但文化产业发展却明显滞后于城市。 所以城乡文化产业迫切需要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规划,城乡文化要素相互融合,走城乡文化产业发展一体化道路。 一方面要坚持利益与人文并举的价值取向,推动城市与乡村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的个性化文化产业的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城市文化产业要快速提档升级,加快推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要解决好定位问题,厘清主业经营范畴,发展好特色产业。 另一方面,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城乡互动互惠的格局,使城乡各经济主体、 各产业要素和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
[1] 向泽映. 重庆城乡文化产业统筹发展模式及分区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08,4.
[2] 张永丽,甘露.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2(3).
[3] 郭玉兰.发展文化产业的三维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07(10).
[4] 雷芳. 城乡统筹视角下农村文化产业的困境与出路[J].生产力研究,2011(9).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8.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