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肖 钧
我是河北省重点中学的一名退休教师。早在2006年,我就回到成都了,先在某专科学校教大学语文,后在成都中心城区的两所民营培训机构做“一对一”辅导。捧着熟悉的教材,看到可爱的学生,自有一种亲切感。
但是,一旦远离站了近40年的讲台、充满读书声和上课铃声的校园以及朝夕相处的老师们,似乎一下子从闹市闯进了无人区,倍感孤独与寂寞。看到小区上班族忙碌的身影,听到商家们迎来送往的说笑声,总觉得自己已是个无用之人。要说泡茶园、打麻将吧,又不适合自己的性格;要说逛公园、超市,早晚“丈量”马路,久了也会失去热情。——这算是我希望退休后继续工作的原因吧。
在退休后的生活中,我最感兴趣的还是驻足学校大门之外,透过栅栏欣赏校园的美景,闭上眼睛想象师生的活动。路遇挂着校牌、背着书包的学生,看到“学校”“教育”之类的文字,也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自己在讲台上的诸多乐趣。每当此时我就会发现,我虽然退休了,但心还在学校,对教育、对师生的那份感情依然无法割舍。
我幼年丧父,家里特别穷,自初中就开始申请人民助学金,当时我就想,以后我工作了,一定要回报祖国、回报人民。我于上个世纪70年代走上讲台,80年代“闯关东”,到内蒙任教,90年代“挺进中原”,应聘到河北。40年来,我教过小学各科、初中语文和英语、高中和大学语文;教过小城镇的孩子,也教过大都市的学生(高中时每个班插入10多名北京中心城区学生);连续多年担任高中毕业班班主任,出版过两本个人专著,主编了两套教学辅导用书,发表了50多篇论文;退休前是省级示范性高中的教研组长,退休后由于继续学习,教学理念、教育思想也注意紧跟潮流。不夸张地说,我的教育生涯算得上是经历复杂、经验丰富了。然而,我的这些积累都要随着退休而失去价值了吗?白白浪费掉岂不可惜!2010年,成都市启动了“常青树计划”,让包括我在内的许多退休教师有了发挥余热、继续回报社会的机会。——这算是我毅然报名参加“常青树计划”的主要原因吧。
2010年11月,我以“导师”的身份来到崇州廖家中学。廖家中学原来是一所高完中,建校半个世纪以来,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子有的成了共和国将军,有的成了科学家,还有北大教授、著名文学家以及世界体育冠军等大批优秀人才。2008年地震后经过整合,现在单设初中,有30多个班,1700多名学生,140余位教职工。
学校对我非常热情周到。上岗的第一天,学校派车专程到成都来接,以后周末回家和周一上班也安排了顺路的教师接送;两间临时住房里,衣柜、电视机、浴霸、电热毯、电热水器等生活用具一应俱全;学校还为我提供一日三餐。因此,我在生活方面没有一点后顾之忧。工作条件也很好,学校提供了专用办公室,还配了电脑,接通了宽带,冬天还有电热台板、取暖器,可谓体贴入微。工作上,只要我提出请求,校长都会亲自安排落实,还时常主动询问我工作、生活有无困难。
廖家中学虽然是农村学校,但学校的设备却相当先进,设施也比较完善,除了教学楼、综合楼以外,学生公寓、带有线电视的餐厅、多媒体教室、校园网、微机室、实验室、仪器室、音乐教室、体育器材室和图书馆楼,甚至专用的射击训练馆等等,应有尽有。而我的工作,主要是听课、与教师探讨教学、同学生交流学习;同时也阅读老师的教案和学生作业,参加一些与教学相关的会议和活动。总之,我时时处处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介绍给老师、学生,把发现的问题反映给领导,主动建言。
廖家中学素有“花园式学校”的美誉。校园内遍地是红花绿草,到处有古树名木:多姿的法国梧桐、庄严的世纪古柏、坚强的尊贵楠木、苍劲的罗汉松,都佩戴着崇州市绿化委员会授予的名树“勋章”。大操场东边的黑石河是岷江的分支,由北向南流经都江堰来到这里,日夜奔流。由于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古树与河水之上,常有白鹤等水鸟光临。每当旭日初升,或是夕阳西下,这里便变成一幅明媚的山水画。课余饭后,我总爱漫步于校园或校外的河堤,活动筋骨,消除疲劳。校园外没有高楼的遮挡,也没有城市的喧嚣和污染,有的只是一望无际的开阔,以及沁人心脾的满眼红绿。
工作、生活在这样的地方,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呢?发挥余热、回报社会的同时,还能锻炼身体,可谓一举两得。——这算是我喜欢到农村学校兴教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