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伤区域一体化救治管理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2013-08-15 00:50易秀英王庆林
中国医院 2013年8期
关键词:伤员交通事故救援

■ 易秀英 王庆林 王 惠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道路交通伤害已日益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一种世界性公害。自2002年5月以来,我院积极与桂林市卫生局、桂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保险公司等部门合作,逐步探索出医警联动区域一体化交通事故伤救治管理模式,收到了显著成效。

1 交通事故伤区域一体化救治管理模式的概念

交通事故伤区域一体化救治管理模式是指以医院为救治中心,以各急救点为结点, 建立医院与交警等多部门更加紧密的联合协作关系,共同开展交通事故伤救治工作,实现无障碍链接、无缝救治,提高交通事故信息传递、现场急救、伤员转运、创伤的治疗和康复等综合救治能力。其基本特征是医警联动,多部门、多学科合作,为交通事故伤提供院前、院内、出院后全过程,以及医疗、护理、康复、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的无缝优质医疗服务。

2 构建交通事故区域一体化救治管理模式的动因

交通事故的死亡率、伤残率与受伤的严重程度、急救工作的组织、急救技术的应用和急救装备的配备使用密切相关。从急救和紧急救治的要求看,受伤后10分钟内救治效果最好,调查显示:我国交通事故死亡者中大约40%是在受伤后10分钟内死亡,超过10分钟能存活的伤员,如果在2小时内能得到手术治疗,其效果最好,这说明急救和紧急救治是挽救伤员生命的最好方式。从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理念出发,要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必须提高现场急救和紧急救治的水平和质量。

交通事故救援工作涉及到诸多部门,如交警部门、卫生部门、保险部门等,但缺乏协调和统一的工作机制,存在职责不明、机制不顺等问题,影响了救援力量作为统一整体作用的发挥。只有通过协调一致的多部门、多学科合作,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交通事故伤紧急救援体系,将医学救治服务前伸,才能对交通事故伤员实施更为有效的救治。

3 交通事故伤区域一体化救治管理模式的做法

3.1 建立交通事故伤三级救治体系

我院建立了交通事故现场急救点、急救中心和交通事故救治专家团队三级救治体系,形成了医院与交警部门双向联合一体化运作的交通事故救援综合服务机构。

我院与桂林市公安局交警大队签订了“军警共建生命绿色通道”合作协议,在交通事故多发但远离医疗机构的地域设立了7个交通事故急救点,建立了交通事故军警联合急救机制。每一个急救点配备专业急救医师、护士和司机各1名,并配备1台功能齐全的急救、监护设备和远程急救信息系统的救护车,急救点人员由急救中心轮流派出。急救中心设有有线和无线急救专用电话,配备了一支精干的急救专业技术队伍以及先进的急救、监护设备和远程急救信息系统,24小时负责交通事故急救工作的组织与实施。交通事故救治专家团队设组长1名,由业务副院长担任,负责交通事故救治的指挥与协调工作;成员由急救中心主任和各专科专家组成,负责交通事故伤员的会诊、技术指导与重危症伤员的抢救工作。

3.2 加强院前急救

急救点医护人员与交警同值班、同培训、同演练、同出警、同救援,实施24小时值班制。接到交通事故报警后,交警和医护人员能在2~15分钟同时赶到事故现场救治伤员。交警对交通事故进行检测和清障,避免二次伤害,医护人员对受伤者实施急救和转送。同时,现场救援人员将现场情况在第一时间报告给急救中心,急救中心根据伤员的数量和伤情启动交通事故院内急救机制,通过远程急救信息系统开展远程会诊和技术指导,并做好院内急救、检查、会诊、手术、住院等救治准备工作。如有大批伤员或伤情严重伤员,急救中心将在5分钟内派出急救人员和专家赶赴现场实施紧急救治, 有效提高了急救和紧急救治的水平及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伤死、伤残。

3.3 开展多学科、多部门联合救治

交通事故伤具有急、危、重、复杂等特点,要求救治工作具有整体性、灵活性、精确性、优质性和高效性,而传统的依靠一个科室独立完成救治任务的急救模式已不适应当前交通事故救治的需求。为此,医院按照“需求牵引、力量整合、一体化建设”的思路,成立了交通事故救治专家团队,整合各学科各部门人才、技术、设备和信息等优势资源,建立起全维、全程、互动的一体化救治模式,完善了交通事故伤多学科多部门协同救治机制。交警主要负责交通事故的处理与医疗费用的落实,保险公司负责理赔,医院负责伤病员的医疗救治与康复工作。伤者送达医院后,直接进入交通事故伤救治绿色通道,急救、检查、治疗、手术一条龙服务。实行先抢救后挂号,先诊治后结算,整个救治过程不因是否交了押金影响。对多发性损伤、重危症伤员开展联合查房、会诊和手术,使受伤者能够真正享受到绿色通道、多学科联合诊治的一站式医疗服务。

3.4 强化康复措施

伤员入院后,主管医师和责任护士按照整体医疗管理模式的要求对每一位伤员进行躯体疾病评估、心理状态评估、营养状态评估、社会支持评估、疾病认知评估及综合评估等健康评估和风险预测,制定综合性和个性化的最佳康复方案。在治疗的同时开展健康教育,适时指导和协助伤员进行功能锻练。康复医学科、心理科、神经精神科和营养科专家定期到各专科查房会诊,提供专业的康复医学服务。伤病员社会援助中心在伤员入院时、住院期间每周不少于一次和出院时与伤员或家属见面,了解伤员的需求,及时、有效地调控医院各部门及相关科室的工作,并加强与社会相关部门的联系,保证伤员的需求得到妥善的处理。根据伤员具体情况,主管医师、责任护士和社会援助人员在伤员出院后1周、1个月、3个月采用电话、信函、网络、复诊和访视等方式进行不少于3次随访, 为伤员提供康复训练和指导。

4 成效

4.1 建立了交通事故伤无障碍沟通和无缝救治平台

区域一体化救治模式实行医警联动,实施“一事一警一签”管理原则,通过医、警、伤、保险部门密切配合,在交通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按照应急预案,保证了“黄金10分钟”最佳救治时机,提高了救治时效。医院开通了“交通事故救死扶伤绿色通道”,对包括身份未明的伤员进行无押金全程全方位全领域服务,为交通事故伤员提供了无障碍和无缝救治平台。

4.2 提高了服务品质和管理效能

由于实现医警一体联动,有效解决了救治工作中的力量分散、机制不顺、医疗费用不落实、家人联系不上而可能影响救治的难题,大大提高了交通事故伤救治的快速反应、救治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救治人员实行模块化抽组和标准化训练,增强了救治力量的应变能力,使之能满足不同的救治任务的要求;利用远程急救信息系统,开展远程医学支持与技术指导,实现了伤员现场救护与转运全程的可视化与无缝化。信息网络平台对医疗救治方式、手段、技术能力和科学管理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和影响,最大限度地减低了交通事故死亡率和致残率。

4.3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近十年来,我院与桂林市交警大队成功挽救了6138名交通事故重危伤员的生命,保住了3601名伤员的肢体,实现了医、警、伤、保多方共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最大的受益者是伤员。

4.4 促进了社会和谐

交通事故伤救治不但涉及受伤害者与其家庭,也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该管理模式强化了院前急救功能,强化了医疗康复措施,开展了多学科多部门联合诊治,大大提高了交通事故伤的救治质量水平,避免了可能发生的死亡和残疾,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稳定。

[1]世界卫生组织.预防道路交通伤世界报告:概要[M].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图书馆,2004.

[2]2001-2011年我国交通事故总体状况[EB/OL].(2012-04-23)[2013-4-26].http://wenku.baidu.com/view/9a8a34100b4e767f5acfcec8.html.

[3]Jacobs G, Aeron-ThomasA, AstropA.Estimating global road fatalities[M].Crowthorne Transport Research Laboratory, 2000.

[4]武麟.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应急救援,2012,7(1):22-24.

[5]向月应,王庆林.现代医院整体医疗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6]易学明.发展转化医学 引领研究型医院建设[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1,18(12):1107-1109.

猜你喜欢
伤员交通事故救援
紧急救援
武警新兵在训练的过程中训练伤急救到院内急救的救治过程
预防交通事故
3D打印大救援
李克强 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和救治伤员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
质疑与反思 秦岭隧道交通事故的关键问题在哪儿?
救援行动
中国交通事故的统计分析及对策
亟待建立重大事件伤员救助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