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有文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患者日益增多。临床上,对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因为人工髋关节置换能够迅速缓解疼痛,恢复关节功能,并能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了骨折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明显降低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故多数临床医生认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是目前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主要方法。我们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33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材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我科共收治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共33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21例,年龄55~80岁,平均年龄64.6岁,骨折类型为GardenII、Ⅲ、Ⅳ型,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检查后,尽早安排手术;如患者合并有内科疾病时,先积极进行治疗,治疗期间同时行牵引治疗,条件允许后实施手术。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术前对患者进行相关检查,并将患者的血糖、血压控制在适当的范围[1]。同时,主刀医师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功能限制程度、日常生活要求、患者对手术的期望等。手术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关节置换可能获得的结果必须认真思考、充分评估,让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选择。
1.2.2 手术方法:术前30分钟给予头孢类抗生素静滴,术前常规导尿以预防肺部及泌尿系炎症。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手术治疗,患者取健侧侧卧90°位,采用后外侧入路。其中9例高龄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双极头)置换,其余24例采用标准的全髋置换。术中清理圆韧带窝的软组织,髋臼锉处理髋臼至软骨下骨。术中注意保护坐骨神经,如无必要,不必显露。股骨端的处理要注意保留足够的股骨距及l5°~20°的前倾角,扩髓要扩至骨皮质处。22例采用骨水泥型假体固定,11例采用生物型假体固定。复位、止血、检查关节的松紧度、稳定性及活动度满意后,放置引流管,逐层关闭至切口。
1.2.3 术后处理:术后应用应用抗生素3~5天。48小时内拔出引流管。常规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肠溶阿司匹林或脉络宁等抗凝药物;注意让患者保持正确的休息体位、卧位姿势和下床姿势,防止髋关节脱位。术后24小时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踝膝和下肢肌力),第3天可进行坐位、保护下侧卧及下站位负重训练,第7天保护下站立行走训练,并练习使用助行器和双拐行走,必须使用拐杖至无疼痛及跛行后方可弃拐。鼓励患者咳嗽、排便。术后1月、3月、6月、12月定时随访。
本组33例患者术后下床时间为2~7天,平均3.5天;X线片示骨折复位满意,假体位置良好;随访12~18个月,髋关节均无明显疼痛,置换假体无松动及脱位,患者功能恢复满意;患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80~89分,平均86分。未发现感染、压疮、泌尿系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病,如果采用保守治疗或内固定术治疗,患者长期卧床,发生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受染或结石以及压疮可能性极大,导致死亡者多[2]。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的目的应该放在如何能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改善和提高生存质量。
人工髋关节置换目的是消除或减轻疼痛,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人工髋关节置换分为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全髋关节置换。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不需要处理髋臼,具有操作相对较简单、手术创伤小、出血少、费用低等优点。全髋关节置换术优点在于术后疼痛发生率少且程度较轻,但手术创伤相对较大、费用较高[3]。故临床上应该依据患者生理年龄、受伤前活动水平、健康状况、骨质疏松情况,选择手术风险小、利于早期活动、二次翻修风险低的治疗方法。对于年龄较大,合并内科重病、体质耐受性差、预期寿命较短的患者,尤其是合并脑血管病的患者,宜选择人工股骨头(双极头)置换;而对于年龄较小、体质耐受性好、心肺功能尚好、预期寿命较长的患者,选用全髋关节置换,并且一般选用非骨水泥假体,以便二次翻修;要尽量缩短术前准备时间,不应错过最佳手术时机,术后要及早康复训练以预防关节僵硬、褥疮、泌尿系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1 夏军,魏亦兵,黄钢勇,等.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处理[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8:89 -90.
2 唐高.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的并发症回顾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60 -61.
3 史振才,李子荣,张念非,等.晚期股骨头坏死的人工关节置换术[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21:1609 -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