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欢,韩晓霞,魏志英
(1.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计划生育服务站;2.甘肃省红十字会黄河医院,兰州 730000)
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目前已成为我国育龄妇女的主要避孕措施,其使用率占世界IUD 避孕总人数的80%[1],节育器异位是放置IUD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发生率约0.04%[2]。为探讨节育器异位的临床特点及宫、腹腔镜手术的治疗价值,现对我院行宫、腹腔镜诊治的10 例节育器异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3 年8 月至2010 年9 月在我院行宫、腹腔镜取出节育器异位10 例患者,均在诊所和乡计划生育服务所放置IUD,术时情况不详,术后有不适及意外怀孕时发现节育器异位。年龄23 ~38 岁,平均29.8 岁。其中23 ~29 岁7 例,30 ~35岁2 例,38 岁1 例;平均带器时间2 年。放置术后3个月发现外游2 例,6 个月~2 年发现外游7 例,11年后发现外游1 例。圆形节育器异位1 例,“T”形节育器异位7 例,爱母节育器异位2 例。10 例患者中哺乳期带器6 例;子宫前倾或后屈严重者各2 例;术后有腰痛不适8 例;意外怀孕发现节育器异位2例。术前均经B 型超声、X 线示子宫肌层及盆腔见节育器,宫腔镜检查宫腔内未见节育器影9 例,1 例在宫腔镜下见左侧近宫角处有1 cm 长爱母环纵臂。
1.2 手术方法 10 例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腹腔镜探查盆腔情况,视术中情况决定手术方式。所有病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大部分嵌入肌层而部分露出子宫浆膜层或全部嵌入子宫肌层者,在B 型超声定位下电针切开包裹在节育器表面的子宫肌层暴露部分节育器,经手术钳钳夹节育器暴露于子宫壁外部分,剪断后取出节育器,子宫创面均行电凝止血;1 例圆环位于子宫直肠陷窝处重度包裹粘连行钝、锐性分离粘连后取出。
腹腔镜所见:节育器大部分嵌入肌层,部分露出子宫浆膜层5 例;全部嵌入子宫肌层1 例;宫内可见部分纵臂,其余嵌入子宫肌层1 例;全部露于子宫浆膜层与肠管、网膜粘连包裹2 例;子宫直肠陷窝处重度包裹粘连1 例。10 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1例在取出节育器后行宫腔镜检查子宫内膜无出血。10 例均行电凝止血,手术时间(15.0 ±3.5)min,术中出血2 ~12 ml,无术时、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0.3 ±2.8)h,放置尿管时间(8.0 ±3.4)h,住院时间2.5 d。
节育器异位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异位[3]。原发性异位一般是由于操作不当,人为造成子宫穿孔、节育器异位;继发性异位多因IUD 过大、过硬,压迫子宫内膜致宫壁损伤,IUD 逐渐突破宫壁,或因子宫萎缩、宫壁变薄受IUD 压迫并穿透宫壁导致节育器异位。其常见原因包括:①操作时机械性损伤;②暴力操作导致子宫穿孔;③哺乳期或绝经后;④IUD大小和子宫腔不适应或位置不适当,使节育器发生嵌顿并发展成肌层异位;⑤子宫形态异常,如单角子宫、双角子宫、纵隔子宫等,IUD 不能适应宫腔的形态而发生节育器嵌顿[4];⑥子宫手术史:子宫纵隔电切术、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常规宫腔放置节育器预防宫腔粘连,但术后子宫内膜的缺失容易发生宫腔粘连及节育器嵌顿等情况[5]。
因此,为了避免节育器异位的发生,放置“T”或“V”形IUD 时,术后必须检查IUD 情况,发现纵臂嵌入子宫肌层及时取出。上器时严格执行节育技术操作常规,子宫位置大小必须检查正确,根据探测宫腔深度选取合适的IUD,施术中力求稳、准、轻、细[6]。本研究10 例节育器异位患者中有6 例在哺乳期放置IUD,推测可能由于哺乳期子宫薄而软,上器时子宫位置大小检查错误导致,导致IUD 部分或完全嵌入子宫肌层或子宫外。哺乳期放置IUD 不能太大,绝经妇女要及时取环。如果是子宫过度倾屈,可用双合诊行子宫复位或用宫颈钳牵拉宫颈,纠正子宫位置后上环,避免上环操作不当,导致子宫穿孔。
节育器异位后患者常感到下腹痛、性交痛,术时的腹痛,常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怀疑节育器异位时,术前需经B 型超声、X 线示子宫肌层及盆腔见IUD,宫腔镜检查宫腔内未见IUD 影确诊。发生节育器异位时,传统术式为经腹节育器异位取出术,术中暴露差、找环困难、损伤大、术后恢复慢,且腹部遗留疤痕,给患者造成额外的损伤。我院采用腹腔镜下取出节育器异位,术中暴露好、找环容易、取环顺利、损伤小、术后恢复好、住院时间短、不留疤痕,值得推广应用。
[1] 乐 杰,主编. 妇产科学[M]. 第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 罗恋梅,刘珠凤,朱 兰,等. T 形宫内节育器异位至肠道1 例[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09,25(7):445.
[3] 岑瑶华,赵霭卿. 32 例金属节育环异位的诊断及处理[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89,18(5):389.
[4] 应伟雯,金杭美. 三维超声诊断单角子宫和残角子宫的价值[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5,14(6):478.
[5] 栾 桦,龙丽霞. 迷失宫内节育环20 例临床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8):2616.
[6] 仲瓯娅. 宫内节育器异位盆腔9 例临床分析[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3,11(12):753-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