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访江,祁 琴,沈玉鹏(指导)
(1.甘肃省中医院;2.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兰州 730050)
小儿支气管炎属中医“咳嗽”、“喘证”之范畴。一般认为其发病是因为小儿脏腑娇嫩,尤其是肺脏更甚,加之小儿寒暖不知自调,所以极易为风寒或风热所侵。风寒或风热之邪由表入里,阻遏肺气,肺失宣肃,津液不布,聚而为痰,痰气交阻,气道不利,上逆则为咳喘。我院儿科自拟杏苏二陈汤治疗小儿支气管炎,取得一定疗效,现介绍如下。
药物组成:杏仁10 g,苏子10 g,半夏5 g,陈皮10 g,茯苓10 g,甘草5 g。该方是在二陈汤的基础上加味而成,具有健脾祛湿,化痰止咳之功效,主治痰湿蕴肺。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痰湿为主者),症见咳嗽痰多,喉中痰鸣,纳食呆滞,神乏困倦,呕逆,舌质淡红,苔白腻,脉象濡滑等。加减应用:若气虚明显者,加黄芪补气;寒痰为主加炙麻黄、细辛、干姜以温肺化痰;热痰明显加瓜蒌、竹黄、鱼腥草以清热化痰;燥热咳嗽加桑叶、枇杷叶、麦冬;食积加莱菔子、槟榔、焦山楂、枳实以消食化痰;顽痰不化者,“痰瘀同治”,加水蛭[1]。
许新宇,女,4岁,2012年11月5日初诊。患儿一周前感冒,出现流涕,咳嗽,发热,鼻塞等症状,曾口服头孢克洛,复方锌布颗粒,连花清瘟胶囊5 d,热退,咳嗽加剧,有痰,不宜咳出,喉中痰鸣,夜寐不佳,时有咳醒,纳食一般,流黄涕,大便干,小便黄。舌质淡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有力。查体:咽红,扁桃腺Ⅱ度肿大,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西医诊断:支气管炎。中医诊断:咳嗽,痰湿蕴肺,治以健脾祛湿,化痰止咳。药用杏仁10 g,苏子10 g,半夏5 g,陈皮 10 g,茯苓 10 g,瓜蒌10 g,鱼腥草 10 g,莱菔子15 g,槟榔 10 g,焦山楂 10 g,枳实 10 g,水蛭 5 g,甘草5 g。4剂后,咳嗽明显好转,夜间不咳,活动时微咳,喉中无痰鸣,食欲增加,原方去水蛭,继服3剂后治愈。
小儿的生理特点有“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但也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一面。在脏腑功能方面,《育婴家秘》认为:“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热为火同肝论,娇肺遭伤不易愈”。肺本娇脏,小儿之肺则更娇嫩。一旦为外邪所侵,或因其他原因累及于肺,都可直接或间接地导致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职。这样,不仅影响水道之正常通调,而引发痰饮、水湿的停聚,同时也易致肺气受阻,不能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正常运行,从而导致血液瘀滞[2]。痰饮、瘀血滞留作崇,反过来又必然会阻肺、射肺,加重肺的宣降失常,咳喘、逆气之病证便随之而生,甚至反复发作,渐之加重。因此,对于小儿咳、喘的治疗,总以散寒宣肺或清热肃肺、化痰止咳为主,兼有喘息者,佐以降气平喘,兼有正气不足时,还应考虑挟正固本方能与病机合拍。除此之外,适当配以水蛭等活血化瘀之品,痰瘀同治,疗效方著。
杏苏二陈汤中杏仁、苏子、陈皮、半夏理气化痰;茯苓、甘草以健脾运湿。其中杏仁、苏子降气消痰,止咳平喘;半夏,其性辛温而燥,最善燥湿化痰,且能和胃降逆而止呕;辅以陈皮理气燥湿,使气顺而痰消;茯苓健脾渗湿,使湿无所聚,则痰无所生,是兼顾其本之法。除此之外,小儿服药应少量频服,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要合理膳食,清淡饮食,多喝开水,不宜多食辛辣肥甘厚味之品,以免生痰生湿。
[1]沈玉鹏.重用水蛭抢救小儿肺炎合并脑干脑炎体会[J].甘肃中医,1998,11(3):30.
[2]郑访江.张士卿教授用痰瘀相关学说治疗小儿支气管炎[N].中国中医药报,2006: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