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英语教学目标演变

2013-08-15 00:54
科技视界 2013年27期
关键词:预科外国语教育部

王 婷

(南京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210095)

1 中学英语教学目标

1912 年教育部公布《小学校令》,在《教科及编制》一章中提及高等小学可视地方情形加设英语课或别种外国语, 但没有做硬性规定。1916 年,教育部公布《高等小学校令施行细则》,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高小阶段第二或第三年开设外国语课程 (主要是英语)。 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的 《中学校课程标准令》,1935 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修正中学规程》都规定初级、高级中学必须学习英语。 英语在各个科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只是在1940 年由于抗战而减少初中英语课时,将英语改为选修课。 1948 年学制恢复了英语的必修课地位。

民国初年,教育部颁布《壬子癸丑学制》,《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中学开设外国语课程,并提出了中学英语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外国语以英语为主,但遇地方特别情形,得任择法、德、俄语一种。”“外国语要旨在通解外国普通语言文字,具运用之能力,并增进知识。外国语首宜授以发音拼字,渐及简易文章之读法、书法、译解、默写,进授普通文章,及文法要略、会话、作文。 ”[1]这一时期的外语教学已经明确以英语为主,但仍有一定的选择余地。 30 年代国民政府规定中学英语教学使学生练习普通英语以及增加研究外国文化之兴趣。 1941 年公布的《修正初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则规定“使学生练习运用切于日常生活之浅近英语;建立进修英语之良好基础;从英语方面发展其语言经验,加增其研究外国事物之兴趣启发学习西洋事物之兴趣。”[2]从北洋政府到国民政府直至抗战时期,中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变化不大,但注意到从简单学习语言到学习文化及具体应用。

民国时期高考的特点之一是以主观题为主。 1918 年,教育部颁布南京高师学校招考学生简章,学生入学资格对英文提出了如下要求:

“(1)默写,于三十分钟内能默写简易文章二百字左右。

(2)作文,于一点钟内能作短篇文约一百五十字。

(3)文法,于一点钟内分析句语、指明字部等等在十句以上。 ”[3]

以上题型都是主观题,尤其是作文能体现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英语。而且从答题速度来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以上全部考题,对学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1924 年,《广西省政府与东南大学商办广西特班简章》 中对中学生入学读预科的英文水平要求是:(1)汉文译英文(约百字);(2)填字测验;(3)读法测验;(4)相反字测验。[4]

同年,《东南大学英文系广西特班招生简章》对考预科的英文要求为“考生须能听解并口述普通之语言;阅看并写作普通之文字,字量包括桑戴克氏表中之最常用四千字。”[5]这一年的招生考试已经明确规定了学生应该掌握的词汇量。 而2005 年到2009 年,高考大纲对英语词汇量的要求从1980 逐渐增加到3100,都没有达到4000。 从民国时期高等学校英语入学考试对词汇量的要求来看,对学生的词汇量要求比较高。 虽然民国时期没有现代化的考试手段,但是听讲并口述的考察方式实际上同时测试出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

教会大学的入学英语考试要求更高。 1917 年,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招生简章规定“入校资格:凡中学毕业生在本校所承认之大学或专门学校修业至少一年,于化学、物理、生物三科确有实习经验,英文能直接听讲者, 得入本科第一年级。 凡中学毕业或有同等学力者得入预科。 ”[6]燕京大学(1919-1952 年)西语系入学考试有一年英语考题只有一题,即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译成英语,而且不提供中文原文。一般是一厚本试题,许多试题还需一边听主考教员提问,一边在考卷上速答,每题都限制时间。 这样的考试类似于现代高校中英语专业硕士生入学考试的题型和所要达到的标准。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汉语基础同时又能灵活应用英语才能做出这份试卷的答案。这样的考察方式能有效测试出学生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能力,但是应用在现在社会的高考中显然要求过高,实行起来有很大的难度。

在民国时期的高校入学考试中,英语都是重要的必考科目,而且有的学校对学生入学英语水平要求并不低。

2 大学英语教学目标

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教育部于10 月22 日公布《专门学校令》,将清朝末年学制中的高等学堂改为专门学校,并规定“专门学校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专门学校分为法政、医学、药学、农业、工业、商业、美术、音乐、商船、外国语等,共有十类。 10 月24日,《大学令》规定大学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其宗旨是“以教授高深学问,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 ”大学各科修业年限三年或四年,预科三年。

1912 年11、12 月间, 教育部公布的各类专门学校章程都将外语设为必修科目。 由于各国在工业、农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各有所长,因此这一时期英语虽然为主要的外国语言,但还没有上升到最主要语种的地位。 法政专门学校预科的外国语课程在英、德、法、日本语选择一种。 医学、药学专门学校,林学科等须学习德语。 工业专门学校各科均开设外国语课程。 农业、商业各专业学科须学习英语。

1912 年12 月,教育部公布师范学校规程,第二章《预科及本科》对学习英语的目的和所要达到的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十二条英语要旨,在习得普通英语英文以增进智识,并解悟高等小学校英语教授法。 英语首宜授以发音、拼字,渐及简易文章之读法、书法、译解、默写,进授普通文章及文法要略、会话、作文、兼课教授法。 ”[7]1912 年的中国刚刚脱离封建社会,办学基础还很薄弱,实行高等英语教育的时间不长,因此这一时期对英语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没有提出过高的要求。 注重发音、拼写、默写等基础训练,类似于现在中小学的英语学习方法。 由于是师范类学习,因此还要学习教授法。

1917 年,教育部公布《修正大学令》,规定大学本科之修业年限四年,预科二年。 预科修业年限比1912 年《大学令》规定的缩短了一年。1922 年取消预科。1924 年,教育部公布《国立大学校条例令》,规定“国立大学校修业年限,四年至六年,其课程得用选课制。 ”1931 年《修正专科学校规程》规定“专科学校修业年限为二年或三年。 ”

1929 年8 月,教育部公布《大学规程》,规定大学各学院、独立学院各科以及各专科学校“以党义、军事训练、国文、外国文为共同必修课目。 ”[8]教育部各项法令的颁布,从政策上规定了英语为必修课。

纵观教育部在各个时期公布的法令,大学英语并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各高校根据本校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标准。 但当时总体趋势是倾向于对外国文学作品的介绍与研究。 1920 年,南开大学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提高阅读能力,由此推测当时同一水平的高校对英语教学的目标也大概如此。

1935 年, 中央大学校务会议制订了非英语专业各系学生学习外文的目标:“外国文各课目以培养及增进学生之阅读能力为主,兼及口语之流畅,及写作之正确。”中央大学不仅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读写能力提出了要求,而且重视口语能力的培养。外国文学系设置的方针是:“(1)注重外国文学基本及实际之训练,以增进阅读写作介绍及翻译之能为;(2)讲授外国文学之标准作品,以提高欣赏及批评之程度,并吸收其优美文艺思想之表现,以激发独立进展之精神,并培养为中国民族宣达意志之人材。 ”[9]

从民国成立初期到新中国成立,无论是大学、独立学院、专科学校,还是专门学校,英语都是必修的重点学科。从教育部颁布的各项政策法令和各高等院校制定的条例来看,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各个专业都将英语定为必修课。 各学校、各专业对英语水平的要求各有不同。早期专门学校类某些专业要求选择德、法、日语中的一种学习,与相应国家该专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预科修业年限缩短,但对英语的要求并没有降低。 1929 年规定了各专业学生还得修习第二外语,而英语上升到了最主要的外语语种。 重视英语教学的目的有: 一是全国兴起了大规模的出国勤工俭学的运动,学习英语为学生毕业后出国深造做准备, 二是近代中国遭受列强的重创,有学生利用外语作为媒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3 结语

民国时期非常重视英语教育,英语一直是高考的必考科目。 教育部对中学英语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从能够阅读普通文章,并具备写作等应用能力到增加研究外国文化的兴趣和学习西洋事物的兴趣。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教会大学对入学英语水平要求很高,有的要求入学即能听懂教师用英文讲授自然科学学科的知识。

从颁布的各项政策、法令来看,英语都是各大学各专业的必修课。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由增进阅读能力提高到会写作及口语流利,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应用。英语专业主要是培养能够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人才。

[1]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679,680.

[2]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 年)[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378.

[3]教育公报[J].第五年,1918,7(9):13-20.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648.第372 卷:68-70[Z].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648.第372 卷:15-16[Z].

[6]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544.

[7]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M].海教育出版社,1997:688,689.

[8]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 教育(一)[Z].175,178,183.

[9]张同冰,丁俊华.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史回顾(五)第四章:新中国建立前三十年的外语教育(下)[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2(5).

猜你喜欢
预科外国语教育部
浙江外国语学院
An Analysis on Holden’s Anti-hero Image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跟踪导练(二)(6)
문학텍스트를 활용한 한국어교육―발음 ,어휘 교육을 중심으로
教育部召开座谈会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分部积分法在少数民族预科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新疆高校“后预科时代”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教育部:高考地方性加分项目2018年减至35个
我校两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开题
留学生预科教育的管理——以北京大学预科教育管理经验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