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琼
(陇西县通安中学,甘肃 陇西 748100)
学习和运用语言是为了交流,而交流是为了获得信息和传达信息。学习外语,尤其对于中学生而言,首要的不是为了信息的传达,而是为了获得。中学英语新课标规定:“在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中,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还强调:“中学英语教学应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跨文化的意识和基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阅读在其本质上读者及其背景知识与阅读材料所输入的文字信息交互作用的过程。在中学阅读教学中,只有对这种交互作用的两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才能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教学目标上只重视知识的讲授而忽视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在教学方法上,被动多于主动,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阅读课要探索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1)能以每分钟70-80个词的速度,读懂生词率不超过3%的有关人物传记、故事、记叙文、科普小品和有关社会文化、文史知识等不同题材的材料。
2)能读懂简单的应用文。
3)能运用一般的阅读技巧,基本把握所读材料的中心思想、主要事实、主要逻辑线索、时间和空间的顺序。
4)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态度、观点。
5)能根据已知的事实推断语篇未直接写出的意思。
6)除教材内容外,课外阅读量应达到20万字左右。
根据这一要求,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阅读的目的,阅读任务的设计及阅读技能的输入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因此,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在学生阅读课之前,善于提出引导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目的性。
2)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3)精心设计理解性练习。
4)尽量避免逐字逐句的串讲,不要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讲解阅读材料的语法项目和生词上。
5)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布置适量的课外阅读作业。
长期以来,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两个重要模式为:“自上而下”模式和“自下而上”模式。前者是首先构建全文的语义图像,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用较高的语言层面帮助较低语言层面的理解,如段落、句子、单词等,它是阅读中整体教学的理论基础。后者是首先理解单词、句子结构,再理解段落、全文,它则是传统教学中常用的一个手段,应该说好的阅读策略是两种方式的结合。
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学生产生了阅读的欲望和心理准备,这样阅读的效率就会得到极大地提高。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按照学生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以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设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自行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呈现活动是导入的延伸,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尽快地进入文章角色。呈现活动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3.2.1 阅读前问题(Pre-reading)
①对文章标题的猜测和一些简单问题的联想活动。不论学生的猜测正确与否,联想贴切与否,最终都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这既能激发学生谈论的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为提高阅读的效率做好准备。
②对课文中出现的、学生不宜理解的单词作一简单的释义,这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阅读速度的培养。
3.2.2 背景知识介绍
文章的背景知识对于准确理解文章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包含有不同的文化内容。让学生了解一些和所选阅读文章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对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阅读理解的偏差。
总之,恰到好处地利用好呈现活动,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可使学生的阅读具有方向性,以便有效地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的效度。
在这种阅读活动中,教师应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等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取较详细的篇章信息,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和作者意图,同时了解课文中的一些语言现象。阅读活动主要解决一下问题:
3.3.1 语篇分析活动
语篇分析的方法强调从篇章入手,分析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他们在表达主题中的作用。这就避免了以往阅读教学中教师逐字逐句讲解,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面。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步步为营”的做法,以课文每一个段落作为独立的语篇,启发、引导学生快速读完一段后以一句话来概括段落含义,或找出段落的主题句(topic sentence),这样读完整篇文章后,学生就能看出本文的组织结构,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理解其整体意思。
3.3.2 阅读理解问题(Reading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通过以上的语篇分析活动之后,让学生回答讨论几个开放性的问题,主要是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通常问题的内容包括以下六类:
①领悟文章的主旨。要求学生根据主题句等掌握文章的中心内容。
②理解文章的具体细节。要求学生不仅能够读懂细节处关键词的意思,还要能够体味言外之意,这常常需要结合文章的主题进行判断。
③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词义。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该词在文中的确切含义,这些词义常利用定义或重述,利用相关信息或比较、对照关系表达出来。
④做出简单的判断和推理。要求学生根据对句子中字里行间蕴含的意思加以认真阅读和思考,作出准确推理,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阅读技能,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更充分地欣赏文章。
应该牢记的是:推论必须合情合理,应该做到:必须领会并思索字里行间蕴含的意思,分析文章所给的信息,确定作者措词的理由。
⑤理解文章的脉络结构。要求学生以篇章为语义单位。
⑥推测作者的意图和态度。文章中心思想、组织脉络与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应要求学生从文章的中心思想入手揣摩作者的思想和态度,同时要求学生特别注意文章的褒义词、中性词何贬义词。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为了解决阅读理解问题,可借助于略读、扫读、跳读、览读等阅读方法,迅速搜寻所需内容,以便迅速而准确地掌握文章所表达的信息。然后在此基础上在进行详细的阅读,获得详细信息,已达到获取信息以及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提高英语水平的目的。
3.3.3 实践活动(practice)
在此阶段的教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己操练。除了传统的提问、翻译等方法外,应根据学生水平,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活动,加深学生阅读后的感受。具体有角色扮演、完形填空、复述等活动。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之快,真是日新月异。从事语言教学亦是如此,已经进入了教不胜教,学不胜学的时代。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恰到好处地运用阅读教学的技巧和方法,重视篇章分析,训练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度;同时,训练学生根据不同阅读目的的选择与组织不同的阅读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