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忠
(昭通学院 中文系,云南昭通657000)
认知逻辑简论
王太忠
(昭通学院 中文系,云南昭通657000)
认知逻辑是逻辑学、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的交叉研究领域,它研究诸如知道、相信、断定、问题这样一些认识论方面的概念范围内出现的逻辑问题。认知逻辑的学科体系包括逻辑哲学和哲学逻辑、语言逻辑、心理逻辑、文化与进化的逻辑、人工智能的逻辑、神经网络方法与网格的逻辑。由于跨学科专家的稀缺,目前认知逻辑的研究还存在很多困难。
认知逻辑;逻辑学;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
认知逻辑亦称“认识论逻辑”。从字面上来理解,认知逻辑就是有关知识的逻辑。具体来说,认知逻辑“研究诸如知道、相信、断定、问题这样一些认识论方面的概念范围内出现的逻辑问题。”[1]与经典逻辑和其他非经典逻辑不同的是,认知逻辑不处理事实上如何、可能如何、必然如何等问题,而是处理认知者对事实的知道、相信、断定、疑问等问题。随着认知逻辑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学科交叉的日益复杂,“现在我们看到的认知逻辑的范围已经从知识扩充到了信念,甚至涉及到更多的认识论概念。”[2]
关于认知逻辑的定义,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观点。周昌乐在《认知逻辑导论》中说:“认知逻辑,一作认识逻辑,但与认识论逻辑颇有大小之别,主要是研究知识和信念的形式化问题的逻辑分支。”[3]李志才在其主编的《方法论全书》中指出:“认知逻辑就是用逻辑演算的方法来研究含有诸如知道、相信、断定、认为、怀疑等认识模态词的认识模态命题形式的一门学科。”[4]从这些定义,我们不难看出认知逻辑的研究主体及其内容。
认知逻辑的古老源头可以上溯到亚里士多德,他的前分析篇和后分析篇中都涉及到了现代认知逻辑所研究的基本问题。经历了2000多年的漫长发展,世界上第一本详细讨论认知逻辑的著作是1962年辛迪卡写的《知识和信念》。辛迪卡使用模型来刻画语义,使认知逻辑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至此,认知逻辑作为逻辑学、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的交叉科学,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随着学科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交叉研究的不断深入,认知逻辑研究方向逐渐由理论阶段走向具体实际应用。
知识在于运用。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推动了认知逻辑的发展动力,拓宽了认知逻辑广阔的发展空间,开辟了认知逻辑新的研究方向,例如,认知语言的更新语义,模态逻辑动态化,信念修正,动态逻辑的认知研究以及认知逻辑的动态研究,其中,信念修正在认知逻辑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信念修正的的理论是由阿尔罗若、梅肯森和加德福斯三人1985年正式提出来的。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催生了动态认知逻辑。动态认知逻辑研究是从1989年普拉扎的《公开宣告的逻辑》一文开始的。如今,认知逻辑的研究在更广阔的领域与更多的学科结合起来,在心理科学、教育学科、社会应用等方面有更为广阔的应用范围,从辛提卡所说的第一代认知逻辑的研究进入到了第二代认知逻辑的研究。
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的鞠实儿认为,认知逻辑的研究内容包括认识逻辑和心理逻辑两个方面。认识逻辑的基础是哲学思辨,心理逻辑的基础是心理学研究。认识逻辑的主要成果有知道逻辑和非单调逻辑等,心理逻辑的主要成果Johnson-Laird的心理模型理论,S. Braine和O.Brien的心理逻辑理论,杨英锐的心理元逻辑理论等。[5]
清华大学的蔡曙山认为,认知逻辑的学科体系包括逻辑哲学和哲学逻辑、语言逻辑、心理逻辑、文化与进化的逻辑、人工智能的逻辑、神经网络方法与网格的逻辑,它们共同构成认知逻辑的整体。[6]28
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的鞠实儿认为,认知逻辑的主要研究有哲学思辩方法、逻辑的或数学的方法等。哲学思辨的方法主要用于对人类认知过程作直观理解,逻辑的或数学的方法主要用于构造反映认知过程的逻辑系统。[5]
清华大学的蔡曙山认为,“认知逻辑的研究方法有现代语言学方法和现代逻辑学方法。现代语言学的方法可以分为唯理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基本的形式,前者以乔姆斯基的语法学和蒙太格的语义学为代表,后者以拉柯夫的认知语言学为代表;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和塞尔的语用逻辑则处于两者之间。”[6]25现代逻辑的方法由数理逻辑发展起来的形式主义和形式化方法。
认知逻辑是逻辑学、认知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研究领域,由于三科兼备的复合型专家的稀缺,目前的研究并没有在这三者之间达到高度的融合,科研成果自然呈现出明显的专业倾向性。
在逻辑学研究基础上的认知逻辑研究是国内外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的鞠实儿在自我欺骗的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他从逻辑学角度运用概念分析和演绎推理方法给出一种基于证据的信念理论,说明自我欺骗的逻辑结构,解决自我欺骗悖论,指出自我欺骗的发生是逻辑可能的。[4]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领域,人们认为人类的思维是有一定模式的,推理是依据类似逻辑的形式规则按步骤进行的。以Johnson Laird为代表的心理模型理论认为推理是推理者理解了前提的意义,并整合个人的知识背景,构建表示各种可能性的心理模型来进行的。以杨英锐为代表的心理元逻辑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语法和语义交互作用的过程。
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美国坦普尔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的王培认为,人工智能研究的目的是机器模仿人脑的功能,但是,现阶段计算机中程序应用的结果只完成了人脑最后达到的目的,而难以模仿人脑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要想精确模仿人脑功能,人工智能研究需要接的难题还很多,例如,认知主体间的知识判断、自然语言理解、对不确定性的处理等。人工智能研究的成果是开发具有人类智能的计算机软件。“智能软件的开发主要以认知逻辑、非形式逻辑、数理逻辑和人工智能的逻辑为工具,以人类知识表达为背景,结合具体学科的知识表达和推理特点,建构智能化推理的模型,开发具有实用性的智能软件,将人文科学的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7]
认知逻辑研究的目的是为人工智能研究提供有力的工具。然而,目前认知逻辑的研究成果却远远没有达到这个目的,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存在很大的差距。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当下,认知逻辑研究还停留于理论方面,缺少可操作性,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尚有许多困难和很长一段路程。
第二,认知逻辑研究认知者对事实的知道、相信、断定、疑问等问题要以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但是从目前世界范围来看,心理实验学研究是相当困难的领域。
第三,认知逻辑的研究涉及逻辑学、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要求研究人员在这些学科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而跨学科人才的培养与成长也是一个难题。
[1]彭漪涟,马钦荣,主编.逻辑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383.
[2]陈晓华.认知逻辑研究述评[J].哲学动态,2008(8):89.
[3]周昌乐.认知逻辑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4]李志才.方法论全书(17)[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171.
[5]鞠实儿.论逻辑学的发展方向[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增刊:3-8.
[6]蔡曙山.认知科学背景下的逻辑学:认知逻辑的对象、方法、体系和意义[J].江海学刊,2004(6).
[7]李夏妍,张敏强.认知逻辑研究概观[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5):119.
Brief Discussion on Cognitive Logic
WANG Tai-zhong
(Chinese Department,Zhaotong University,Zhaotong Yunnan 657000,China)
Cognitive logic is the interdisciplinary of logic,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computer science,it studies such logic problems as knowing, belief,conclusion and question within the scope of some concepts in epistemology.The subject system of cognitive logic includs philosophy of logic and philosophic logic,language logic,psychological logic,logic of culture and evolution,logic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logic of neural network method and grid.Due to the scarcity of multi-disciplinary experts,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in current research of cognitive logic.
Cognitive logic;Logic;Cognitive psychology;Computer science
王太忠(1972—),男,汉族,湖北随州人,硕士,昭通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形式逻辑与逻辑哲学研究。
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