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丽华
(昌邑市国土资源局,山东 潍坊 261300)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城镇化不仅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直接作用还是富裕农民、造福人民。当前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已经成为制约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农村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因此,如何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以加速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现代化面临的最艰巨的任务。
1.1 全国范围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大、增速快。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劳动力总量大、增长快,仅每年新增的农村劳动力就有几百万人,劳动力资源的增长远远超过了社会生产的需求,劳动力明显过剩,就业压力相当大。
1.2 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减弱。由于我国乡镇企业面对城市工业的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加入WTO后国际竞争的压力,他们的经营机制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以牺牲剩余劳动力的吸纳为代价来提高设备、技术水平以应对残酷的竞争,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下降。
1.3 农业、工业、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仍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但转移到第三产业的比例上升显著。
1.4 我国实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农民工在城市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医疗、教育、保险等种种福利补贴,有些地区还对农民工进城有不合理的限制,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1.5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区域分布和转移很不平衡。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农业劳动力的剩余程度极不相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流向是由落后地区向中心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流动,东部地区仍是转移热点。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较高,边远地区较低。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应尽可能扩充非农产业对这批剩余人口的吸纳力。
2.1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城镇化进程,增强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城镇化滞后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最为直接。因此,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是解决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所以,要加快城镇化步伐,积极发展城市的二、三产业,增强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2.2 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增强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
鼓励和支持广大农民依托农业和农村资源,在农村和小城镇就地就近发展乡镇企业,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与规模企业配套的产业,壮大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同时把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
2.3 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加大第三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纳
目前我国农村第三产业总量小,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低,发展相对滞后。而且我国农村第三产业主要集中于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服务业上,一些农村亟需的第三产业如科技服务、技术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行业发展严重不足。因此,我国应把握体制转轨、结构转型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4 抓住国际经济一体化机遇,大力拓展对外劳务输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劳动力要素在各国间的流动更加频繁。当前发达国家人口持续老龄化,人口自然增长率缓慢,劳动力供应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要,这为我国扩大劳动力输出提供了新的机遇。因此,政府应增强服务和监管功能,大力拓展对外劳务输出,同时,应针对国际劳务市场需求的变化,积极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对外劳务输出。
3.1 多层次全方位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
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步伐,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使分散的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适度集中,改变其布局分散,外部不经济和规模效益低下的状况,通过关联企业的乘数效应使现有乡镇企业的小城镇就业容量扩大,加大投资优先建设中小型城市,增加城市的就业岗位,增强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3.2 通过结构调整和机制创新,大力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
发展乡镇企业,首先就要对乡镇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机制创新。第一,要不断深化以产权制度为重点的改革,推动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制企业发展。第二,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合理规划布局,把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第三,要进行企业管理的创新,由传统的、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向制度化、科学化发展。
3.3 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通过工业化的推进,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一系列产业都会随之迅速发展起来,从而为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创造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工业化总体模式的目标应该是在城乡工业一体化背景下达到劳动力就业一体化。在工业化过程中既要协调好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又要解决好各产业间发展层次和发展顺序的问题。
3.4 科学合理地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小城镇的建设在地理位置上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要充分考虑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和人口规模等因素,依据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小城镇的规模和数量。突破传统定势,高起点、高标准地做好城镇规划,在保持城镇数量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重点突破和促进城镇规模成长、功能完备和质量提高。
3.5 开辟多种渠道,共同开拓国际劳务市场
我国应在遵守我国及输入国家或地区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着眼于全球去解决中国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在具体实践中:第一,要注意把体力型的劳务输出与服务型、智力型结合起来。第二,要把官方组织的劳务输出同民间的自由劳务输出结合起来。第三,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放宽政策,开辟多种渠道,共同开拓国际劳务市场。第四,政府应增强服务和监管功能,切实保障我国劳动力在国外的合法权益。
3.6 深化农村户籍制度改革
政府要渐进式地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合法地、自由地迁入到城市中,这对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改造,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加快城镇化进程来说,具有战略作用。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方面,需要逐渐将进城的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的范围,从根本上改变城市下岗职工与农民工就业竞争的劣势地位。另外,在子女入学、税收、购买住房方面给予其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1]胡婧婷,刘宇翔.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企业研究,2012(12).
[2]梁万泉.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思路[J].特区经济,2011(07).
[3]左仲山.试论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