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巴雅斯胡良 蔺永明
鄂托克前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端,是自治区33个牧业旗县之一。全旗地下水资源丰富,年可开采量约4亿吨,水质好,易开采,对开发饲草料基地,发展舍饲养畜,建设现代农牧业基地,发展草原畜牧业示范户,实现规模化经营有着极其有利的条件。在鄂托克前旗旗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农牧业科技工作者立足实际,艰辛探索,反复实践,摆脱了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的束缚,建立了符合实际的现代农牧业新模式,实现了给生态减压、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的目标。
围绕科技创新,转变生产方式,建立现代农牧业生产新模式
多年来,为了从根本上破解农牧业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制约这一历史性难题,以及保护生态与农牧民增收这一发展现代农牧业的瓶颈制约因素,鄂托克前旗在旗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全旗农村牧区工作实际出发,紧紧围绕科技创新,转变生产方式,在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的长期指导下,我旗广大农牧业科技人员在长期实践中展开了艰辛的探索,采取依靠科技、自主创新,引进与创新相结合的模式,获得了诸多成果,并用于生产实践中,实现了“给自然生态减压,提高农牧业产值,促进农牧民增收”的目标,建立了具有鲜明特点的荒漠化草原生态型、效益型现代农牧业生产新模式。
推广生态养羊模式。生态养羊模式是根据荒漠化草原类型区研究的一种遵循自然规律,一年四季根据气候的变化和牧草生长成熟以及枯草期情况,建立生态型、科学型、环保型的新型养羊模式:每年3月中旬至6月中旬为舍饲养殖期;6月中旬至10月下旬为全放牧期;10月下旬至翌年3月中旬为半放牧半舍饲期。该项模式执行36项农业标准,现在这项技术已覆盖全旗。
推广绒山羊增绒技术。绒山羊增绒技术就是在暖季通过人为控制日照时间,促进羊绒生长,使暖季(非长绒期)羊绒生长如同冷季。其特点是使暖季放牧时间每天缩短到6—7小时,大大减少了牲畜对草牧场的践踏破坏时间,实现了在减轻生态压力50%的基础上,增加产绒量70%以上。明显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同时也促进了荒漠化草原的碳汇作用。我旗出台“三补政策”(一是绒毛补贴:在市场价的基础上,绒细度在14.5微米以上的补足500元/公斤,14.5微米以下的补足600元/公斤;二是生态补贴:拿到绒补贴的牧户,草场补贴1.5元/亩;三是科技人员补贴:牧户补贴的20%作为技术人员补贴依据,该项补贴由政府单项列支),每年以100户的规模推进。通过实施绒山羊增绒技术,平均每只羊年因科技纯增收益141.85元(其中不含以上“三补”补贴)。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部全国畜牧总站先后两次在我旗举行了全国白绒山羊增绒技术推广现场会和培训会,把这种模式向各地推广。主要推广地有湖北衡水、新疆巴州、陕西榆林、蒙古国巴音郭勒等地。2012年9月18日,农业部首席兽医师于康震一行5人在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赵存发院长等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对我旗进行了历时3天的实地调研,对我旗现代农牧业发展新模式予以肯定。
推广肉羊三元杂交技术。肉羊三元杂交技术,是将适应性强的本地羊和具有多胎性、性早熟、四季发情的小尾寒羊杂交后代为母本,再与纯种肉羊为父本进行杂交,生产羔羊。其特点是在限制基础母羊头数的基础上,形成一胎双羔、一年两胎,大大提高产出,提高肉品质,羔羊短期舍饲育肥出栏的生产新模式。肉羊三元杂交生产模式在实现减轻生态压力66%的基础上,提高净产出200%以上(该种羔羊已注册了商标“宝日套亥”)。肉羊三元杂交养殖模式,已在全旗肉羊养殖区普遍推广,形成鄂托克前旗百万只宝日套亥肉羊羔羊生产基地。采用肉羊三元杂交养殖模式,实现了户均增收6.4万元,人均增收1.8万元(以户均100只F1代基础母羊为例)。
推广全日光节能温室,发展节能农业、环保农业。全日光节能温室,使冷季茄果类喜温性蔬菜的生产,不再使用人工取暖(燃煤、燃油等)设施,可安全越冬。解决了传统日光温室因取暖排烟,耗能的问题,节省了劳动力。采暖全靠日光及保温性能,满足冷季日光温室生产蔬菜的小气候环境要求,解决了日光温室在生产中因取暖排放温室气体问题。已在全旗建立了5个推广示范点,建设全日光节能温室456座。
推广大田种植技术、全营养蔬菜,探索现代农业增产的新途径。大田种植、超大行距高低套高产栽培技术,跨越了增产技术在作物种子上作文章和超量使用化肥的传统束缚,探索出一条农业增产新途径。示范生产全营养有机蔬菜的新模式,该技术主要利用充足的阳光,大气二氧化碳,实现增产,使蔬菜由普通蔬菜、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有机蔬菜,提高到全营养蔬菜水平(已注册马兰花全营养蔬菜商标)。2011年我旗被中国果菜专家委员会授予“中国果菜无公害科技创新示范旗”、“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旗”。
除此之外,还有一键式自动饲喂机、维蒙特喷灌自动控制装置、牲畜自动饮水控制装置、三化草原快速治理利用技术、数字草原管理、退牧还草工程——草原生态快速恢复技术及其应用等31项创新与发明,应用了50项农牧业标准,形成了有章可循新的生产体系。
发展现代农牧业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几点体会
要转变生产方式。在发展现代农牧业的过程中,只有不断转变生产方式,才能使中央到地方的各项惠农惠牧政策(农村牧区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退牧还草工程、草原生态补奖机制、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建设项目)产生更好的效应,才能彻底减轻生态压力,使生态建设与保护效果最大化,实现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
按照实施统筹城乡试点建设规划,建设现代农牧业。我旗是自治区统筹城乡试点旗,根据自治区统筹城乡试点建设方案、全市农牧业经济“三区”发展规划,优化农牧业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将各项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城乡统筹现代农牧业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果。现代农牧业建设实现“5528”目标(即“十二五”末全旗现代农牧业发展实现水资源、耕地、人口、牲畜和生态5平衡:水资源实现采补平衡;耕地实现与水资源平衡;牲畜饲养量实现年所需饲草料与人工饲草料地草料产量和天然草地可食牧草产量平衡;人口实现科学利用农牧业资源,直接从事农牧业的人口与达到预期农牧民收入目标的人口平衡;在实现以上4平衡的前提下,生态植被消耗所剩生物量与达到预期植被盖度生物量平衡。现代畜牧业示范户人均纯收入达到5万元,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植被覆盖度丰年达到80%),实施配套5大工程,即肉羊三元杂交“163”工程、绒山羊增绒技术“157”工程、肉牛产业“123”工程、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691”工程及养殖园区建设“918”工程。
以技术手段,实施草原的监测、管护。实施生态保护“691”工程,即6个重点生态建设项目、9项生态保护与建设措施、1个生态监测监控“311”模式,加强草原的监测、监理工作,运用3S技术科学监管草原,使草原的监管走上了数字化、技术化、科学化的轨道。
实行生态移民。根据统筹城乡试点建设方案,全面落实农牧区人口转移“六个一”配套政策(即提供一套住房、找到一份工作、落实一份社保、发放一份补贴、享受一份教育奖励、领取一份土地收益),全力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在土地、草牧场权属不变农牧民自愿提出申请的前提下,全旗建成生态移民区460万亩,转移农牧民2913户,7949人。生态转移区草原植被群落种类增加12种,植被盖度提高了三十二个百分点。彻底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同时也促进了荒漠化草原的碳汇作用,农牧民呈现出转产增收的态势。
发展生产与保护生态是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长期实践过程,整个实践过程,就是不断探索研究符合本地区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生产发展最佳模式的过程。我们将以农业部首席兽医师于康震在我旗实地调研时提出的打造“鄂托克前旗现代农牧业发展新模式”要求,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转变生产方式,探索草畜耦合系统下建立水、耕地、畜、人口、生态等综合平衡,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草原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