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淑洁
在全球一体化、三网融合全媒体时代,寻求草原文化新的市场结合点,调整草原文化的传承、传播方式,发扬草原文化固有的特色与民族资源优势,是继承、开发和推广草原文化,使草原文化与世界接轨,走向复兴的重要选择。
“三网融合”又叫“三网合一”,是指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三网融合是在继承原有的话音、数据和视频业务,通过三个网络业务的整合,衍生出更加丰富的增值业务类型,如图文电视、VOIP(网络电话)、视频邮件和网络游戏等,极大地拓展了业务提供的范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网融合试点方案的通知》要求,三网融合第二阶段试点城市有42个城市入选,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是其中之一。如何应对三网融合时代变化了的时空环境,使草原文化精髓得以弘扬和推广,成了草原文化繁荣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草原文化以其原创性、多样性、融合性和波澜壮阔的历史性不断推动草原文明的车轮向前运转。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草原文化的主体将不再是某一个单一的民族,而应该是包含了生活在草原这一地理范围之内的所有民族、文化主体的多元共存,既有纵向传承,也有横向融合。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使草原文化具备了更大开放性、兼容性的特点,草原牧区、农村、城市共同承载、共同发展繁荣着草原文化。草原民族要想使传统经济不断获得生机和活力,就必须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的要求,传承传统游牧经济的精髓,学习现代科学理论和现代生产方式,提高本民族的素质技能,积极主动地对本民族的传统生产方式和传统文化作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以适应不断更新的现代生产方式的要求。
首先,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包含了草原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下生存、发展、对外交流的思想观念,是其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主要前提。草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组成要素,必须准确地把握三网融合时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积极推动草原文化加入到三网融合全媒体时代文化交流和互动中去,通过与异质文化的碰撞向世人展示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大胆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途径。在融入现代网络体系过程中,获得文化增长必不可少的内需动力,实现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转变,不仅是一般意义上应对WTO挑战的被动举措,而是自觉提高自身文化原创能力和生存空间的主动选择。同时,草原文化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是草原文化走向全国及走向世界的精神内驱力。草原民族早期“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为其广泛接触和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创造了条件,培养了草原民族豪放、大度的宽广胸怀,也使草原文化具有了兼容开放的文化心态,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以丰富自己,并最终实现与众多外来文化的和睦共处、和谐发展。
其次,草原文化精华与全球化市场经济观念接轨。草原民族在历史上为开辟亚欧洲际联系通道,发展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商品交换作出过重要贡献,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草原文化具有鲜明的开拓进取、竞争创新、遵规守法、诚实守信等文化特质,都是与现代市场经济文化接轨的重要条件。草原文化开拓进取、竞争创新的特质与市场经济的价值观相适应;草原文化的英雄崇拜意识与市场经济的竞争观相适应;草原文化遵规守法的优良传统与市场经济的法制观相适应;草原文化的诚实守信的精神与市场经济的道德观相适应。草原文化精华与全球市场经济观念的接轨使草原文化早已融入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之中,草原文化优秀的精神品质在很多成功的企业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
其三,草原文化潜在的经济价值内涵使其具有很大的传承推广空间。草原文化的价值内涵十分丰富,就其精神意识层面而言,草原文化融合了不同民族、不同种族的文化,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自由开放、开拓进取、英雄乐观、敬畏自然的精神,不断调动着人们在经济生活中主观能动性,开拓创新、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和追求共荣和睦的价值取向。就其物质形态方面来说,以物质范畴存在的民族文化主要体现在历史名人、古迹名胜、特色物品几个方面。没有这些,草原文化便不会有如此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有草原民族的饮食居住、婚丧习俗、体育竞技、民族歌舞等方面,都是文化产业的开发资源,更是草原文化经济价值的最大体现。就其发展观念层面看,草原文化确立了以生态价值为核心的法制体系和社会结构,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植被,更是中华民族生态文化的一面重要大旗。草原文化的游牧生产方式,是迄今为止唯一以不破坏生态为前提的生产方式,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作行为准则和价值尺度,使草原文化保持在绿色文化、生态文化状态,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经济价值。
草原文化的传承重在理解草原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以人为本唤起文化自觉,注重文化结构的调整,保护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一)对草原文化的重新审视。草原文化正处在文化碰撞时代,变迁是必然的,这就需要我们转换文化视角,做好心理调试。草原民族过去主要面对大自然的挑战,现今在三网融合时代则面临当代主流文化及现代文明的冲击。因而,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现代化作为一种文明形态既是对传统社会的超越,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更新及对传统文明结构的重新塑造,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型过程。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并不是完全否定传统文化,而是在科学合理的评价基础上,积极提炼和梳理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既要保护文化传统,又要大胆吸收各民族文化的先进成分。我们应在总结草原文化现代化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更为切合实际的文化理论,理性思考草原文化现代化之路所面临的困境及不足等具体问题,审视草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同时,对其合理内核以时代发展的要求予以批判地继承并推陈出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扬弃和发展自己,树立新世纪民族文化的现代形象,融入世界先进文化建设潮流中。
(二)塑造草原文化绿色品牌形象,借三网融合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多渠道、多形式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方能扩大草原文化的影响。除积极参加和努力争取申办国际文化活动、努力拓展草原文化的传播领域和空间外,还要借三网融合之力在更深、更远的层面上架构草原文化绿色品牌在全媒体语境下的传承传播新桥梁。
品牌形象民族化是品牌形象个性化的有效途径。因此,应该充分利用草原文化绿色资源,打造民族化特色的强势品牌。将草原文化的元素融入品牌形象中,是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过程。既使草原文化通过经济运作和开发得到进一步传承、弘扬和发展,又通过这种特色文化将自己的绿色品牌形象变成一种无形的资产。品牌视觉形象应该着力塑造其差异性和特色方面的品牌文化,以草原文化动人,以草原文化取胜。同时,导入人性情感、民族情怀也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依靠本土地域文化与民族情韵为绿色品牌的特色和与之相适应的视觉形象,辅以正确的营销方式,草原文化绿色品牌定会走向全球。
必须推动草原文化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将一个发展的、开放的、文明的草原全新形象展示给世界。应当充分利用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艺术对外交流方面的优惠政策,尽快形成与经济形势发展相适应的有利于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的政策体制,举全社会之力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草原文化走向世界的官方、民间、商界并举新格局。同时,必须健全草原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协调机制,树立国际市场观念,把草原文化资源优势及时转化为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把对外文化交流作为文化贸易的一种交流手段,通过实施草原文化精品战略,努力提高草原文化产品的质量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实现草原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和优化组合,建立公平、健康的草原文化市场,推动草原文化繁荣发展。
(三)借力三网融合建立网络文化传播通道。网络传媒是保证民族文化遗产顺利传承的重要机制,给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全球化的平台,使各民族文化既保持自己的特色,又融合、吸纳全球文化的精华,从而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网络技术所推动的全球化浪潮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冲击着民族文化的发展空间,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草原文化要走向世界,也要迅速搭建不受时空、地域限制的崭新的文化传播通道,系统全面地介绍草原文化悠久历史和当代最新发展动态,以丰富的信息与高质量的服务,推动草原文化更加快捷地走向世界。
草原文化在未来与异质文化的交融中,具有变文化传播“弱势”为“强势”的潜在优势。但是,历史不等于现实,灿烂的文化不等于先进的传播意识。当前,无论是印刷媒体,还是电子媒体对草原文化传播只有量的积累,缺乏质的提升。草原民族文化的传播观念尚未有根本性的改观,传播内容陈旧,传播方式单调,传播效果不理想,在传媒中基本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因此,变草原文化在传播中的“弱势”为“强势”,任重而道远。
首先,要加大网络传播中的草原文化信息量,针对草原民族语言受众少的现实,让汉语成为网络语言表达主体,辅以民族语言传播,通过开设专题栏目介绍草原民族语言的方式让更多受众了解民族语言。同时,提供和完善中英文互译系统,实现话语的转换,便于其他国家对草原文化的了解,从而扩大草原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
其次,发挥网络媒体视觉与听觉结合的传播优势,突破语言的传播局限,开发草原文化资源。利用网络传媒建立草原文化视觉、听觉资源库,通过网络图像、线条、色彩、声频、视频以及电脑动画等要素的综合运用,充分展示草原文化历史遗产、经济、科学、艺术、民俗、民情、自然景观等,满足受众的需要。
再次,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发展创新,制作诠释草原文化的动漫节目、动漫产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设草原文化网络视觉资源博物馆,进入国际文化市场,使丰富多彩的草原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