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国士 刘志刚
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布赫15卷系列《丛书》,收入了布赫同志在担任全国人大八届、九届副委员长和内蒙古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职务时,在各类重要会议上的讲话、海内外报刊发表的文章和诗词、书法作品以及各类媒体记者采访时的访谈录等书稿。其中,政论性的书稿400多篇,诗词700多首,书法作品选108幅。绝大多数的书稿是布赫同志在自治区工作时保存下来的。《丛书》250多万字,系统地记录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和内蒙古自治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具体深刻地总结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是一部跨越时空、有着鲜明时代特征、具有重要文献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丛书》。《丛书》的出版,为全面总结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多年的历史经验,提供了有力的见证和可靠坚实的理论依据。
《丛书》收入布赫同志从1979年到2012年的书稿,以时间先后为序,按照专题,将书稿分类编排成卷。30多年的历史空间里,正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政治生活和经济社会生活发生重大而深刻变化的历史转折期。所以,每一篇书稿都深刻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与历史的转折,记录着历史进程中每个阶段的印迹,显示出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
布赫同志是资深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是一位民族工作的领导者。他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走过不平凡的历程,这也是成就这些著作的根本。《丛书》的出版,从一定意义上真实展现了布赫同志的革命人生轨迹,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出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思想、观点和造诣。
布赫同志13岁时就辗转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在革命大学校里,他受到全面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此后,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坚定不移信仰马克思主义,坚持不懈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时期,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以此作为自身革命实践的理论基础。即使在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严重迫害的逆境里,仍以坚强的革命毅力和精神,通读了毛泽东四卷、《资本论》、马恩四卷、列宁四卷等经典著作。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布赫同志率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代表团出访法、英两国。在完成英国出访任务后,布赫同志没有想到任何风景名胜之地去游览,而是特别提出要在伦敦拜谒马克思墓,他说这是他多年来的愿望。尽管当今许多英国人都不知道马克思墓在哪里,我们还是多方打听,颇费周折地找到了马克思墓。布赫同志肃立在马克思墓前,敬仰不已。此后,还特地为拜谒马克思墓作诗一首:扭乾转坤学说新,雄文百卷昭庶民。功绩齐天黔首赞,古今寰宇第一人。导师虽眠九泉下,天才思想铭人心。环球纵漫千重雾,腾空红日有一轮。此行此诗,足见布赫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忠诚的胸怀。
在《丛书》中的多处我们都可以看到布赫同志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不会遗传的,要靠我们自身努力学习,不断地灌输,经常地教育,才能全熟地掌握它,很好地应用它。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文中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是一两个人的凭空臆想,它是把人类历史上的知识加以综合分析,得出的根本原理和方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在另一篇书稿中指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当今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了的马列主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就是通过各种方式与群众密切联系,要了解真实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干部群众解决困难”。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一条主线,始终贯穿于布赫同志的每一篇书稿中,这也是这部《丛书》的一个显著特点。
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自治民族的实行区域自治的地方,民族问题一直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如何正确地处理好民族问题,并使相对滞后的民族经济、文化教育等得到迅速发展,是历任领导同志必须面对的课题。布赫同志上世纪70年代末曾担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呼和浩特市党政主要领导;80、90年代担任内蒙古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八届全国人大期间,他作为副委员长又分管民族立法和执法监督工作。多年来,他一直重视民族宗教工作,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结合自己的体会,先后撰写了关于民族工作和民族理论方面的论著《谈民族工作》《伟大的创举》和《努力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等等。还亲自组织内蒙古自治区理论界同志编写出版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基本知识》以及306万字的《内蒙古大辞典》,作为对各族干部进行民族理论正规化教育、大专院校政治课教材。
布赫同志关于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及发展创新的思想,其特点:一是明确提出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五个基本特征;二是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是解决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核心;三是解决民族问题必须有大批优秀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四是明确提出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道,确立为我国三项基本政治制度;五是突出强调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家的最高利益;六是明确提出“三个离不开”的重要思想: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不汉族,各少数民族间也相互离不开。
对于处理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布赫同志提出了四个坚持的原则。即坚持党的领导,维护祖国统一,这是各族人民求得解放和进步的政治基础;坚持改革开放,采取特殊扶持政策,这是消除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根本措施;坚持民族团结教育,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这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主要经验;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处理好蒙古族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这是搞好民族工作的基本政策。
布赫同志在呼和浩特市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期间,曾与四任自治区党委书记共事,他们配合默契,相处融洽,工作卓有成效。这与布赫同志始终摆正政府在全局中的位置、摆正自己在自治区领导核心中的位置、坚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执政思想分不开。《丛书》中反映出了布赫同志的工作原则和体会。一是坚决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同时,带头组织政府成员和部门积极参与自治区党委的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的研究。二是顾全大局,维护自治区党委和一把手的领导权威。三是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坚持依法行政。四是对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重大决策和统一部署每个阶段、每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都及时地全身心地组织政府组成部门和全体人员狠抓落实工作。
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以后,布赫同志担任了呼和浩特市和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职务,工作重心和重点随之转移到政府的全面工作和经济建设上来。在较短的时间里,布赫同很快熟悉了经济工作,取得了驾驭政府全局的能力,并且写出了几十万字的经济工作论著,这些著作都收入了《丛书》中。
谈到经验与体会,布赫同志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培养一辈子好学的习惯,我们的思想要解放,知识既要专也要博,千万不能因为有某些方面的专业知识,别的知识就不学了。做领导工作要有“通才”,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有非自己专业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比较合格的领导者。再就是经常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讲真话,办实事,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政水平和驾驭及掌控能力。他强调,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一手抓学习,一手抓调查研究,真正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开展调查研究,依靠群众,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是搞好工作很重要的一条道理,也是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深化认识,指导工作的最好方法。他在《调查与思考》一书的《序》中说,深入调查研究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作风。就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坚持做好调查研究这篇文章,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这是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工作方法。
关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布赫同志认为,一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因此,要真实、全面、及时弄清群众在想什么,弄清人民群众真实的思想、情绪、愿望、要求。要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农村、牧区、工厂、学校、街道,直接和工人、农牧民、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和城市居民接触谈心,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掌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预见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二是思想政治工作要端正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方向,经常持久地开展各种政治教育活动。要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改革的各项工作中,要为经济建设和改革服务,做到两个文明一齐抓。三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也要有新的观点、新的做法。要改变过去“左”的那一套做法,不能再“居高临下”“我讲你通”,更不能用形而上学观点讲一些空话、套话。四是党要管党。五是思想政治工作本身是一门科学,它有特定的研究领域,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丛书》中处处可见这样的观点:一个有道德有良知的人,任何时候都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人民,热爱自己的故乡,热爱自己的母校,热爱自己的母亲。这是我们的立志之基,立业之本。在《寄语全区各族青年》一文中他写到:“古往今来的中外英雄人物的革命实践告诉我们,一个革命者之所以能够做到在厄运面前不屈服,在艰难困苦面前不退却,在失败面前不动摇,在荣誉面前不转向,是因为他们心里装着人民、装着国家的命运,有着对追求革命和生活的坚定信念和明确的目标”。
内蒙古自治区是各种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布赫同志在主持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期间,哪里有灾情,他就亲临现场组织干部群众抗灾救灾,全区100多个旗县,凡是“水深火热”的地方他都去了。1985年内蒙古北部发生大雪灾,布赫同志率政府有关部门的同志在近一个月的日子里,日夜组织干部群众抗灾救灾,慰问牧民。通过这次大雪灾和总结建国以来北部牧区发生的四次大的雪灾经验,他针对牧区大约每过十年八年总来一次大的雪灾,给牧区带来重大损失的状况,分析指出,一方面要千方百计抗灾保畜,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另一方面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使各级干部、牧民树立长期抗灾的思想,改变多年来被动抗灾的局面。还指出,在牧区发展畜牧业,草是第一性生产,牲畜是第二性生产。没有草,就没有牲畜,就没有畜牧业的发展。所以,要引导群众把积累的资金用在水、草、林、机综合配套的防灾抗灾的基础建设上,要全力建设饲草饲料基地,多打草、多贮草。要因陋就简,讲究实效。要因地制宜,特别要多种宜活、耐寒、耐旱、根深株高、生长能力强的灌木,等等。
1992年春季,布赫同志深入到乌海矿区,亲自下到井矿,察看工人生产条件,看望一线矿工,了解他们的困难,研究解决办法。亲笔写下“全人类都要重视煤炭事业,全社会都要关心煤矿工人”的题词,并作诗《采煤工》,歌颂煤矿工人。
布赫同志到全国人大工作后,仍然关心内蒙古的发展,牵挂内蒙古的事情。有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他除了捐赠物资外,总要通过多种方式问候抗灾救灾和抢救事故第一线的同志,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团结同志,与人为善是布赫同志做人的一贯原则。他经常对机关的同志讲,做官先做人,做人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能团结别人的人。《丛书》中一篇书稿记载,在中国共产党诞辰81周年的时候,布赫同志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农委机关党支部生活会,结合党的发展历程,讲了自己的感受:“团结同志,与人为善;遵纪守法,勤学实干;与时俱进,志存高远;代代相传,理想必现”。
布赫同志还曾长期肩负文化思想战线上的领导工作,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读书、写字、手不释卷,几乎成为他几十年来的习惯。他在《战火纷飞岁月里文艺生涯》书稿中写到:“我在延安的8年的学习,增长了文化知识,提高了政治素养。4年战火纷飞的文艺宣传生涯,使我懂得了文艺也能起到武器不可取代的伟大作用,同时也促成了我与文艺、文化事业结下了难解难分的情怀”。
布赫同志最喜欢的是诗词与书法。正如他自己所说,“无论在静谧温馨的书房,还是在风尘劳顿的旅途,只要能挤出时间,我都要读上几首诗,玩味其意境,欣赏其蕴涵,以陶冶情操,丰富思想,增长知识,提高修养。每有兴致,总要谋篇布局,推敲字句,提炼意蕴,或抒情,或摹景,或赋事,或咏物,写上几首诗,以寄托情怀,以讴歌时代,讴歌人民,鼓舞干劲,激励斗志,为振兴中华而奋斗。年积月累,不觉竟有了数百篇”。这些诗作热情奔放地歌颂了中国革命、建设的巨大成就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歌颂了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的大业,充分体现了布赫同志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高雅的文化修养和深厚的艺术功底。
布赫同志的书法作品,力饱气实,倍受行家珍爱。
在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布赫同志曾担任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主要领导,带领和团结文化战线广大干部和群众,开创出自治区文化建设的大好局面,在自治区文化历史上书写出光辉的一页。当时,被布赫同志发现培养、推广的乌兰牧骑,就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的热烈称赞和高度评价,并号召全国推广乌兰牧骑的经验,提倡文艺为人民服务。这些史实,在《丛书》中都有记述。
布赫同志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底蕴造就了他忠诚厚道、谦和儒雅、虚怀若谷的风格。他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为加强与各国人民之间友好往来,促进国内各民族的大团结,维护稳定,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始终不渝地作出自己的努力。这在系列《丛书》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