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雪侠
(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 河北石家庄 050000)
回眸礼仪在党的群众工作中的作用
岳雪侠
(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 河北石家庄 050000)
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历来重视做好群众工作。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我们党确立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根本上升华礼仪的精神内核,并从实际出发,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破除旧礼俗,倡导新风尚,发挥礼仪行为在群众工作中作用,巩固群众基础。
礼仪;群众工作;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任何政党要在历史上有所作为,都需要广泛联系社会各阶层群众。我们党历来重视做好群众工作,始终围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懈奋斗。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礼仪贯穿于党的群众工作过程始终。
“德诚于中,礼形于外”,礼仪既是一种行为规范,也是内在道德要求与外在表现形式的统一。礼仪方面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形成礼仪素质。作为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体,礼仪素质包含礼仪行为、礼仪精神,这两者可以说是蛋清与蛋黄的关系。礼仪行为处于表层,包括礼节、仪式、仪容仪表等外在的东西;礼仪精神则处于内核,是礼仪的灵魂。本文拟从内容与形式两个角度回眸礼仪在党的群众工作中的作用,以期更多人关注党的优秀意识形态文化和理念在建立和巩固国家政权中的作用。
德诚于中——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升华礼仪内涵,公仆定位共产党人人格和形象。
礼仪是文明的外在表现,礼仪素质也是一个政党素质和能力的体现。“服务”在古代是“侍候,服侍”的意思,如今,“服务”已成为整个社会不可或缺的人际关系基础。社会学意义上的服务,指为别人、为集体的利益工作或为某种事业工作,正如我们党提出的“为人民服务”。服务礼仪,是各服务行业人员必备的素质和基本条件。作为服务大众的共产党人来说自不例外。热情服务要求服务人员发自内心热忱地向客人提供主动、周到的服务,从而表现出良好的风度与素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饱含着服务群众的热情,颠覆几千年的传统秩序, 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这是一个政党回应广大群众诉求的最大礼仪。
1、以服务的礼仪行动回应群众骂声,赢得尊敬和拥护。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军民面临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为满足前线抗战需要,延安地区政府催要公粮的任务增重,民众生活压力陡增。为此毛泽东曾两次挨骂。一次雷雨过后,延川县代县长李彩云不幸遭雷击身亡,同一天,当地一位农民饲养的一头驴也被雷电击死。这位农民逢人就说:“老天爷不开眼,响雷把县长劈死了,为什么不劈死毛泽东? ”另一位农妇伍兰花的丈夫在山上用铁犁耕地时,不幸被雷电击毙。伍兰花借机大骂“共产党黑暗”、“毛泽东领导官僚横行”等,发泄不满。
骂声是无礼的,面对骂声,毛泽东选择了深思,他说:“群众发牢骚,有意见,说明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毛泽东的话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公仆的心态和仁者的礼仪风度。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毛泽东亲自把伍兰花请到自己家中,从中了解到边区征粮过多的事实。当毛泽东和中央领导同志通过深入调查发现,“确实公粮太多”,“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时,毛泽东下决心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领导同志一道,采取一系列措施改进工作。为克服严重经济困难,我们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展开了大生产运动。在克服军队生活资料匮乏的困难的同时,也响应了群众的诉求,减轻了人民赋税的负担,改善了人民生活。这就把停留在表面的礼仪行为,实践为一种切实的为人民服务的礼仪行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从自身找原因、想方法,回应群众的骂声,这是为人民服务理念和礼仪的最大彰显。伍兰花得救了,千千万万的解放区群众得救了,我们党的革命事业也得救了。就像伍兰花后来见人就说的那句:“咱们毛主席,雷打他也打不死。”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呼应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期盼,最终将赢得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
2、确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公仆定位升华礼仪精神。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对服务礼仪的一种深刻阐释。回望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为人民服务的公仆角色已成为共产党人人格和形象的象征。毛泽东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会上发表即兴讲演时谈到:“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篇演说明确地把为人民服务提高到党和人民军队宗旨的高度。党的七大,正式把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宗旨,要求“每一个党员都必须用心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了解他们的需要,并帮助他们组织起来,为实现他们的需要而斗争……。”
作为党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亲自请骂自己的人到自己的家中,以礼相待,细心问询,这不能用简单的服务礼仪或政务礼仪来解释,这说明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礼仪行为,已经像灵魂一样渗透在我们党的一言一行之中。无数革命先烈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实例,彰显着我们党以“公仆”对“主人”的态度和礼仪对待人民,按群众意志办事,恭恭敬敬的当人民的勤务员,做人民群众的老黄牛的本色。“为人民服务”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独一无二的表述,它凝结了共产党人回馈群众、服务群众的民生礼仪和情怀,已成为共产党人精神和信仰的象征。
作为礼仪精神的“为人民服务”不是口号,而是我们党践行服务群众最大礼仪的行动指南。服务群众的工作最核心的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涉及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我们党注重礼仪在群众工作中的作用,主要是发挥了礼仪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动和组织群众的作用,密切同群众的关系。
礼形于外——践行服务礼仪在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的作用,密切同群众的关系。
1、在政治上,通过恰当礼仪表达平等和尊重,赢得民主派、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和支持,扩大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一大法宝。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宁冈茅坪,毛泽东亲赴袁文才大仓“鸿门宴”,耐心做团结、争取工作。主动上门拜访仗义疏财、扶危救困、扬名湘赣边界的“宁冈婆婆”谢素兰,争取中间阶级的支持。朱德、陈毅和湘赣边界特委书记谭震林以及中共宁冈县委书记龙超清、中共永新刘真等人,也都善于与地方名人、开明绅士交朋结友,以争取更多的人到革命的一边。可以说自井冈山斗争时期起,礼仪意识形态在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中,一直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多次写信给包括杨虎城和傅作义在内的国民党军政界有抗日要求、倾向或有爱国思想的人士,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毛泽东曾写信交由汪峰同志到西安面陈杨虎城将军,喻以民族大义,使杨虎城当机立断,采取兵谏发动“西安事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写下了光辉篇章。抗日战争即将结束时,边区政府邀请国民政府著名人士、国民党参政员黄炎培、章伯钧等六先生赴延安参观,毛泽东、朱德等党政领导亲往延安机场迎接,并举行盛大晚会表示热烈欢迎。返程时,毛泽东等党政领导又亲自到机场送行,给他们很高的礼遇。黄炎培、左舜生等均表示愿意同心同德、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反对内战,建立自由、民主、富强的新中国而努力。
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时,政权交替的关口,著名知识分子和各党派爱国人士成了国共两党共同争取的对象。我们党注重通过恰当的礼仪表达平等和尊重,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们党的良好形象,在赢得社会各界支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的代表驻在北京饭店,考虑到嘉宾来自五湖四海,口味不一,为了做到“兼顾”,引入了淮扬菜系,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新政协代表们的尊重,新政协开的非常成功,与“吃得舒服”不无关系!礼仪无小事,执政党的细节礼仪也反映一定的社会制度。我们党重视礼仪细节的行为,有效地促进了国民的制度认同。
转型期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统战工作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情况。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可见,我们党创造性发展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内容,以兄弟的礼仪巩固和发展同各民主党派及各界人士的合作关系。十八大后的第一次中共中央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绕桌与党外人士一一握手。可以说是新一代领导人对做好统一战线工作的礼仪典范。
2、在文化上,注重纪念传统节日,尊重风俗习惯,加强与各民族群众的情感交流。
礼俗是民族传统礼仪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当人们遇到重大节日或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纪念方式。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等。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千百年来,各民族也都形成了各自的风俗习惯,几乎每个民族,都有特定的礼俗。这些礼俗是加强感情联系的纽带。对不同民族、不同礼俗的尊重,能有效激发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充分利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组织活动以强化中华民族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如“三八”妇女节举行声势浩大的妇女节集会、“七七”抗战一周年集会等。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大会上,毛泽东同志的重要讲话,强调了孙中山三民主义纲领、统一战线政策的伟大,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继承中山遗志,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而奋斗。这对团结各界爱国人士一致抗日,起到了重要作用。当蒙古人民革命英雄那素滴勒盖病逝后,延安边区政府按照蒙古习俗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表示哀悼和崇敬,并在成吉思汗堂内设立“那素委员纪念堂”,供群众参观和悼念。这些礼俗活动在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友好团结的同时,对于团结不同人士、消除疑虑、壮大抗日力量是十分有利的。
对少数民族的民俗的尊重还体现在对民族信仰的尊重。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中,毛泽东申明:“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宗教、习惯”,禁止任何对少数民族群众带侮辱性与歧视性的言语、文字与行动。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各根据地的纲领、法令中都规定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内容。在陕甘宁边区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拨专款修建位于延安桃花岭的清真寺,深得回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建国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固定下来,这体现了对信教群众的一种礼仪尊重,对团结信教群众、团结少数民族群众中,实现民族和谐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在社会生活上,注重移风易俗、改善环境,以良好的礼仪风尚巩固党的群众基础。
《荀子·乐论》认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礼俗和风俗习惯是传统礼仪的重要内容,然而并不是说所有的礼俗都是健康的、为人民群众所拥护的。历史原因,封建思想的一些糟粕在我国社会生活中长期存在着,为广大人民深恶痛绝。
早在北伐革命战争期间,我们党领导的农民协会,就对农村的封建势力进行了一次空前的扫荡与冲击。党的四大以后,我们党领导的农会广泛深入的参与到了农民生活的各个层面,帮助农民们把不喜欢的事禁止或限制起来,对于破除封建迷信、改善乡风发挥了重要作用。建国初期我们党着手清除旧社会遗留的一些婚丧习俗及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设庄赌博等痼疾,通过制定和颁布法律等方式,改革了一系列礼俗。
以夫权为中心、压迫妇女并剥夺男女婚姻自由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牵涉到社会观念、伦理道德、宗法习俗等许多方面的问题,它束缚和摧残了人性、人权。民主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制订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闽西根据地颁布过《保护妇女青年条例》等,边区摧残妇女的现象基本得到清除。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基本法律就是《婚姻法》,开宗明义规定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等内容。这为广大妇女从封建婚姻制度的压迫束缚下解放出来,投入革命和生产建设事业,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占全国人口半数的广大妇女政治和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参加各种生产和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十分高涨。
解放初期,大量有悖新社会礼仪风尚的旧社会痼疾,如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设庄赌博等依然存在,严重危害社会风气,毒化社会环境和人们的身心。为此,党和政府迅速开展了扫除各种社会弊病的斗争。旧中国长期严重摧残妇女的卖淫嫖娼社会丑恶现象,在解放后短短几年内基本绝迹。全国禁毒运动逐步展开使旧中国肆虐的种植、制造、贩卖、吸食烟毒活动被基本禁绝。与此同时,严禁赌博活动的开展,坚决取缔了各种赌博场所,严惩了聚赌牟利的赌头、窝主及累教不改的赌徒,使旧社会十分盛行的赌博陋习基本被扫除。旧中国屡禁不绝、被视为不治之症的娼、毒、赌等社会痼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被基本禁绝,这使党和人民政府一开始就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对改善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振奋民族精神,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也有利于新风气和文明礼仪风尚的推广。
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正是从这一系列民主改革给中国的社会面貌、社会风尚和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中,切身感受到党和人民政府荡涤旧社会各种污泥浊水的决心、胆识和魄力,更加努力地投入建设新国家、新社会、新生活的伟大斗争中。
]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2]《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3]《得民心者昌——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代表最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文木;
[4]《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土地政策的比较》 廖光珍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5]《当代中国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反思与构建》王贺兰;
[6]《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的理论与实践》阿班·毛力提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