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宋明,说历史

2013-08-15 00:43许倬云
领导文萃 2013年5期
关键词:皇帝

□许倬云

宋:列国体制下的存在

从本质上看,宋代只不过是残唐五代的延续。之所以没有短命而亡,只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才建立了一个国祚长久的宋代。

宋代的文化和社会经济的确和唐代有很大的差别,然而又有许多可见的延续性。因此,中国近古的历史究竟是延续还是断裂,就成为历史学家辩论的课题了。我们有时候拿宋代当做近代中国的开始,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第一个正面提出宋代的现代性这个问题,到今天还在许多学术讨论会上辩论不休。

在宋代中国的外围,有辽金元,有吐蕃、南诏、西夏、高丽,还有南方许多小国家和海外的日本,这许多政治共同体并不归属于一个大的天下系统,宋代皇帝并不是天子,也不是“天可汗”。

在列国环伺之中生活,宋代中国必须尊重一定的国际关系以及规律。当然,中国人自己以为是天下的共主,那也不过是一个虚假的幻想而已。反而,中国必须不断地向辽人、金人进贡,甚至于也必须向疆域很小的西夏年年送上丝帛。

宋代的经济却是十分的发达。东方和南方的海外贸易为宋人赚取无数的财富,甚至于中国和北方的西夏、辽国之间,也有转口贸易的利润——将南方海外的香料转运给北方,让它们再进一步转运到欧洲。海外贸易的兴盛刺激了中国的内部生产,宋代的冶铁数量在当时整个世界应该是数一数二的,其他如制造瓷器、丝绸、茶叶、酒类以及各种工艺品,数量之大、种类之多也是惊人的。也因为这些缘故,宋代面对强大的北方敌国可以用金钱和丝帛换取和平。而在完全失去北方以后,偏安在南边的南宋,地方小了,人口少了,生活条件居然比过去还好。

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但是,宋代没有贵族,皇室和后族基本上都不参与政治,政府是由科举出身的文官组成的。文官们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也有一定的办事能力。但是,宋代整体讲起来,并不是效率很好的政府。整个宋代有那么多著名的文人和思想家,可是真找不出一个像样的政治家。政府内部党争不断,许多贤达之士就在党争之中冲销了彼此的贡献,甚至于因此而牺牲了。宋代并没有管制思想,也没有官方钦定的理论,可是那么多思想家的自由竞争,并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像西方启蒙时代一样的风气。

宋代的士大夫都出自民间,可是,政府的决策却不一定反映民间的实际情形。因此,如前讲过的政治体制的神经中枢和回馈系统的问题,在宋代一样存在。只是问题的所在,不是回馈和交流的断裂,而是在多种回馈之间神经中枢找不到有效的应对措施。在政治学和社会学上,这样的现象是相当奇特的。相对而言,宋代的地方层次,包括州县甚至于乡里和家族,都有比较大的自主权,这一权力往往是掌握在一些士大夫或地方豪强手里。毋宁说,宋代是一个复合体,包括许多较小的自主单位。

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小民百姓在他们所属的单位之中不见得有真正的自由和权利,可是他们可能享有小群体对个人的照顾。比如说,家族有族规,小区有社约,其中最主要的条件,就是给小区或社群的成员一定的约束,也有一定的保护。

这些条件放在一起,也许就使得宋代的散漫,居然变成了它的另一种优势。

明:皇权独尊

朱元璋击败群雄后兴师北伐,从蒙古人手里取回了中国的本部,又建立了汉人王朝。明太祖从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起家取得天下,他自己觉得像汉高祖,因此,明代的体制有不少是仿照汉制,可是也有它自己的特色。比如,像锦衣卫这种以太监组成的特务机构就是汉代没有的。

明代重新建立一个文官系统,仿照汉代的察举制在各处罗致国子监监生,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职务。明代恢复了科举制度,从秀才一直到进士,三个阶段连续考试,晋用考生中成绩最好的考生。可明代科举制和汉唐甚至宋代的制度都不太一样,它有明文规定各地的配额,尤其是划分南榜、北榜的政策,使得南方考生不会超过北方太多。各个州县也有一定的配额,即使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县,也会有人才被录取。这个安排,显然是为了取得各地的代表在政府之中担任职务。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一个政府的效率高低,既取决于神经中枢的效率,也取决于地方回馈给中央的讯息周全和准确与否。明代设计的这种科举制度,相当于今天民主制度选民意代表,普遍地能在全国各处都有替当地发言的人物。

明代的中央政府,本来也是有内阁和各部,上面一个宰相,皇帝只是委任宰相办事而已。可是朱元璋不太信任人,同时并起的伙伴,不管文臣武将,到了晚年几乎被诛杀一空。当然,朱元璋也废除了宰相,自己直接管辖六部。这种制度,神经中枢必定相当空虚,因为一个人不可能顾全所有的国事。

到了明成祖时代,用了一批官职不高的读书人担任他的内阁学士,用今天的话讲是组建了一套秘书班子。这些人有起草诏书、替他先阅读奏章以及做摘要的任务,但决定权在皇帝自己。于是,内阁首辅慢慢成了真正的宰相。

此外,从明成祖开始,皇帝信任宦官,任命他们担任内外的特使职务,在外监军的都是宦官,他们也管理各种属于皇室的财政单位。对内,慢慢地皇帝不太信任已经成为宰相的内阁学士,在宫内就设立了任用宦官的内廷秘书处,也就是所谓的司礼监,由司礼监的太监在内廷替皇帝读奏章、写诏书。

这两批人基本上都没有制度上的权力,但是他们代表了皇权。明代皇权独尊,超越过去的汉唐和宋代。明廷的臣子,皇帝要杀就杀,要打就打,全无尊严可言。这样的一个中央神经系统,其实是不健全的。即使有相当周延的讯息回馈系统,两大系统之间配不上套也不行。皇帝自己就设了以宦官为主的情报网——锦衣卫和东厂,直接刺探民情、监督官员。

明代科举以考核举子对儒家经典的掌握程度为主,但是朱元璋最讨厌孟子,认为孟子“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的观念不利于君主专制。因此,明代科举所用的四书五经是挑选过的简本,删除了许多不利于皇权的章节。经典的解释,也以朱子的注疏为主,以保证纲常不变。这样子选取的举子,对皇帝只有效忠,不敢怀疑。

儒家思想的僵化,可能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以至于王阳明想要重新解释儒家,却不能与官学的系统对抗。

因此,不论是文官制度、考试制度还是兵制,明代的设计都是为了巩固皇权,不容许其他的力量来挑战政府的权力。在中国历史上,明代和继承明制的清代,都可说是几千年专制政权演化到最强大、最集中的时期。皇帝牢牢地掌握住了国家机器,不管文臣武将,都没人可以从皇帝手上夺下权力,可是皇帝权力却沦落到宦官手中。

明代儒生的风气,各位可以从《儒林外史》看到一些讽刺的故事,一个本来有崇高理想的儒家系统,在明代变成了伺候专制皇帝的工具。宋明理学强调君臣伦理,也强调内在道德修养,但是士子对于真正的经世济民的方法,却没有学习的机会,更没有发展的可能。于是,“平日袖手谈心性,临难一死报君王”,他们读书读得迂腐,对于百姓的生活、国家的安危,反而使不上气力。

明代亡于流寇,这个大规模的叛乱也是因为民不聊生,其特性和过去王莽时代的铜马、赤眉,东汉的黄巾、唐代的黄巢其实是一样的。

中国王朝的覆灭,不是经过内乱就是经过外患。王朝掌握的资源和管理的方式,在治世和乱世其实并无太大差别,治世可以抵抗得了外患,也不发生内乱,乱世却是外患内乱相寻而至。其情形都是因为百姓日子过不下去,而官方不知如何改进,往往又因为外患而加赋、加税,使得百姓日子更难过。政府不知道在乱事刚刚萌芽时就采取适当措施,当然是因为信息反馈的系统出了问题,也可能因为神经系统不知道怎么应付反馈的信息。明代的例子最为清楚。蒙古的威胁始终没有消除,英宗时期的“土木堡之变”就是一个不该发生的外患,明帝国几乎因此覆亡。

猜你喜欢
皇帝
成化皇帝的“神奇”画作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二皇帝」和珅对乾隆皇帝的进贡(下)
从善如流
皇帝怎么吃
皇帝需要帮忙吗(下)
酷爱学习的小皇帝
Anyone Seen the Son of HEAVEN?
皇帝的新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