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邮华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江西 井冈山 343600)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诞生于西方的文化理论,毛泽东为什么要选择在井冈山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井冈山有明显的区域优势。井冈山地理位置的特殊、经济文化的落后和斗争环境的异常艰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客观条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处于湖南、江西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的边陲山区,这里距离敌人重兵长期占领的南昌、长沙、武汉等中心城市较远,是历来的反动统治势力比较薄弱的地方,特别是由于新旧军阀不断混战,敌人更是鞭长莫及,无暇顾及这里,而这里的革命又可以影响湘鄂赣粤四省;这里地形复杂,大部分是山区,山势既峻又险、有山险可依,井冈山和九陇山互为犄角,进可攻,退可守,大有回旋余地。同时,这里交通不便,经济文化极其落后。边界的经济是一种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地方农业经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有些地方还停留在 “杵臼时代”。这里既没有现代化的工业,也没有固定的商业网点,只有为数不多的日中为市、三天一次的圩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决定了共产党人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地的实际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去开展革命斗争,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解决革命和建设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革命路径。
2.井冈山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井冈山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湘赣边界人民光荣的革命传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内部条件。湘赣边界虽然地处偏僻,经济文化落后,但这里有 “很好的群众”,边界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大革命时期,这里就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和农民自卫军,开展了国民革命运动和农民武装暴动。大革命失败后,边界各县人民并没有因为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而屈服,而是仍然坚持斗争。党的活动转入秘密之后,仍保留着127支枪。农民武装袁文才、王佐各保留了60支枪,战斗在井冈山一带。可见,湘赣边界有很好的群众和很好的党,这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众基础和政治保证。
3.井冈山有党的正确领导。以毛泽东为首的边界党的正确领导,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观条件。在领导井冈山军民开展艰苦卓绝斗争的峥嵘岁月中,毛泽东、朱德等共产党人能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当时当地的实际结合起来,制定出了井冈山斗争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在实际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从而寻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路线。同时,在革命处于低潮、革命势力弱小的异常艰苦的环境中锻炼了广大党员和干部,提高了他们的政治觉悟和马克思主义水平,并培育了联系群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为井冈山斗争时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思想基础,并保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
4.井冈山的政治地位突出。井冈山地区在全国的突出的政治地位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得天独厚、独具特色的条件。由于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同时也由于中国是一农业大国这一特殊的国情,决定中国革命不能照抄照搬别国模式,而必须从实际出发,走漫长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因此,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毛泽东同志在 《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指出:只要买办豪绅阶级间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的,则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也将是继续的,此外,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还需要具备下列的条件:(l)有很好的群众;(2)有很好的党;(3)有相当力量的红军;(4)有便于作战的地势;(5)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不仅具备了以上建立根据地的条件和基础,而且还汇聚了中国革命的一代先驱,他们在实践中制定了一系列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路线、方针、政策,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回答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对全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提供了许多新的经验,使中国革命从崎岖曲折的小径走上了胜利的坦途。1929年9月28日,周恩来在代表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说:“红军第四军两年来”的斗争,“在全国政治局势中有极大的影响,这证明了统治阶级在乡村力量的薄弱,证明了革命势力的存在与发展。红军第四军有此种伟大意义是我们不能否认的,继续努力下去,将必然要成为全国革命高潮的动力之一,这是无疑义的”[1]P461-462。可见,井冈山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独特的政治地位,这独特的政治地位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独具特色的以及得天独厚的条件。
正是基于井冈山独特的政治、经济、民众基础以及区域优势,毛泽东得出结论说:“广东北部沿湖南江西两省边界至湖北南部,都属罗霄山脉区域。整个的罗霄山脉我们都走遍了;各部分比较起来,以宁冈为中心的罗霄山脉的中段,最利于我们的军事割据。”[2]P79因此,毛泽东选择在此建立根据地,并把井冈山作为实现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选地。
1.井冈山时期“化”出了“和谐社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和谐社会”的思想理念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毛泽东,从大革命时期起,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探索。大革命失败后,又进一步探索适合于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特别是在井冈山时期,他继承了马克思 “和谐社会”思想,并用于探索和实践,从而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一是 “化”出了民本思想。井冈山时期的独特政治任务和异常险恶的斗争环境决定了以毛泽东为首的边界党既要富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又要有善于斗争、善于胜利的斗争策略和方法。这就必须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做到真正了解群众。因而部队每到一地,毛泽东都要求红军战士把这个地方的阶级、经济、生产、群众斗争及生活等情况调查清楚。通过调查,不仅解决了一个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的问题,而且使红军和群众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还知道群众在想什么、在做什么以及需要解决什么,从而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例如,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掌握了井冈山地区的土地情况:“边界土地状况:大体说来,土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在地主手里,百分之四十以下在农民手里。江西方面,遂川的土地最集中,约百分之八十是地主的。永新次之,约百分之七十是地主的。万安、宁冈、莲花自耕农较多,但地主的土地仍占比较的多数,约百分之六十,农民只占百分之四十。湖南方面,茶陵、酃县两县均有约百分之七十的土地在地主手中。”[2]P68井冈山时期的这些事关民生民情的重要情况,让毛泽东进一步掌握了社会基本问题,摸索出了革命斗争的规律,最终制定出正确的斗争策略——即以土地革命 (民本、民生问题)为斗争的切入点,并在斗争实践中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从而树立了党和军队的良好形象,得到了井冈山人民的大力支持,为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凝聚了人心,整合了力量,创造了军民全力支持井冈山斗争的生动局面。
二是 “化”出了民生工程。中国是一个农民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为此,毛泽东首先从农村的生产资料——土地入手,打土豪分田地,并制定出了 《井冈山土地法》,使农民获得了真正的解放,也使井冈山时期的民生工程有了里程碑的意义。此外,毛泽东和边界党组织,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保障革命战争供给之需,改善根据地军民的生活,除了通过有节制地打土豪分田地,铲除封建的经济剥削制度,还通过各种措施进行自供自给,以实行自力更生,同时大力发展根据地的经济,夯实民生工程基础。例如,在军队内部创办红军军械处,创办桃寮被服厂,创办红军印刷厂,创办红军医院;在根据地实行新的财税政策,减轻群众负担;推动农田建设,谋求经济可持续发展;设立红色圩场和公卖处,打破敌人经济封锁。尤其是1928年1月经毛泽东亲自修改并主持颁布的 《遂川县工农兵政府临时政纲》,无论在政治、军事、文化方面,还是在土地、人民生产和人民生活等方面,其施政措施及方法均代表了根据地创建时期的政权主张,都是事关井冈山群众民生的系统工程,都为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是“化”出了和谐局面。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和边界党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根据地内政通人和,民心大顺,社会关系平等、和谐。当时的措施主要有:(1)坚持抓好经济建设。井冈山军民在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下,致力于农业生产,创办军事工业,活跃商品和货币经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积极性,巩固了红色政权,达到了经济发展和战争胜利双赢的目标。(2)平均分配土地,缩小贫富差距。经过群众土地斗争,湘赣边界各县的土地基本分配完成。土地革命的深入,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贫苦农民的斗争积极性,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获得解放、分得了土地的农民从各方面全力支持红军和根据地,成了根据地存在和发展的群众和社会基础。(3)制定铁的纪律,建立良好军民关系。例如,三项纪律的颁布和 “三项纪律、六项注意”的制定,为做好群众工作,建设一支受人民拥护的队伍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4)实行民主主义制度,建立官兵平等关系。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制度,将是破坏封建雇佣军队的一个重要的武器。”[2]P65所有这一切,皆为井冈山斗争营造了社会和谐的氛围。
2.井冈山时期“化”出了毛泽东思想的雏形,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的理论成果
井冈山时期,以 “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3]。这一时期的毛泽东思想,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已初步形成:
一是“化”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独创性道路的理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实践的开始。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上率先走出到农村创建根据地,进行武装斗争的第一步,而且在理论上开始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毛泽东认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红色政权产生和存在的最基本原因;良好的群众基础、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红色政权产生和存在的主客观条件。因而,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武装割据斗争的丰富经验中,从理论上进行了科学概括,并写就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既从理论上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又科学地论证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五个条件,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奠定了基础,继而为革命新道路的胜利开辟作出了独创性的理论贡献。
二是“化”出了加强红军的建设和战略战术思想。井冈山时期,毛泽东认为,革命的主要组织形式是人民军队,武装斗争的最终胜利,离不开一支由无产阶级政党直接领导的人民军队。没有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就没有革命的胜利。建设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的人民军队,是革命的武装斗争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因而毛泽东在加强红军的建设、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创建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等方面,在实践和理论上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创造了以“十六字诀”为基础的游击战争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人民战争思想;“三项纪律”和“三大任务”的相继提出,为质量建军及政治建军奠定了基础。此外,毛泽东通过军民一致、官兵一致、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的军队政治工作原则,增强了人民军队的战斗力,提升了人民军队的凝聚力,动摇了敌军的意志力;通过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以及深入地对人民群众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参与革命的热情,等等。这表明,在井冈山时期,红军的建设和战略战术思想是非常明确的。
三是“化”出了加强党的建设的思想。对于如何加强党的建设,如何建设一个“很好的党”,早在井冈山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没有任何经验借鉴的情形下,为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加强党的思想以及组织等多方面的建设,不仅提出了很多明确的思想,而且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光辉的实践。如三湾改编把“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古田会议决议批评了流寇主义、极端民主化、个人主义、盲动主义等错误思想,强调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1930年5月,毛泽东写下《反对本本主义》一文,表述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又如1928年5月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指明了党的建设方向,等等。
此外,毛泽东在政策和策略方面,在土地革命斗争方面,在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经济和文化建设等方面,都有许多重要建树,后来都成为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3.井冈山时期“化”出了井冈山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井冈山道路源于井冈山,发韧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湘赣边军民开创的中国最早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之一。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井冈山素以“中国革命的摇篮”著称于世,朱德称之为“天下第一山”,彭真称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革命人民和红色政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依托。正如毛泽东所言:“根据地是什么呢?它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成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没有这种战略基地,一切战略任务的执行和战争目的的实现就失去了依托。”[4]P418历史上许多流寇主义的农民战争都没有成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根据地的思想。因此,“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4]P635。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正是这样一个“战略基地”,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的革命阵地”,正是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最早的出发点。中国革命正是依靠这样一小块或若干小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波浪式向前推进,一块一块、一片一片地发展壮大为全国基本区域,最后闯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
这条新路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践,独创性地开辟而成的。中国革命正是沿着这一条正确的道路,最终达到了胜利的彼岸。
2002年4月15日,胡锦涛同志在纪念谭震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把“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高度概括为“井冈山道路”。
4.井冈山时期“化”出了井冈山精神,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征程
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井冈山精神不仅集中体现了共产主义理想、道德和情操,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无产阶级的革命性,而且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中的精神营养。它既是对民族精神的创造性传承,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征程。
井冈山精神并不游离于民族精神之外,而是在民族精神传承中的伟大创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也是彻底的爱国主义者。近代以来,中国一步步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亡国灭种的危险,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救亡图存,演出了一幕幕爱国主义的壮剧。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不但自觉地肩负起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而且努力探索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道路。正是在井冈山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开始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以坚定信念、敢闯新路的创新精神,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成功道路,建立了新中国,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并把中国引上了通过建设社会主义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可以说,正是井冈山道路和井冈山精神,使中国人民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最先进的政治力量;正是井冈山精神把爱国主义的传统从民族图存的境界升华到了民族自立、自新、自强的全新高度,从而突显出它的伟大意义。
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已经成为历史,井冈山精神则作为具有伟大意义的民族精神,穿越时空,永放光芒。
中共几代领导人历来极为重视井冈山精神。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语重心长地说:“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1972年11月,邓小平视察井冈山,深情地说:“井冈山精神是宝贵的,应当发扬。”1989年10月,江泽民来到井冈山,郑重提出:“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井冈山精神,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发扬井冈山精神。”
胡锦涛同志也一直非常关注和重视井冈山精神。1993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来到井冈山,瞻仰革命圣地,看望老红军,与干部、群众进行了座谈。胡锦涛动情地说,这几天在南昌、井冈山参观了一些革命遗址,受到了一次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感受很多。他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要有一种精神。“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英烈用鲜血与生命培育的井冈山精神,是江西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政治优势,也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政治优势。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井冈山精神,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发扬井冈山精神。当然,对革命传统要继承又要发展。我们应该把革命优良传统和改革开放以来焕发出的新的时代风貌结合起来,熔铸成新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并把它贯注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有力地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5]P390
2007年7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四十二次集体学习,这次学习的内容是关于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胡锦涛再次强调:“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开篇,是中国共产党发展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创建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缔造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的光辉起点。”“在南昌起义和井冈山斗争的艰苦岁月里,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实践中,我们党和人民军队培育了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特别是培育了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和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思想和高尚情操,对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夺取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6]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2]毛泽东选集(第 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N].人民日报,1981-6-27(1).
[4]毛泽东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题解井冈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6]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7-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