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思考

2013-08-15 00:45奚莹戴胜黄兵
党史文苑 2013年4期
关键词:有益中华文化民族

奚莹 戴胜 黄兵

(遵义医学院 贵州 遵义 563000;陆军军官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1)

为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 《决定》)指出,必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1]

一、“走出去”的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

从 《云南印象》等众多赴海外演出大受欢迎,到300多所孔子学院走出国门,从埃菲尔铁塔披上 “中国红”,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中国水墨,中华文化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出去。[2]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中华文化才能够有资格走出国门、推向世界呢?答案应该是中国的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

我国的文化,包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健康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在内的多层次、多样性和多方面的特点。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顺应时代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未来方向。而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都是我国社会文化生活中的糟粕文化,它们侵蚀人们的精神灵魂,阻碍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推动走向世界的文化,应该是中国的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而绝不包括中国的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只有把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推向世界,才能够获得国际社会的尊重、支持和接受,也才能够有资格谈得上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增强世界的竞争力、感召力、影响力和话语权。相反,如果把落后腐朽的文化推向世界,肯定会遭到来自国际社会的一致鄙视、反对和排斥,最终影响到先进、健康、有益文化的世界传播。只有中华文化被世界所认同和接受,那么中华文化才有可能在世界掌握领导权,也才有可能牢牢掌握思想文化领域国际斗争的主动权。[3](P90)

二、积极实施文化 “走出去”工程

我国目前虽然在文化 “走出去”方面有一些成果,但矛盾和问题也很突出。例如,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较差,精品力作较少,传播能力较弱。就中国电影的“走出去”来说,2011年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全球调研数据发布,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450份,有效回收1308份,覆盖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家,调查人群年龄集中在35岁以下,超过三成的海外观众一点也不了解中国电影,其中母语为印度和英语的观众中完全没有看过的分别占41.5%和32.3%。他们对中国内地导演的认可度比较低,值得一提的是,18岁以下的观众中,有六成认为没有喜欢的中国导演。[4]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周铁东认为,实现 “走出去”的中国电影数量还不多。他说,目前我国每年的电影产量虽然超过了500部,只有不到10%的影片能够在海外市场发行。而通过合拍方式 “借船出海”进入西方的主流电影市场,这是中国电影 “走出去”的主渠道;另一部分是通过电影节方式主要面向海外小众市场的风格独特的文艺片。但作为中国电影主体的、能够真正体现中国社会主流价值的影片,却由于故事策略和话语方式等诸多问题而无缘海外市场。[4]因而,中国电影要想 “走出去”,一要创作出好的剧本,二要有好的导演和演职人员,三要有政府的大力扶持。如果没有好的剧本,就等于是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好的导演和演职人员,再好的中国故事和剧本也演绎不好;没有政府的大力扶持,再好的电影作品也宣传发行不出去、推广不开。所以,政府应该要更进一步地科学制定和完善鼓励、支持我国文化企业、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措施,健全产业结构,创新对外文化交流的体制和机制,加大和完善对文化出口企业和项目的政策扶持力度。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在2012年2月15日指出,未来五年将扶持现代题材、重大和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以及工业题材、农村题材、少儿题材、少数民族题材作品的创作。他说,广电总局将组织实施剧本精品创作工程,设立优秀剧本奖励基金,着力扶持优秀剧本项目。国家每年拿出3000万元,向全社会征集奖励好剧本,每个优秀影视剧本给予100万元到300万元奖励。将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每年选拔100名左右的编剧、导演等进行系统培训,扩大国际影响和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电影 “走出去”,进入国际市场,从而扩大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要想实施好文化 “走出去”工程,还要积极探索建立诸如海外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中心之类的中外教育或文化交流机构及渠道。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并把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结合起来,在加强中外政府间文化交流的同时,充分发挥民间、个人、文化企业和非营利机构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要鼓励代表我国国家水平的各类学术团体、艺术机构在相应的国际组织中发挥建设性作用,组织相关部门和机构对外翻译我国优秀的学术成果和文化精品。[1]

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表示,在努力扩大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的过程中,国际化电影人才匮乏是制约我们的一大瓶颈。他说,为了吸收法国电影教育的优势资源,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电影人才,进而促进中欧国际间的人才交流,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宣布与法国电影学院牵手,合作推进 “中法实用艺术教育项目”,以中国一年加法国两年的教学模式培养电影人才。中国文化 “走出去”的新方法和新渠道,还应该更进一步地加以探索和拓展。

三、积极实施文化 “引进来”战略

第一, “引进来”的文化主要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民族文化,是该民族生存、繁荣与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是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劳动人民对自己漫长的社会实践和理论探索的总结,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宝贵的共同精神成果和财富。 “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我们积极引进、吸收和借鉴世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主要包括 “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1]。通过引进、吸收和借鉴世界民族的优秀文化,可以有利于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繁荣与发展,从而增强我国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和竞争力。

第二,文化 “引进来”必须制定和遵循正确的原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是文化 “引进来”的基本原则。“以我为主”,就是必须要把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人民文化生活丰富以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作为文化 “引进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树立和坚守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要取其 “精华”、剔除 “糟粕”,而决不可一味地盲目吸收,更不能使我国的文化 “全盘西化”。 “为我所用”,就是要坚决反对那种夜郎自大、唯我独尊和盲目排外,积极引进、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一切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学习借鉴他们文化建设方面的有益经验、积极成果以及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并努力真正做到 “洋为中用”。[3](P91)

四、切实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1]因此在加强文化 “引进来”和 “走出去”过程中,要切实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文化的 “引进来”和 “走出去”,都会对国家的文化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威胁,而其中 “引进来”的影响和威胁可能会更大。

我们引进、吸收和借鉴优秀、健康、有益文化,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有利于我国小康社会的早日全面建成,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早日实现。而落后、腐朽文化,却正好与这一要求背道而驰。为了保证我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党和政府必须严格加以管理、引导和控制。而对于外来的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和糟粕文化,要毫不含糊地坚决加以抵制、排斥和禁止。2012年2月9日 《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境外影视剧引进和播出管理的通知》就对境外影视剧引进和播出事宜进行了明确的政策规范。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解放军报,2011-10-26(1).

[2]秦杰等.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阔步前进[N].人民日报,2011-10-27(6).

[3]关进礼.关于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6).

[4]李春利,姜佳星.中国电影“走出去”:质量和政府扶持是关键[N].光明日报,2012-2-23(9).

猜你喜欢
有益中华文化民族
独处有益
烘焙有益心理健康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我们的民族
做有趣有益的游戏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静坐有益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