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君子有三乐。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父母都健康,兄弟姐妹无灾无难,这是第一种快乐;对上无愧于天,对下无愧于人,这是第二种快乐;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而教育他们,这是第三种快乐。孟子认为,无论多大的荣华富贵都比不上这三种真正的快乐。
首先,父母健在,兄弟姐妹也没有灾患,那就是人生至乐了。为什么呢?因为父母在世,才能引起我们的孝顺之心;兄弟姐妹没有灾患,才能引起我们的友爱之心,“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一个没有缺憾的完美生活,要维持父母兄弟这两个最重要的关系网,所以父母兄弟都健在,可以使我们不断实践孝悌自然的要求。这样,即使是万人欣羡的功名利禄,又怎么能比得上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呢?
有人说,孟子这是家族主义,这样快乐太狭隘了一点,孟子为什么把它列为第一种快乐呢?这跟孟子对人性的看法有关,孟子认为,人活在世界上与别人相处,他的情感是由近到远,从家庭到社会慢慢推广出去的。譬如我们的父母健在,兄弟平安;我们出门看到别的老人家,就想到自己的父母,推己及人,尊重他们;看到同学、同事、朋友就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关心他们,与他们和睦相处,共建和谐社会。因此“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之乐,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家庭中心主义,而是发现了人性的真相必须由近及远,逐渐把人性内在的、处于萌芽状态的善推广出去,这是人性正常的发展 。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就源于此。
第二种快乐“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从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开始,儒家的“天”就具有特别的意义。儒家的“天”,是人类生命所要遵循的自然规律,是人类建立美好社会的规律准则。古代人提到天道,说它“福善祸淫“:你行善,天给你福气,你作恶,天会惩罚你,所以要“仰不愧于天”。现代社会也是一样,你行善,你是良性社会的道德楷模,将得到众人的尊重,你是有福之人。你作恶,必将受到众人的指责,法律的惩戒,是社会祸害之首。因此,做人要无愧于向善的人性,要择善固执,止于至善。因为善由内而发,快乐也由内而发,这是儒家的思想。“俯不怍于人”好理解,就自己的为人处世来说,在与他人有关的方面,尽到我的责任,不做对不起人的事,跟每个人交往都是光明坦荡的,对别人不觉得有什么惭愧之举,这种无愧的心情所孕发的自信与自得,是快乐的。
第三种快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师最能够理解这句话。能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来教育他们,与英才共同创造价值,确实是人生一乐。不过,谁是优秀人才?智商高或者考试高分者是人才吗?那不一定。儒家从来没有把只会念书的人当做优秀人才,优秀人才还要有一种德行修养,有一种上进心。因为有上进心,生命就会向上开展,人性向善的要求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展现出来,也即儒家所理解的“英才”包含了道德实践的要求 。一个人光有学识还不够,必须进行道德实践,才能走上实现自我的道路。而通过教育,尤其是针对天下英才的教育,国家社会甚至是人类的理想可以承前启后,逐步提升。比如,眼见文化命脉由一群仁智兼备的青年人传承下去,想象国家的未来前途日益光明,这种快乐显然要比自己一个人志得意满更为踏实。
以上三种快乐,第一快乐是人人皆可珍惜的,父母兄弟姐妹都平平安安,可以让你的向善人性从家庭慢慢推广到社会。第二种快乐是人人皆可实践的,问心无愧,把向善的人性充分体现出来。第三种快乐则是人人皆可努力支持赞助的,一个有所作为,德高望重的人能够在自己年纪大的时候,教育天下很多有上进心的年轻人,把自己的经验心得传授给他们,在自己年轻时候,与天下英才共事,为共同的理想和价值去奋斗。
这三种快乐中,第一乐和第三乐都不能由我们来决定,父母、兄弟的健在不是我们所能掌握的,而学生、同行者素养的好坏也要靠缘分和识人能力。只有第二乐仰俯无愧,完全操之于自己。孟子曰:“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怒而行,求仁莫近焉。”当我们反省内心,发现自己诚恳,可以对得起自己,那便是无比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