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希慧
(广州图书馆 广东 广州 510240)
伴随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图书馆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国政府对公共文化事业加大了扶持力度。2009年,广东省政府出台了《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年)》,确定将公共文化体育确定为基本公共服务的八大类别之一。2010年又出台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将“构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作为文化强省建设的重点,对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等公共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具体规划部署。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公共图书馆的职能发生了什么变化?本文就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由公共服务部门提供的、以传播先进文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生活需求为目的、向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内容,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是全体人民群众,要照顾到全体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与时代的发展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公共图书馆应该与时俱进,让各项服务和功能跟上时代发展的需求。
1975年,国际图联在法国里昂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研会上将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列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信息,开发智力资源。这四项功能是图书馆提供的基础服务。而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对图书馆的传统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2.2.1 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功能规模扩展。众所周知,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图书馆最基本的社会职能是“藏”,即保存人类文化遗产,而且保存的主要载体为印刷型书刊资料。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载体的文献资源丰富起来,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馆藏资料的范围迅速扩大,传统意义上的以印刷型书刊资料为中心的藏书体系已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因此,建立一个由印刷型文献、微缩型文献、电子出版物、虚拟馆藏并存互补的多种载体文献资料组成的新型藏书体系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2.2.2 开展社会教育功能多方面延伸。传统图书馆通过引导读者进入馆内阅读,提高读者的阅读、自学和思维能力。如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全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信息资源的极大丰富,手机、掌上电脑等各种知识载体给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对于以往通过去图书馆获取知识造成一定的冲击。图书馆已不能“守株待兔”,应主动出击,采取多样性手段进一步扩充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适应群众终身学习的需求。
2.2.3 传递科技信息功能更为显著。传统图书馆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加工整理,并进行科学的分析,通过开展借阅服务来传递和交流信息。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网上资源极大丰富,数字图书馆将各种复杂的信息以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形式,有针对性地提供给人民群众,满足各阶层群众对信息的不同需求,成为信息高速公路的结点或信息源。
当今社会,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要求不断提升,求知和求健是普遍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数据表明,人们最常去的文化场所是“图书馆(室)”,占人们闲暇时间的一半以上,群众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也较高,因此,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应不断扩展。
2.3.1 休闲功能。在公共图书馆中,除了向读者提供相应的休闲文献借阅外,还应重视并满足读者其他的文化娱乐消遣需求,如提供多功能阅览室、音像设备等,使人民群众感受人文关怀、启迪智慧。通过举办文化茶座、读书会、专题讲座、展览等,使公共图书馆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学习、休闲娱乐的中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心灵、提高素质,从而感受到图书馆不仅是催生理想的摇篮,更是舒展心灵的港湾。
2.3.2 社区功能。要使公共文化服务真正达到均等化,就必须缩小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的文化资源差异。围绕这个目标,设立分馆和社区书屋,构建市、区、街道三级网络化公共图书服务,使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得以向外延伸,并通过总分馆通借通还、流动图书服务等形式,使图书馆的功能更为充分地发挥出来。
2.3.3 参观游览的旅游功能。随着地方政府对文化事业的不断投入,很多城市的图书馆成为其标志性建筑和文化艺术中心。因此,发挥图书馆的参观游览功能,也能够使图书馆事业得到进一步普及,并使其他功能得到宣传和拓展。
由于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公共图书馆需要在传统服务的基础上,增强其辐射能力,丰富服务内容和形式,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因此,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图书馆服务的广度与深度都应不断延伸。
文化惠民,理念先行。图书馆要实现从“信息本位”到“读者本位”的服务理念转变,从读者需求出发,不断调整服务政策。如调整服务时间方便读者,改进咨询与借阅服务,让群众充分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性化。
将以往“单一化”的服务方式转向“多元化”发展,服务内容延伸为通借通还、公益讲座、读书活动、技能培训、便民服务等。如广州图书馆每周举办羊城学堂公益讲座,并充分利用“共享工程”的数字资源供读者在线观看,让广大市民随时享受到图书馆提供的文化资源。广图更不定期地开展主题活动,既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又宣传了图书馆的服务品牌。
目前广州的社区图书室覆盖率已达100%,高密度的图书馆网络把图书真正送到读者身边,但是如果没有网络化的信息互通,这些图书室将是一个个信息的孤岛,其服务功能也会受到资源配置和地理位置等条件的限制。因此,公共图书馆要通过先进的信息系统将各网点统领起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让读者在任何一个图书室都能方便地利用这些资源。除服务空间的网络化延伸,服务环境也逐步实现从“物理空间”向“虚拟空间”的转变,数字图书馆的构建为读者索取文献资源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
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将图书馆的服务触角延伸到一切用户存在的地方,服务时间从“有限”向“无限”发展。未来的公共图书馆将实现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的服务,为读者提供更大的便利。
均等化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大目标,公共图书馆对群众开放的同时,也向弱势群体倾斜。对外来务工人员、老年人、青少年、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公共图书馆也提供了相应的特殊服务:如为残疾人设置无障碍通道,配备盲文图书和有声读物,为外来工、独居老人送书上门等,让他们更好的地感受阅读的乐趣。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大力支持,给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带来契机。然而,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理念、内容、空间、时间、群体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我们要抓紧图书馆软硬件设施的建设,促使服务质量的提升。
通过馆内宣传、开展趣味性读者活动等形式,培养读者的检索技能,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另外,可将图书馆检索技巧以视频形式向读者展示。对计算机利用能力较弱的读者,可以编制、派发相关的使用手册并举办技能培训班加以引导。
图书馆工作人员是图书馆事业的灵魂。我们要立足于图书馆的现状,加强对馆员的专业培训,提高馆员的素质,激发他们的职业使命感和荣誉感,使其坚定地为群众服务。同时,促进各级图书馆员之间的交流,学习经验,互学互补。
目前,不少城市的市属各级图书馆已实现通借通还,加入资源共享的行列。这说明,只有真正实现馆际合作,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共享,才能够让图书馆真正走入群众,使其就近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真正实现城市10分钟文化圈。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在新时期开展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图书馆应牢牢把握这一时机,在完善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的同时,开拓创新,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成为引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
[1]陈永娴.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研究——以福田图书馆为例.公共图书馆,2009,2.
[2]郭燕.图书馆功能的时代特征刍议.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13(1):53-55.
[3]王瑞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定位.图书与情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