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论钱

2013-08-15 00:46屈建军路金龙
黑龙江史志 2013年6期
关键词:文饰钱币孙中山

屈建军 路金龙

(1.西安航空学院陕西西安710077;2.西安工业大学陕西西安710077)

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国伟大的革命家和政治家,又是一位酷爱读书、学识渊博的学者。他的名著《孙文学说》对“钱”的论述,即其学识渊博之佐证。

一、关于钱的起源

孙中山认为,钱起源于货物交易。他说,在远古时代,原始居民自耕而食,自织而衣,彼此之间是没有交易的。其后耕织分工,生产发展,家有余货,人们才开始发生交易。最初的交易是以货易货,物物交易,且无固定场所。这种物物交易有很大的局限性。如耕者有余粟求易布,有余布者不欲得粟而欲得羊;有余羊者又不欲得布而欲得器,有余器者不欲得羊而欲得粟。此四人——耕者、织者、牧者、工者各有所余,又各有所需,但因所余与所需无从对接,所以交易无法完成。后来神农氏看到人们交易受阻,于是教民“日中为市”。这样人们各携余货,同日赴市,完成交易,各得其所,上述耕者、织者、牧者、工者的交易障碍也得以消除。“日中为市”把交易的时间、空间黏合在一起,于是易货物、通有无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为畅行无阻的事情。这虽然是物物交易,有别于后世的钱货交易,但其功效是大致相同的。所以孙中山说:“日中为市者,金钱之先河也。”[1](P173)

“日中为市”虽然解决了交易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却无力解决货物轻重、大小、价值的不同,因而交易摩擦时有发生,交易障碍依然存在。后来,有人开始收买文饰玩好等物,渐渐而成众人习尚,于是人们不约而同地收藏文饰玩好。凡有货物以求交易者,必先以其货物交易文饰玩好,再用文饰玩好交易所需要的货物。这样以来,此类文饰玩好之物,如龟、贝、珠、玉等,就转而成为百货的“中准”。这就是钱币的起源。钱币出现后,减少了人们的交易劳动,增加了人们的生产时间,促进了各地的商业贸易。所以说,“钱币者,文明之一重要利器也。世界人类自有钱币之后,乃能由野蛮一跃而进文明也。”[1](P174)从此,人类进入了以钱易货的商品交换阶段。

二、关于钱的本质

孙中山认为,钱币本是一种货物,用来互通有无的;钱又是一种筹码,用来记录货物价值的。由此可见,货物比钱重要;如果有钱没有货物,钱还是没有用处的。从这个角度看问题,“钱不过是货物的代表,所以钱不是万能的。货物的能力是更大的,如果货物不能流通,钱的价值便要低。”[1](P76)孙中山进一步指出,钱是代表货物的,而货物又是人工做成的,所以,“人工生货物,货物生金钱;好比父生子,子生孙的道理是一样的。”归根结底,“钱不过是用作交易货物的媒介,货物又是人工的结果,货物价值的高低,又是酬报人工之多少的。所以把钱、货物、人工三项东西的能力比较起来,实在可说,货物的能力大过钱,人工的能力大过货物。”[1](P77)因而从本质上说,钱不过是人工即劳动的价值体现。由于人工—货物—金钱之间存在着本末相生的逻辑关系,所以人们要想拥有更多的金钱,就需要有更多的货物;而要想获得更多的货物,就要辛勤劳动多做工。个人如此,国家也是如此。“夫国之贫富,不在钱之多少,而在货之多少,并货之流通耳。”[1](P176)孙中山以汉初“令民铸钱”造成钱币贬值、物价飞涨的恶果为例,强调指出,要想国家富裕,就必须发展生产,发展商品交换,而不能指望随意铸造金钱。

三、关于钱的作用

孙中山戏言道,自金钱问世后,它就伴随并且支配着人们的生活,“饮食也,非金钱不可;衣服也,非金钱不可;居家也,非金钱不可;行路也,非金钱不可。”[1](169)对于人们来说,有钱则事事如愿,左右逢源;无钱则万般棘手,进退维谷。特别是社会愈文明,工商愈发达,则用钱之事愈多,用钱之途愈广。结果,人的生、死、祸、福、悲、喜、忧、乐,几乎全部为金钱所操纵,于是人们自然就产生了金钱万能的观念。

孙中山认为,就金钱本身而言,金钱并不是万能的。金钱的能力源自货物及买卖,并且二者缺一不可。“金钱本无能力,金钱之能力乃由货物之买卖而生也。倘无货物,则金钱等于泥沙矣。倘有货物,而无买卖之事,则金钱亦无力量矣。”[1](P171)关于前者,孙中山举例说,数十年前,山西、陕西两省大饥,人相食,死者千余万。这两省古称“天府之国”,金钱很多,但由于连年大旱,五谷不登,百货耗尽,以万金易斗粟而不可得,结果家资千万而饿死者,比比皆是。由此可知,“盖无货物,则金钱之能力全失矣。”[1](P171)关于后者,孙中山举例说,鲁滨逊携带许多金银,漂流至无人荒岛。岛上果实百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须事事自食其力,方能生存。由此可见,“在此孤岛,货物繁殖矣,而无买卖之事,则金钱亦等于无用耳,”[1](P171)孙中山据此诘问:“此时此境,金钱万能乎?劳力万能乎?[1](P171)很明显,“万能者人工也,非金钱也。”所以,孙中山要求人们打破金钱的束缚,抛弃“金钱万能”的观念,多劳动,多生产货物,金钱自然就有了。

四、关于钱的演变

孙中山认为,“中国钱币之兴,当在神农日中为市之后,而至于成周。”[1](P174)他说,中国上古之钱币,初以龟、贝、布、帛、珠、玉为之,这是物物交易的时代;继以金、银、铜、锡为之,这是以钱易货阶段。周制以黄金为上币,白金为中币,赤金为下币。秦并天下,统一币制,以金镒铜钱为币,而废珠玉、龟贝、布帛、银锡之属,不以为币。周秦以后,币制虽屡有变更,然总不外乎金、银、铜三种之物。不仅中国如此,当时世界其他国家,也多采用此三金为钱币,有以黄金为正币,而银、铜为辅币者;有以银为正币,而铜为辅币者。古今中外,各国之所以采用金银铜为钱币者,是因为这些金属最适宜作百货之“中准”。

孙中山进而指出,钱币出现数千年后,才有近代机器之发明。工业革命后,物质发达远超前古,货物买卖万倍于昔,故商业交易开始溢出金钱范围之外。“大宗买卖,多不用金钱,而用契券矣。”[1](P174)至此,“金钱之力有所穷”,金钱使用的范围渐渐缩小,契券不期然渐起以代金钱。契券或为银行之支票,或为钱庄之庄票,或为货客本店之期单,或为约束之欠据。使用契券以代钱币,既节时省事,又安全无虞,为利甚大。纵观钱币之演进,“自日中为市之制兴,则自耕而食、自织而衣之兼业可以废;至金钱出,则日中为市之制可以废;至契券出,而金钱之用亦可以废矣。”[1](P175)民国元年,孙中山曾提议废金银,行钞券,用纸币代替金属货币,以缓解财政困难并振兴工商实业,却招来了一片讥讽反对之声。至国民党统治时期,始用法币取代金银以为币。

在孙中山时代,由于中国的工商业尚不发达,出国留学生也多以学习军事、科技为主,所以熟悉和精通钱币理论的国人还寥若晨星。孙中山并不是金融家,也不是经济学家,他对钱币的论述,主要是通过广泛研读中国古代史籍和西方经济学著作获得的心得;从所述内容来看,也大致揭示了货币产生和发展的轨迹及其规律,于此可见孙中山的治学精神和博学追求。

[1]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 6 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猜你喜欢
文饰钱币孙中山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孙中山的绰号
组合钱币
关于激光洗文饰你要知道的
解开关于文饰的误会
孙中山祖上因迷上风水致贫
突骑施钱币和突骑施
库车县出土唐代窖藏钱币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钱币保存各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