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生学
(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第一中学 湖南 石门 415300)
当前中日关系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重温百年前的甲午中日战争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史学界也称日清战争。关于这场战争对于中日两国的历史进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这场战争的失败者——中国而言,我们更多的思考是满清为什么被中国的千年学生日本打败?就此问题,我们可以从诸多史学家的著作及相关的史料中去追寻历史真相。
首先,从两国最高统治者个人品质及才能对比看,关于满清最高统治者慈禧的有关记载,怎奈人算不如天算。就在甲午年举国上下竞相迎接慈禧花甲大庆之际,东邻日本正磨刀霍霍,首先利用朝鲜内乱出兵,要代替满清的宗主地位。清廷顿分主战与主和两派,目光共同投向慈禧,看她的脸色,决定对日本要不要兵戎相见。慈禧早已养成暴发户心态。她出身卑贱,靠偶然机遇,遽然跃居国母,又成唯一国母。她对中外态势无知,更对日本崛起过程无知。她对“法夷”搅乱自己五十寿辰庆典已很恼火,及至听倭人乘她六旬“万寿”捣乱,第一反应就是应战,否则“中国的面子何在”,就是说她等于中国,她的“面子”如何被“倭寇”打掉,岂非奇耻大辱?”(1),从这段表述看,战前最高决策者因怒而动,决策本身就失去理性思考,再加上一个专断。其决策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可想而知。败因之一:失策。“清日的海军近代化,几乎同时起步,连舰船来源和军官训练都同样依赖西欧诸国。但双方竞争二十年,面对清廷不断督战,李鸿章却力避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较量。他的理由是北洋舰队陈旧,不是日舰对手。这是怯敌,又是实情。因为海军经费成为慈禧个人享乐而营造颐和园的财源;主管财政的帝师翁同龢,又以抑阻海军添购军火为能事,得到慈禧支持。所以甲午战前,北洋两艘主力舰请求增购德国克虏伯快炮十二尊以制敌,“部议以孝钦六十万寿,急需巨款,力不逮而未果。”(见《花随人圣庵忆》引《甲午战纪》)可知户部尚书翁同龢,为慈禧庆辰狡诈、愚昧、淫佚、无耻等等独裁者品格于一身。她自甲申以后更以无敌女皇自居。然而她的全部本事,只在精通宫廷阴谋权术。”(2)这表明,满清最高统治者个人品质无法承载君临天下的道德表率。败因之二:失德。反观日本最高统治者明治天皇于1887年谕令,“朕以为在建国事务中,加强海防是一日也不可放松的事情。然而从国库岁入中尚难以立即拔出巨款供海防之用,故朕深感不安。兹决定从内库中提取30万日元,聊以资助,望诸大臣深明朕意。”“伊藤首相接到御旨深为感动,便召集地方长官作了传达。全国华族(有爵位的人及其家属)和富豪也无不为之感动,竞相申请为海防捐款。到9月底,捐款总额达103万8千日元。海军将这些捐款和天皇的赐金全部用于扩充海军军备。”(《日本海军史》第27页)
其次,从两国的海军军力对比来看,“据当时世界军事年鉴的统计,大清帝国这支海上武装,居世界海军的第8位。排名仅次于英美俄德法西意七大海上列强。此时日本亦雇有大批欧美专才,订购船舰,锐意发展海军。然……日本海军全部吨位炮位及海战潜力,实远落我后;在世界排名仅为第16位。”(——《晚清七十年》第191页)“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炮火、航速等方面占有更明显的优势。日本联合舰队舰炮总数比北洋舰队多92门,其中最为重要的速射炮一项,日本方面为192门,而北洋舰队只有27门。日本海军参战各舰的平均速度比北洋各舰快1节,特别是第一游击队的4艘快速巡洋舰更是诸舰望尘莫及。”(《中国近代海军史》第231页)这两段材料看似前后矛盾,其实我们忽略了一个环节:海军的持续建设问题。中国近代三支海军筹划于19世纪80年代,其中北洋海军最为强大,建立之初,其实力号称“亚洲第一舰队”。前段材料印证此说。日本后来居上,在海军持续建设上,日本倾其全力,直追中国。在甲午海战前,日本的海军力量与满清持平,甚至在局部装备上超过北洋舰队。后段材料证明此点。中日海军实力对比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国由强到弱,日本由弱到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涉及到诸多方面,既有人为之因素,又有客观政治、经济、文化之因素。
最后,从两国将领军事素养对比,“六月十二日,李鸿章奉廷筹战备。所派往各兵,雇英商三轮船分运,而以济远广丙二兵轮卫之。甘三晨为日兵轮袭击,济远管带方伯谦,见敌近,惶恐匿铁甲最厚处,继遭日炮毁其舵,即高悬白旗,下悬日旗,逃回旅顺。高陛击沉,我军死者七百。二十九日,牙山失守,叶志超退回平壤,捏报胜仗,称于二十五六等日,迭次歼毙倭兵五千余人,得旨赏给军士银二万两,将保奖者数十人焉。”“方五六月间,日本兵船麋集朝鲜,而各华舰避匿于威海卫。逍遥河上。迨京外交章参劾,始佯遣偏师,开出口外,或三十里而止,大抵启碇出口,约历五六点钟,便遽回轮,即飞电北洋大臣,称某船巡逻至某处,并无倭兵踪迹云云。”“是日两阵甫交,方伯谦先挂本船已受重伤之旗,以告主将,旋因图遁之故,亦被日船划出圈外。至经两船,与日苦战,方伯谦至而不顾,如丧家狗,遂误至水浅处,时扬威铁甲先已搁浅,不能转动,济远撞之,裂一大穴,遂以沉没。扬威遭此横逆,死者百五十余人。方伯谦惊骇欲绝,飞遁入旅顺口。”(《李鸿章传》梁启超著第48页)从上述记载来看,北洋舰队部分将领在战时贪生怕死直接导致战局失利。将领临阵脱逃,军心动摇,用这样的将领指挥战争焉有不败之理?可见,中日两国军事将领的职业素养差距之大,也是中国战败之原因。
这场战争早已烟消云散,但这场战争中的历史人物所作所为,给我们后人留下很多思考和反省。
[1]朱维铮.重读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