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与对策——以海南省儋州市为例

2013-08-15 00:51课题组
新东方 2013年5期
关键词:人生观培育价值观

课题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精华,又体现时代精神和要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强调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不仅是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大举措,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首要任务。作为育人前沿阵地的学校和课堂,如何加强和推进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成为各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日前,儋州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组建课题调研组,深入儋州各中小学校,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对全市中小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下简称“培育工作”)进行调研。期间,调研组共召开座谈会8次,发放问卷540份(其中教师卷110份,学生卷430份),访谈师生200余名,收集意见和建议24条。通过调研,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目前儋州市中小学校培育工作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搞好培育工作提出有关对策建议。

一、目前儋州市中小学校开展培育工作的基本情况

儋州地处海南岛西北部,频临北部湾,全市总人口104.31万人,约占全省的1/8。目前,该市共有中小学校348所(其中中学〈含中专、职业学校〉44所,小学302所),在校学生14.79万人(其中中学生6.74万人,小学生8.05万人)。近年来,儋州各中小学校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摆上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经过长期的培养、教育,全市中小学生展现了健康向上的人生追求和精神风貌。

(一)坚持正面引导,注重层次递进,强化思想认同。百年大计,教育为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中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经提出,儋州市迅即组建了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委党校、团市委、妇联、关工委等单位理论骨干组成的宣讲团,围绕“公民基本道德20字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如何做有道德的人”等专题,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主要内容,以校园巡回宣讲为教育手段,走进各中小学校进行巡回宣讲,坚持做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期、有一场道德专题宣讲,全市每学年受教育达14万人次。儋州市教育局专门制定下发文件,明确把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纳入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各中小学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资管理、学习课程、社会实践和学校管理的全过程,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结合中小学教学任务特点,分12批次共组织2200余名教职员工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读本》,挑选26名理论基础好、教学水平高的教师组建理论教学队伍;先后为学生编写、下发通俗易懂、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图书、漫画15万册,并制定了规范性指导意见;区分高低年级科学设置理论教育内容,采取阶段授课、辅导自学、讨论交流等形式开展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坚持宣讲表彰,力求知行结合,弘扬价值取向。针对中小学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的特点,儋州始终坚持抓好习惯养成、点滴积累,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突出抓好法治教育。各中小学校注重从法治基础抓起,提升中小学生法治意识。全市各中小学校坚持推行“依法治校”创建活动,前后聘任的135名法治副校长自觉地坚持每周为学生上一次法律课、每月带领学生参加一次法治实践活动,有效地帮助中小学生拓宽法治视野、增强法治观念。为保护中小学生合法权益,儋州市安排一名分管领导牵头负责成立了中小学生法律援助工作站,专职为中小学生提供援助服务。随着法治意识的增强,广大青少年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快乐假期,法伴我行”普法宣传活动,目前全市普法教育宣传志愿者已达12000余人。突出抓好典型示范。各中小学坚持邀请驻地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到校组织开学军训和国防知识讲座,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军营、警营,学习部队官兵令行禁止、整齐划一的优良作风,有效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坚持举办“守纪标兵”“争做美德少年”选评活动,先后涌现出了见义勇为“小英雄”周耀堂、助人为乐“小雷锋”王香坛等一批先进人物,极大地鼓舞和教育了各校中小学生,引导他们牢固树立了弘扬美德、争当先进的思想品德。

(三)坚持教化育人,着眼德才兼备,促进自我提升。为使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儋州各学校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定期组织中小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墓,参观城市、农村和名胜古迹,参观现代企业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大力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针对“学困生”(即厌学、逃学、迷恋网吧等学习上遇到困难和障碍的学生)日见增多的现状,儋州市积极创办阳光少年训练学校。通过现场观摩该校结业典礼、经典诵读及团体操表演项目,向学校负责人和管教老师了解育改经验做法。调研组一致认为该校用爱心和传统道德教育和感化“学困生”的经验适行有效,已经帮助转化了厌学、逃学、网瘾、打架、盗窃等不良行为的学生1200多人,得到上级充分肯定,深受社会好评。鉴此,为从源头上把住“育改教化”关口,儋州市中小学校系统在上级领导下,着力通过整合新资源、拓宽新渠道、搭建新平台,为丰富中小学生道德实践提供有效支撑。比如:在各学校、社区普遍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辅导站,及时为有心理包袱的学生解开思想疙瘩、摆正人生航向;通过文学讲座、征文比赛、书画比赛,校园歌手大赛、舞蹈大赛、文艺汇演、国际象棋少年培训班等活动平台,积极倡导健康文化,陶冶中小学生思想情操。近年来,先后打造和推出了一批少儿文艺精品,其中少儿舞蹈《照蟹》荣获全国“小荷新秀”奖、《青蛇与白蛇》被国家选派赴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展演。2012年,儋州获得了第三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殊荣。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儋州在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教育上取得了不凡的业绩,但不可否认,目前社会上多种思想观念交锋、碰撞,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外界各种思潮持续涌入,已经对学生的思维理念和价值取向形成产生了各种不良影响。

(一)当前儋州中小学生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中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培树关键时期,由于课堂教育效果有限、自身分辨能力较弱,面对市场经济发展和网络信息的高速发达带来的外界价值观多元化趋势,容易产生种种片面认识,不能正确看待现实社会的主流和支流。第一,少数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不够了解。调研发现,有5.8%的中学生、6.3%的小学生表示从未听说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词,3.2%的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层面的基本内容”“不太了解”,表示“很了解”“比较了解”的只有61.3%,能将“三个倡导”完整复述出来的也只有41.8%。第二,部分学生反映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空乏、形式单一。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想品德教育以“说教、灌输”为主,“内容空洞、乏味”,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上并无两样,内容“大、空、虚”,授课方式是我讲你听、我教你学、我说你做。调查显示,21.2%的中学生、25.3%的小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表示“没有兴趣”或“兴趣不大”“上课纯粹是应付考试”,37.3%的教师认为这直接降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第三,部分学生价值取向出现偏差。调查问卷表明,12.6%的中小学生社会主义觉悟不牢固,理想信念不坚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还有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18.5%的中小学生贪图安逸享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有所滋长;9.7%的中小学生缺乏应有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法制观念淡薄,有的中学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各类因素分析。对学生的思维理念和价值取向形成产生了各种不良影响,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四个方面,即家庭的影响、社会的影响、学校的影响和信息媒介的影响。特别是在第四个方面,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各种信息无不影响着人类生活,中小学生的成长亦不例外。毫无疑问,社会的主流信息宣传导向是好的,但是也不能忽视网络信息中存在着一些格调不高的东西,它们对中小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一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下滑,学习成绩下降,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是与社会上的一些黄色信息、不健康的网吧和一些低级趣味的广告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三、进一步做好培育工作的相关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思想道德领域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作为人生观和价值观可塑性较强的群体,对中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无疑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奠基工程。为了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应在“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的基础上,着力在“转变一个观念、搞活两个课堂、坚持三网共育、用好四大载体”上下功夫、求实效。

一是转变一个观念,回归教育正道。中小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从对中小学生的培养教育来看,价值观培育是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的需要,是进行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施行的“重能力、轻素质”“只唯分数、不讲道德”的应试教育观念,已经对许多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指出的“我们的学校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便是对这一现象的典型描述,而近期发生的复旦大学学生宿舍投毒、广西13岁女生杀害、肢解同学等数起校园“相残”悲剧,则是这种教育失败的极端案例。要改变当前这种由于长期以来道德教育弱化导致学生价值观取向失准的局面,首要的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应试教育”“为才而是”的能力观,要树立起“既要做好知识传授、更要注重道德养成”的综合育才观。要正确认识当前中小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的现状,从小抓起,从思想品德教育抓起,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抓起。具体来讲,就是要切实回归到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上来,让我们的培育工作真正源于学生生活,真实面对学生,面对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因社会生活变化而带来的道德认知和人生观、价值观变化的需求,让培育工作真正切合学生的内在动机与需要。要关注学生生活,真正坚持以学生逐步拓展的生活为基础,重视社会生活环境及其变化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的影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有针对性进行培育工作。我们应重点按照“生活教育”的理念,在课程设置、内容安排、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改革。要遵循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发展规律,积极开展教学方式的研究,突出实践与体验,强调由内到外的内化与生成,通过道德践行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坚决防止“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道德上的侏儒”“高分低德”等违背教育初衷的不良现象再次出现。

二是搞活两个课堂,拓展培育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层面的基本内容十分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内涵也极其深刻,要想取得良好的培养、教育效果,一方面要继续重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始终是培育工作的基础,搞活课堂教学对中小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应借鉴、吸纳优秀的传统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和授课方式,抛弃说教式、灌输式教学,让学生在体验式、分享式学习中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层面的基本内容,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要设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活动和实践锻炼中增长见识、磨砺品质、提升素质,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社会公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荣辱观教育、劳动观教育、自觉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等等,全面提高培育工作的亲和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教育学生砥砺品格、磨练意志、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着力锻造和培育中小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是坚持三网共育,确保全维强效。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密不可分。培育工作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多元化的价值观给中小学生的成长带来迷茫和混乱,家庭、社会的消极现象、阴暗面直接冲击中小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成。“五天的教育抵不过一个星期六”“学校的40分钟教育抵不上家长一句话,抵不上社会一分钟”。要想让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逐步达到“同频共振、良性互动”的佳境,应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培育工作网络,推进市、镇、村(社区)“三个层面”和教育、共青团、关工委、妇联“四条主线”的网络建设。第一,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育工作的主阵地。应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培育工作摆在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第二,要创建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各部门、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发挥各自优势,主动配合教育部门做好学校的培育工作。文化、公安、工商等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加大力度整治网吧、违法歌舞厅和电子游戏厅,规范文化娱乐市场秩序。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建好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第三,要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应着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创造和谐的家庭成员关系,使青少年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家长要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言行,以良好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品行修养给孩子做出榜样。同时,设法办好“家长学校”,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特别是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不仅要教育孩子学习知识,更要教会孩子如何做人,设法培育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是用好四大载体,促推培育固本。做好培育工作,需要发挥各类载体的示范、引领作用。第一,要丰富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隐性的课程,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广大中小学生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言谈举止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生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引领下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健康成长、茁壮成才。第二,要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营养源”,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国学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做好学校培育工作又一重要载体。我们应发掘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促进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大力开展国学教育进课堂、进学校、进班级、进家庭活动,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编印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国学教育启蒙读本。设法将国学教育与学校语文教学、思想品德课程紧密结合,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和《论语》等传统国学课本成为学生的选读或必读教材。通过经典诵读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把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的接班人结合起来,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成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要打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电脑和互联网成为大多数中小学生日常必备的社交工具和学习平台。一些学校正在大力推进校园网建设,强化学生的信息教育,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由于互联网的高度开放性,有害信息和腐朽落后的文化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学生的心灵。因此加强信息网络德育教育迫在眉捷,势在必行。学校要高度重视网络上的德育教育,充分发挥网络在德育工作的特殊作用。要加大对网络建设的投入,创建德育教育网络,安排专人建立并维护专题网站,创办德育电子刊物,开发德育教育软件,积极主动地开展网上正面宣传和正确的信息传播,加强学生的网络法规和网络道德教育,防堵有害信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侵蚀。第四,要充分发挥本地德育资源的独特作用。本区域内的道德模范、先进典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资源以及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都是做好学校培育工作的重要载体。这些优质的德育资源,为我们深入开展培育工作,锻造学生良好的品行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课堂教学无可比拟的作用。我们应充分发挥本地德育资源在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本地德育资源在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抵御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本地德育资源在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切实促使学生培育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猜你喜欢
人生观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人生观(一)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外婆的荔枝,如何影响了林纾的人生观
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