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士明
(哈尔滨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审指导一处)
施肇基(1877-1958)留美博士,1908年试署(代理)哈尔滨关道(又称滨江关道)道员,别称道台。后哈尔滨关道升格为吉林西北路分巡兵备道,其出任首任道员,至1910年10月卸任,在哈任职26个月。
1908 年施肇基任道台后,从整顿衙门入手,从自己做起,力戒徇私舞弊,使衙门作风呈现新气象。施肇基利用自己受过西方教育的优势,经常拜访各国驻哈尔滨的领事及东省铁路局,按照国际通用方法处理各种复杂涉外事务,很快得到了各国领事的赞赏。施肇基曾回忆当时英国驻哈尔滨领事说,“此间交涉事项宜多迁就施道台,使其久于其任,施道台若离任,其规模办法必皆随之俱去。因其方法甚新,同时中国官吏不能行其法也”。
施肇基在哈尔滨履职期间,尽职尽责,忍辱负重为国争权益,博得了各方的赞誉。当年曾耳闻目睹施肇基风采的美国人格林对中国著名学者胡适说:“那时候,离中日战争不过几年,中国官员能在北满洲建树一点成绩,是不易的事,是值得留下永久的记录”。卸职哈尔滨后,施肇基继续关注着曾经的任职地,尤其是当哈尔滨遭受重大瘟疫时,他力撑危局,周旋各方与伍连德联袂灭疫,使哈尔滨免遭鼠疫的重创,避免了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施肇基与哈尔滨的相关纪事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908 年施肇基到哈尔滨任职时,松花江航道已被沙俄侵占。松花江航道权是如何丢失的呢?原来1896年9月8日,中俄签署《东省铁路合同》第四款规定:中国政府对于铁路建设的器材、粮草等物资的水、路运转,应尽力相助。在1898年的通航季节,沙俄船只装载筑路器材和物资由黑龙江而入,溯松花江而上,驶抵哈尔滨。1899年,沙俄出于运输筑路器材的需要,首次对松花江进行了航道测量,并设置了航路标识。1900年,沙俄为进一步取得松花江上的航行权,与清政府订立了《松黑两江航约》,规定:铁路公司的船舶可航行松花江,并应接受中国检查及不准载运筑路以外的其他货物。此条约专为解决东省铁路筑路器材运输的条约,铁路建成,《松黑两江航约》应失去效用。但1903年铁路建成后,铁路管理局将原铁路公司船只全部接收,公开在松花江上进行客货运营。同时在铁路管理局内设航运处,掌握松花江航线的调整、船舶修理、航道整治及征收船舶费用等。清政府针对沙俄的侵略行径多次提出抗议,但沙俄政府毫不理会。
1908 年春,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令哈尔滨道台杜学瀛同沙俄铁路局代表霍尔瓦特会谈,但始终没有结果。
1908 年秋,新任哈尔滨关道道台施肇基同沙俄铁路代表进行交涉。对前任未能完成的任务,他进行了仔细的调查分析。会谈中,俄方提出俄轮行驶松花江多年,为什么才提出抗议?施肇基援引国际法,结合两国条约,据理力争,驳斥了沙俄的种种借口。俄方自知理亏,在第二次谈判时,撤销松花江水路管理机构。9月14日,双方达成《松花江水路会议暂定章程》,中国收回松花江航运管理权。为抵制俄船独占松花江航运的局面,1909年6月,他奏请获准宣布松花江对各国开放,并在哈尔滨、三姓、拉哈苏苏设立海关,开征关税。
1902 年,沙皇在俄罗斯全境推行城市自治。1905年,俄财政大臣提议将自治规则推行到东省铁路租界内,并成立相应的“哈尔滨实施自治问题审议委员会”,企图吞并中国领土。1906年后,沙俄在哈尔滨通过、颁布了《哈尔滨自治草案》、《哈尔滨自治公议会章程》。这期间,清政府对此毫无反应,未采取应对措施。等到施肇基上任,沙俄策划的哈尔滨“自治”已进行两次预选,一次正式选举,产生了“公议会”、“公议会董事会”。董事会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召开了五六次会议,从铁路方面接收了商务、消防、教育、规划、卫生、房产、税收等城市管理权。1907年4月,沙俄建立了一整套的独立于中国行政系统之外的组织机构,东省铁路租界内区域已成为沙俄在华的“国中之国”。清政府于1909年3月才派出外务部尚书兼会办大臣梁敦彦同施肇基与俄使廓索维兹、铁路局长霍尔瓦特举行谈判,但无果而终。施肇基只能利用美英与俄的矛盾,促使美驻哈尔滨领事雷德·费希尔报告美国国务院,建议美政府应反对俄国在哈尔滨建立“地方政府”。虽然美国表明了态度,但是由于清政府软弱,抵制沙俄的哈尔滨“公议会”未能奏效。结果只能在5月的又一次会谈中,迫使沙俄在签订《东省铁路界内公议会大纲》的文件里写明“承认中国主权”的条文。
1909年10 月,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来中国东北考察,将与俄国财政大臣会面。此前美国铁路大王哈里曼来华考察,提出东北铁路中立计划。俄日两国曾因东北利益之争爆发了战争,这时都怕失去在东北的利益,便互相勾结在一起,共同到哈尔滨密谋对策。10月26日,在哈尔滨火车站站台,伊藤博文被朝鲜义士安重根刺杀身亡,哈尔滨顿时成为各方瞩目的焦点。面对突发事件,施肇基临危不乱,采取了得力措施:第一步,封锁消息。他在回忆录写到“事出,余派人到傅家甸电报局,传令今日电报只许收存,不许发放”。同时电告外务部在此案调查清楚之前,请勿发表任何文件,若有人问及此事,政府千万不可有“保护不周”之道歉语句。防止不实消息乱传,给清政府造成麻烦。第二步,查清事实。施肇基到处设法调查真相,弄清事件原委。后查证,朝鲜义士对刺杀事件谋划已久,只为亡国复仇。原想中途动手,一是不知道伊藤博文在何节车厢;二是怕连累中国官吏,所以改在站台行凶。车站的保护工作由俄方负责,所以该事件与中国并无牵连。第三步,迅速公布真相。得到事件真相后,施肇基立即电告外务部,并亲自代攥英文通讯一篇发表,然后解除“扣电”禁令。由于施肇基采取措施得力,这次事件没有节外生枝。真相的揭露使俄日瓜分东北的嘴脸暴露无遗,中国当时的《民吁日报》第一个用大字标题作了报道,还配发评论,谴责列强的阴谋。
1910年10 月,哈尔滨发生鼠疫,面对迅猛的疫情,俄日提出要独立防疫,借此图谋东北的主权。西方各国害怕瘟疫传遍全球,给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尽快控制东北疫情。此前,清政府选中海军总医官谢天宝负责东北防疫,但是谢天宝要价很高,清廷只能放弃。危难之际,施肇基想起了惺惺相惜的伍连德。原来施肇基随清廷五大臣出国考察时,路过南洋,见过留英博士伍连德。伍连德曾在施肇基的举荐下,出任陆军军医学堂帮办。此时,施肇基已经卸任哈尔滨道员,任外务部右丞。国难思良将,关键时刻,施肇基又想到了伍连德,与上次举荐不同,这次推荐伍连德任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却要冒很大风险,可以说是一次赌博。当时瘟疫的起因不明,传染渠道不清楚,防治方法不明确,更关键的是能否控制住疫情,谁的心也没有底。如果失败,不仅是自责的问题,而是愧对东北的百万苍生,甚至贻害世界。铁肩担道义,身系天下安危的施肇基凭着对伍连德的高度信任,决定再次举荐伍连德,让中华大地免遭魔难。
要想控制住凶猛的疫情,没有一定数量的医务人员是不行的。伍连德在等待北京增派医务人员的时候,法国医生迈尔斯来到哈尔滨,他的目的是想取代伍连德,出任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历史的抉择摆在了施肇基的面前。这里面的因素太复杂了,不仅有学术之争、清廷内部之争,还涉及到清政府与洋人的关系。接到伍连德辞职的电报已经十多个小时了,施肇基还是心乱如麻,法国大使又送来了照会,要求让迈尔斯取代伍连德。施肇基是信任伍连德的,他到哈尔滨的工作成效也证明了施肇基当初的判断。必须支持伍连德,下定决心后,施肇基协调海军部,命令迈尔斯返校。但是如何应对法国领事呢?施肇基利用伍连德留学英国的背景,找到英国驻华大使朱尔典,因为朱尔典是驻华使团团长,在得到朱尔典的支持后,施肇基立即回电伍连德,继续支持他主持东北防疫工作。
1911 年春节,在防疫中的一个难题摆在了伍连德面前。原来上千具疫尸无法处理,这些尸体就是一个巨大的细菌制造工厂,传播着病菌,屠戮着生灵。在疫病刚开始时,死者还能得到政府提供的棺材掩埋,但是随着气温的降低,加之死者越来越多,已经无法处理,只能露天存放。为了扑灭疫病,最好的办法是焚尸。但是当时法律不允许焚尸,中国人信奉“入土为安”的道理,人死了都是用土掩埋。为了控制疫情只能打破常规,伍连德再次求助施肇基,而施肇基接到电报后,面临着艰难的处境。哈尔滨的病死人数一天比一天高,防疫工作成败很难说。况且不论中国的法律、观念如何,就是在西方,他也没听说过这样大规模的焚尸。当时清朝是载沣摄国监政,接到奏章后商议此事时,大臣们对焚尸一事莫衷一是,而载沣又模棱两可。时间紧迫,只能夜访摄政王府。大年三十到处喜气洋洋,摄政王府的门房看有官员来,说什么也不肯通报。因为府里正在唱大戏,只能等到戏唱完了才能接见。施肇基被安置在清冷的客厅内等候。大戏唱完后,载沣听说施肇基还在客厅等着,非常感动,但听说是为了焚尸一事就沉默了。焚烧上千具尸体,史无前例,无法批准,载沣下不了决心。施肇基跪地哭谏,此事关乎江山社稷,如果鼠疫不能最终控制,愿由施某承担责任。载沣考虑一会便说由外务部核准吧,说完就要入内。施肇基急得提高声音说,外务部核准,还是不能焚尸。因外务部无法调动官民,要是有不从者就无法焚尸,接着又说,此事必开风气之先。载沣看施肇基言辞恳切,拟旨准奏。接到电报后,伍连德立即组织人力开始焚尸,整整烧了三天,两千多具尸体化为灰烬,也扑灭了病源,取得防疫斗争决定性的胜利。“苍天在上,中国有救了”,在接到哈尔滨疫情得到初步控制的电报之后,施肇基由衷地发出了笑声。
施肇基是哈市历史上第一位留过洋的政府要员,以其专业、经历,对外斗沙俄、争主权;以其智慧、能力,对内戒贪腐、战疫魔。虽身为清朝官员,但是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永远是后人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