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学娜
(黑龙江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十八大报告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以开放的形式勾勒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我国历来强调社会价值观的塑造,“三个倡导”的价值观导向,有着深厚的传统价值观渊源。
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导向,指出了国家建设的价值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早已写进了我党纲领。“和谐”第一次作为价值理想写入党的报告之中,成为国家建设的价值倡导,但和谐价值观有着极其深远的文化渊源。
“和”的理念古已有之,是中华民族的最高价值追求。《礼记·中庸》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指出万事万物遵循中和之道,就能秩序井然的向前发展。作为中华民族的最高价值理念,和的价值理念内涵丰富。其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传统文化之中,包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最为突出的是天人合一思想。《文言》记载:“夫达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人合一就是要遵循自然的本性和规律,从而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状况。其二,社会及民族国家的和谐。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强调了国家要以和为理念来进行治理。《礼记》中描绘了一个社会和谐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其三,人的身心和谐。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注重人自身的和谐,在儒释道互补的文化模式之下,人能进能退,入世与出世自如。所谓“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达则兼济天下,贫则独善其身”。历代文人志士强调人在逆境中要心态平和,以达到心灵和思想的自由,逐渐形成了通过文化调节达到身心和谐的方式。
“和”作为中华民族最高的价值理念,今天进一步彰显意义重大。早在2005年4月,胡锦涛参加亚非峰会,第一次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上指出: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十八大报告从国家层面使之上升为我国的核心价值观。和谐价值观的提出,彰显了中国一以贯之的国家理念。当然,和谐价值观当下意义更为凸显。“和谐”价值观与西方的“冲突”、“竞争”的价值观泾渭分明,为纷争不断的国际社会和日趋严重的人类生存环境打开了另外一种视角,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
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价值观导向,指出了社会建设的制度伦理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之后,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层面的价值观导向是西方的既有价值观。其实不然,在我国的传统社会,同样注重社会价值观构建。比如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富含哲理的名言,包含着中国人的自由与平等观。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中,公正是最为重要的内容,所谓“政者,正也”。而传统的“义”正是公正的最好阐述,对“义”的追求展现了中国人对社会公正的诉求。
“义”是传统核心价值观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重义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色,是中华民族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义”这一价值观首先指做人的道义,朋友之间要遵循约定,立身社会要伸张正义,其实质就是无论对人、对己,还是立身社会,都要做到公正。董仲舒所谓:“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说的就是合乎道义,强调了社会公正的优先性。义利之辨是这一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儒家主张重义轻利,孔子强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正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此时的“义”,就是对社会道义的伸张。为了一个公道、正义的世界,要勇于舍弃荣华富贵,甚至失去生命。
尽管有人批判传统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不利于市场经济建设,但反观之,一个没有道义的市场经济又能走多远?三个倡导在社会层面主张公正,即社会建设的公平正义,凸显了当前社会公正的重要性。在社会层面的制度建构中,坚持社会道义、公正,强调精神价值,对现代社会过分强调物质利益有矫治作用。倡导以“义”德为内容,加强社会建设,构建公正的社会制度;倡导以“义”德为原则,加强自身修为,做有道义和正义感的人。
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导向,指出了个人应当遵循的价值规范。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名句警言都是爱国主义的写照。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还诞生了戚继光、史可法、袁崇焕,郑成功等可歌可泣的爱国民族英雄。“敬业”和“友善”也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价值观导向。“诚信”的价值观导向,也有着极为深远的文化渊源,其源头可追溯到传统的“信”德。
传统价值观中的“信”,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足见其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信的内涵和诚基本一致。《说文解字》解释为:“诚者,信也。”“信者,诚也。”从先秦时期开始,“诚”与“信”即开始连用。信的价值内涵为诚实不欺。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要时时牢记诚实不欺。诚信是传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做人的根本。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信”不能用物质利益来衡量,履行诺言有可能会失去利益。信产生的是道德的力量,赢得人们的尊重,得到人心所向。所谓“信则人任焉。”信的价值原则为言行一致。做一个有信德的人,守信用的人,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即“言必信,行必果”。信德还贯穿在其他四德之中,一个具备信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仁义礼智”诸德,即诚仁、诚义、诚礼、诚智。信是人的德性的体现,其价值尺度为真诚信实,为人要真诚,诚实,实在。在行为上,要说道做到,履行自己的诺然。这一价值观的社会意义就是交易诚信,成为为一种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当今社会,普遍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加强诚信建设意义重大。诚信,作为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重要价值观,个人要加强信德修养,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整个社会也要倡导诚信的伦理精神,尤其是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各行各业都要遵守诚信的职业操守,弘扬这一职业伦理精神。
价值观是有着独立地位的意识观念体系。今天所倡导的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有着难以分割的关联,或对其转变,或对其升华,赋予传统价值观以新的时代内涵。探析当代价值观,尤其是“三个倡导”的文化渊源,有助于把握价值观领域出现问题的根源,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