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承平
(浙江省东阳市志编辑部 浙江 东阳 322100)
志书无论是内容还是编纂条件和办法,都要受所处具体时代的制约。志书的内容即历史对象的社会事物,总是存在于特定时间和空间的,志书的任何资料都是特定时代的内容,因而必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志书编纂的条件和方法,都要受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条件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样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因此,志书的客观性,只能是一种特定时代的客观性。离开了具体的时代性,志书的客观性就很难再有它的存在形式。要确保客观性,当代志书篇目设置要自觉体现其时代性。
志书的篇目要体现方志的性质,客观性是方志的根本属性,而志书的客观性是一种时代客观性。明了志书客观性的时代性,是科学设置方志篇目的前提。唐朝,我国史学家刘知几就已提出历史真实的时代性问题。其著作《史通·言语》提出:“夫《三传》之说,既不习于《尚书》,两汉之词,又多违于《战策》。足以验氓俗之递改,知岁时之不同。而后来作者,通无远识。记其当世口语,罕能从实而书。方复追效昔人,示其稽古。是以好丘明者,则偏摸《左传》;爱子长者,则全学史公。用使周、秦言辞,见于魏晋之代;楚汉应对,行乎宋齐之日。而伪修混沌,失彼天然,今古以之不纯,真伪由其相乱。故裴少期讥孙盛录曹公平素之语,而全作夫差亡灭之词。虽言似《春秋》,而事殊乖越者矣。”历史人物的语言是具有时代性的,因此应当用当时的语言来记录历史。这里刘知几实质提出了历史真实的时代性问题。同样历来方志学者都十分强调方志的时代性。如民国《海门县图志·凡例》指出:“君主独裁重在君,缘是而贵,贵议立焉;民主共和重在民,缘是而平等,平等之议尚焉;往者志乘如科举、仕宦、封赠、旌表多列专篇乃附贵,贵议而存本无深意。一人荣誉,地方何关?语夫激扬名实,又未必能附。兹则封赠、旌表固废,仕宦亦概从略,只附表于人物志之末,存其名焉。”吴恭亨在编纂《慈利县志》时强调:“昔志斤斤于星野,今详地略天;旧志滥叙物产无当,今详人略物;前志视风俗为具文,今详俗略政;前志滥载通行典礼之多事,今详独略同;旧志不重图表,今详表略文。往昔详远略近,今详今略古。”罗宝书在《开原县志·序》更是主张:“旧志目例于现时,对观念不合者,宜增者增,宜删者删,务期于人心社会进步、概念相合,而借以鼓吹其精神”。
为了最大限度体现历史研究内容的特定时代性,历来史学家都十分注重保存鲜活的当代史料。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的治史修史,都非常重视当代鲜活史料的整理。孔子作《春秋》,不仅写“所传闻世”,而且写“所闻世”和“所见世”……。鲁国的国史,孔子从古代一直写到“当代”。司马迁作《史记》也写到了“当代”。马克思高度重视现实问题的历史经验总结。他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法兰西内战》,就是对1848—1851年法国的阶级斗争,和巴黎公社的“近距离”甚至“零距离”的历史经验总结。这种重大历史事件、重大历史现象的亲历者和当事人的活生生的口述史料,以及大量的原生态性历史档案和历史文献,都将对历史的科学研究起到决定性的基础作用。
在史体系统中,“志”是一种更重视时代性的史体。章学诚曾说:“修志有二便,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朝廷修史取于州县,必将于方志取其裁;而方志之中,则统部取于诸府,诸府取于州县,亦自下而上之道也。然则州县志书,下为谱牒传志持平,上为部府征信,实朝史之要删也。”“志”本意属“记”,一般而言,地方志工作虽然也要整理“历史”,但主要还是记述现状。地方史的编写一般都要吸收地方志的资料进行。我国官修志书体制形成以来,历朝主政者,只要社会稳定,都会坚持当代人记当代事的定期修志制度,这除了巩固政治统治需要外,人事俱在,也能确保记载内容的时代客观性。
国务院确定的定期修志制度,目的也在于为了确保所修志书能更好地体现时代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三条规定:“本条例所称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载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地方综合年鉴,是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地方志的资料性文献性质,决定地方志的根本属性是时代客观性。地方志记述一方的历史和现状,离开具体记述事物的时间、地点、特征,除此也就无从下手了。志书除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以外,同时编纂的条件,编纂者的指导思想和学识水平,也必然要受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条件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这样,不论是历史史料整理,还是当代事物的记述,都不可避免会带有编纂时代的印记。其实这就是志书具有客观时代性的原因。因此,志书的客观性是一种时代客观性。任何志书都无法超越时代性。二轮修志,应该努力体现其时代特点,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它的客观性。
方志篇目是为反映方志内容服务的。明了当代方志所应反映的时代内容,是科学设置方志篇目的基础。方志的时代性,一是指方志的内容时代性,即记述对象的社会事物都是存在于特定的时代;二是形成方志的条件、办法、手段的时代性,即编纂的条件,编纂者的指导思想和学识水平,也必然要受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条件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方志的这种时代性是方志客观性的表现和存在方式。为了确保当代方志的客观性,从内容来说,方志的编纂就要高度反映当今时代的重要内容。
确保当代方志的客观性,当代方志必须反映首轮修志以后的特定时代事物。如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乡镇企业、农业综合开发、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发区等等。这些事物,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一些,完成历史使命后就要消失,如“乡镇企业”等;有一些,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要长期存在,如“精神文明建设”“对外开放”等。但无论今后的走向如何,这些事物都有着浓烈的时代气息。离开了这些时代内容的记载,二轮修志就毫无特色。
确保当代方志的客观性,当代方志必须反映当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二轮修志必须准确反映当代政治制度特点,并在当代政治制度环境许可的条件下,努力提高史料的真实性。新近出版的《上海通志》,其篇目安排,中国共产党单独立卷,并置于政治部类之首,这是时代政治制度特点的鲜明反映。
确保当代方志的客观性,当代方志必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二轮修志必须充分反映当代科学发展水平,运用当代科学知识、方法和工具,使史料整理、事物记述具有最大准确性。篇目要科学制定。编制志书篇目,事物分类要合理,既要体现现代科学学科分类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志书体例。编纂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运用科学的测绘技术,摄影技术,以及电脑制作和光盘等现代技术手段。志书的编纂过程,不论是资料搜集、整理,还是报送、存取,都要重视计算机网络工具的应用,努力提高工作的精确度。
为了体现当代方志的时代客观性,科学设置志书篇目,具体来说,就要彰显时代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第二轮地方志书编纂的若干意见》要求当代方志篇目的设置,“严格遵守志书体例,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注意融合章节体、条目体的长处。慎用‘特载’‘专记’等形式,必须运用时应处理好与正文的关系”“篇目设置要符合科学性,避免随意性。处理好容量、排列、层次、标题和升降格等问题,避免归属不当和缺项漏项,以及不必要的交叉重复。”同时,繁荣发展的经济条件,党倡导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思想路线,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也已为当代方志篇目的科学设置,提供了充分的思想、经济、政治条件。按照方志时代客观性的要求,彰显时代性,当代方志篇目设置,必须坚持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彰显时代性,当代志书篇目设置,就要以对应时代资料的完整收集、科学整理为基础。“夫史为记事之书,事万变而不齐,史文屈曲而适如其事,则必因事命篇,不为常例所拘,而后能起讫自如,无一言之或遗而或溢也。”资料是篇目的基础,篇目是对资料的归类和整理。首轮修志以后特定时代资料的收集,以前历史资料的补充及科学整理,是市志篇目设置的重要基础工作。要充分运用现代网络和信息工具等现代科学手段详尽收集、科学整理资料,确立科学编纂市志的牢固基础。志书是一个地方的地情资料库,必须全面性搜集资料,从“横”来讲,应该面面俱到,具备全面性;从“竖”来讲,应该有始有终,具备完整性。应该反映的史料,都不应该疏漏。对本区域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的所有史料都应该收录。要充分运用现代网络和信息工具,制定开放系统搜集方案,最大限度地搜集与当地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史料。科学展开资料搜集(在查阅常设机构平时积累的资料的基础上扩大搜集范围、加强征集力度)、资料鉴别与筛选、资料组织三个环节的工作。
其次,彰显时代性,当代志书篇目设置,就应横列现状事物门类。篇目设计,具体就是处理志书记述事物的“横”“纵”次序关系。志学历来强调“先横后纵”,首先“横”以何为列,这里有一个最佳选择的问题,是以起点的“历史事物”之横为列,还是以下限“现状事物”之横为列?还是以主观建立的结构性“理论事物”之横为列?要彰显志书的时代特点,应先排“行政区划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现状”。因为,现状事物不但具有可视可考现实的状态,同时它也是由历史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具体事物发展而来的。事物的发展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的,“滥觞流为江河,事始简而终巨也。”横排现状事物,形成的门类容量大,结构具有现代性。在此基础上,由各现状事物溯源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具体事物的发展历史过程,并在其中寻找出那些已经消失了事物。这样的溯源,就能理清事物之间的纵向关系。然后进行资料整理、篇目设置,由古至今的记述,就能达到篇目归属合理,记述详略得当。这样的思想路线、思维方法和工作流程,会使所修的志书,既能突出时代特色彰显事物发展的因果,也能避免重要事物的疏漏而具有记载的更大容量。
再次,彰显时代性,当代志书篇目设置,其结果就要充分符合科学分类事物的时代要求。志书要记述本区划的自然与社会,记载人在特定环境下的各种社会活动。第一次宜把记述事物对象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二个部分。人类的活动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社会”是个大概念,它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社会”与“经济”、“政治”、“文化”之间是种属关系。第二次宜把记述事物对象“社会”分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中共十六大的政治报告,就是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的。所以,志书记述“社会”,应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去反映,这样比较符合社会实际。确立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分类原则。“政治”部类,是志书对一个地方的政治体制和政治活动的反映。政治体制通常包括:政党制度,国家权力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等组织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国家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原则及一系列制度,调整政治关系的法律、法令及规章制度等。按照当今中国的社会实际,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地方政治协商会议,都是平级并列的不同事物,而其他党务各个部门及其党务工作、政府各个部门及其管理工作,都应是下一个类属的事物。准确反映现行政治制度的本质和特点,政治卷分类依据宪法和各级机构的组织法。“经济”从经济学的角度是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1985年颁布,1994年、2002年又进行了两次修订并不断“扩容”,“国家标准”既科学又符合社会分工的实际。应该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划分“经济”部类的类目,同时吸收《经济学》中“宏观经济学”的观点,增加“宏观经济”类目。经济卷分类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文化”,辞典解释有三种,主要解释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志书所要记述的也就是后者,即社会上的各种文化事业。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文化”各业属第三产业,“国民经济分类”把“文化”列入“第三产业”,考虑志书记述的是“社会”的事物,而“社会”的分类人们通常理解为政治、经济和文化,这样还是把“文化”所包括的各项事业,从“经济”中剔出,从社会事业的角度进行再分类。文化分类依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参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总而言之,彰显时代性的当代志书篇目设置,一个县级市志书基本篇目框架形成过程可以描述为:在志这个大系统下,先分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四大部类,在“地理”部类下分政区、人口、环境、资源、基础设施;在“政治”部类下分历朝县衙·民国时期地方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地方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法制司法、军事;在“经济”部类下分宏观经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文化”部类下分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事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卫生事业、民俗、社会保障业与社会福利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