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欣
(哈尔滨市地方志办公室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第二轮《哈尔滨市志》(1991—2005)编纂实行三审一验收,目前,市志大部分篇章进入审定出版环节,《党政群团卷》、《文化卷》已出版。志稿在经过初审、复审、终审前的修改、打磨后,篇目结构基本定型,资料也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因此终审完成后,在对终审稿进行总纂,重点进行文字加工润色的过程中,一些细节问题成为我们总纂中遇到的最多情况和修改的重点,最大的遗憾是有的资料已无从查找,志书的价值受到很大影响。从中我们深深体悟到: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事关志稿质量,如果从收集资料、编写初稿阶段就注重细节,从源头上严格把关,志稿的质量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志稿经过三审后的修改,编写人员下了很大功夫,但在终审环节一些不应该出现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有的志稿个别年度的统计数字缺少,15年就差2、3年的数字没有统计;有的下限记到2003年或2004年,没有记到2005年;有的记述内容平摆浮搁、平铺直叙,每年只有统计数字等量的变化,没有变化的背景、原因;有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记具体项目或工程,总体情况总数没有;有的由于资料不全,不是从使用价值和利用的角度全面系统记述,而是有啥写啥,造成前后记述不连贯、逻辑不严谨、标准不统一。
章下序与正文、不同条目之间、正文与表格、表格与图内容交叉重复,同一件事重复记述,有的在不同条目,有的在同一条目隔几行,有的甚至同一条目在两节中出现。
如正文记某体育项目在某届运动会获13块金牌,表中只列出12块。
同一数据、时间、机构名称、简称、人名、书名、剧名、标题等前后不一致、文表不一致;章下序的数字与正文数字不一致;机构名称有变化的没有使用当时的名称。
表题不完整,缺时间或地域(单位)要素;统计标准不统一,如会议地点有的是城市,有的是省名,有的是国家名,时间有的记到年,有的记到月,有的记到日;没有标注统计、计量单位,如××率后面没有括注单位(%、‰);数字没有按个位对齐,小数点后没用“0”补齐对位。
国名写简称,如“澳大利亚”写成“澳”;“韩国”写成“南韩”;机构名称、会议名称随意,如“哈尔滨市电业局”(多个“市”字)、“国际大奖赛”(太笼统);简称前后不统一,如有的写“第十届全国冬运会”,有的写“全国第十届冬运会”。
文字表述口语化,使用“早在”、“就”、“着”、“了”、“是”、“的”、“使”等助词表述;文字粗糙,文字表述不够通顺、流畅、严谨、精练,套话较多,词不达意、病句;文字不精练,语句啰嗦反复,如“800米运动员获800米冠军”;议论、修饰的语言,如“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等;文字记述中整数后面还保留小数点和0。
如顿号中出现顿号 (前面的顿号应改为逗号);破折号和连接号使用混乱、错误;书名号与双引号的使用分不清,如会议名称用书名号,美术、音乐作品名称用双引号。
错别字,容易写错的字(括号内为错别字)如账(帐)目、撤销(消)、合署(属)、坐(座)落、新 (泻)、部分(份)、外埠(阜)。
页末注序号没有标在注释名词的右上方,随意放置;页末注没有标注在注释内容第一次出现时;同一内容反复多次注释。
数字校对不细,如“由120家减少到786家”,少了 1个“0”,应是“由 1200家减少到786家”;统计单位一字之差,如“亿元”写成“万元”、“万元”写成“元”;人名、计量单位写错的,如“阎肃”写成“阎萧”,“滕”写成“腾”,“元 /月”写成“月 /元”、“元、月”;还有丢、漏字的情况。
以上这些细节问题的产生,除了极个别是事先没有预料到,准备不足外,大多是志书行文规范都很明确,但在初审、复审环节对修改意见落实的不好,把问题带到审定出版环节。
个别承编单位没有认真执行内部审稿把关制度,初审的作用没有发挥好。《哈尔滨市志书审稿规定》要求,初审由承编单位编纂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内部有关人员对志稿进行审查。审查观点是否正确;资料是否全面系统,有无缺口和遗漏,是否真实准确,经得起社会和历史检验。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单位领导对此认识不高,重视不够,没有认真抓落实,初审只是流于形式,走过场,内容审查不细,史实把关不严,未对入志资料进行全面必要的考证和校核,甚至极个别单位至始至终就是完全由编写人员一人承担,由于编写者的个人局限性,造成数据、人名不准确、前后不统一等漏洞问题出现。
志书编写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既要熟悉了解所修行业的情况和知识,又要懂得志书体例、编写要求。志稿编写人员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文字功力以及对所属部门的情况熟悉了解的程度不一样,志稿的质量会差别很大。由于个别编写者对志书应记述内容和写法存在认识的偏差和个人文字表述习惯,在志稿中出现解释、议论、说明、评述、口语、啰嗦重复等不符合志体的语言。
一些承编单位平时不注重档案的积累、保管,由于人员的变动、机构搬迁等原因,有些资料散失。资料在收集过程中,有些资料来源于二手资料,造成入志资料不完整、准确、规范。如哈尔滨体育代表队在各项体育赛事获奖牌的情况资料来源报纸,报纸报道啥就写啥,造成志稿中有的集体项目所获奖牌有具体队员名单,有的没有;有的项目有获金、银、铜牌名单,有的只有获金牌名单。
志稿的编写、修改是一个细致、严谨、精益求精、举一反三的过程,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麻痹大意。个别承编单位在编写、统稿、总纂、修改过程中,志稿改得不细,甚至张冠李戴,如哈市承办会议和赴外地参加会议分别列两张表,把本应列入哈市承办会议的内容列到赴外地参加会议的表格中。有的志稿在修改过程中,没有做到举一反三,同类问题还有漏掉没改的。
二轮修志主编大多数是挂名,从拟定篇目、收集资料到纂写初稿、总纂成稿、补充修改基本上由修志人员完成,因此选好主笔人至关重要。俗话说“主编的水平有多高。志书的质量就有多高”,主编不能有名无实,既要组织指挥,又要动笔实践。尤其是志稿形成后,核定资料、修改志稿、统稿总纂过程中主编要切实发挥作用。“德、才、学、识”是主编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即精通业务、熟悉地情、敬业严谨、文字功底扎实这几方面缺一不可。主编的文字功底较差,就会造成文字表述随意、不严谨、语病、口语化,文字标点不准确、规范。主编尤其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实践证明,志稿在整个编纂过程中尤其是前期就重视抓质量,投入力量,下大力气,严谨细致、一丝不苟,注意核实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和结果以及相关数字和资料的准确性、一致性,不要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志稿的质量就高。如果比较随意、不严谨,就会在史实、表述等方面出现很多漏洞,为总纂和校对出版埋下隐患。
志书的质量问题贯穿于修志的全过程,从篇目设计、资料收集、编写初稿、总纂、评审、修改到印刷出版,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存在着影响质量的因素。因此,要细化初审、复审环节,每个环节都要严肃对待,一丝不苟,认真落实审稿意见,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解决,不要把问题后移。如初审环节把好政治、史实、保密关,复审环节把好篇目、资料、体例关,终审环节把好文字、行文规范关。志稿质量的提升是一个渐进过程,贯穿修志始终,志稿编写初期就严把质量关,把质量意识贯穿修志全过程就不是一句空话。
承编单位领导对志稿质量要真正重视起来,“重视”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书面上,要付诸行动,多过问、多审稿,帮助解决问题。落实内部审核机制,从观点的把握、史实的核实到文字标点的校对,要逐级认真把关,切实负起责任,不是交给修志人员就没事了。一些问题如果初审时认真把关、仔细审查,在终审中就不应该出现,如史实、数据的核实。
档案资料的建立、存储、保管要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不受时间推移、人员调动的影响。2008年哈市开始实施的资料年度化工作使资料的收集和储存制度化、规范化、数字化,并形成常态,既提高了志书为现实服务的时效性,又为下一轮志书编纂奠定扎实的资料基础。
责任编辑要努力成为学习型、复合型人才,既要精通地方志编纂业务,又要提高文字编辑水平。在志稿终审前,责任编辑主要职责是组织、协调、指导;志稿完成终审进入总纂阶段后,责任编辑要转换成文字编辑的角色,要对文字进行逐字逐句地修改、润色,规范文字表述和表格,做到拾遗补缺、查缺补漏。对文字的要求是精雕细刻、精益求精,不能有丝毫的马虎、懈怠。因此,责任编辑只有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文字能力,才能适应总纂要求。
当前在志稿总纂过程中发现的这些细节问题希望能为还未进入终审阶段的志稿修改带来一些启示、借鉴和帮助,也希望每个承编单位和每位修志人员都能认真对待,每个环节都不能疏忽,避免或减少不该出现的细节问题。只要我们在细节方面把好关,从源头上堵住,出版的志书就会少些遗憾,多些精品佳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