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2013-08-15 00:50唐志云
武术研究 2013年12期
关键词:拳种传统武术太极拳

唐志云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广西 桂林 541004)

1 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面临的发展困境

(1)中国传统武术大量拳种消亡。据上世纪30年代的一项调查,中国大江南北、黄河内外,传统武术拳种套路有2000多种。到上世纪80年代,全国挖掘出的拳种套路只有129种,其中一半以上是只有名目而无传人会练,真正有相当数量传承人群的拳种仅几十种,其中有正宗传人者有:太祖拳、苌家拳、劈挂掌、罗汉拳、戳脚、华拳、查拳、谭腿、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翻子拳、螳螂拳、猴拳、咏春拳、南拳、自然门、大小红拳、八极拳、三皇炮捶、通臂(背)拳、岳氏散手、六合拳、五祖拳、蔡李佛拳、迷踪拳、梅花拳、孙膑拳共28种而已。消亡之快,可见一斑。到了近代,随着武术竞技化的需求,把传统拳种搬上了竞技舞台,在以争牌夺金为目的的现代竞技武术竞赛规则引导与规范下,致使许多拳种都失去了自己的技术风格和原有的特色。加上在当今快节奏生活的前提下,人们大多不愿意花费很多的时间去修炼某一门派的功夫,而使传统武术拳种逐渐衰退,产生了“人去艺绝”后继无人的现象。

(2)传统武术倍受冷落,竞技武术一支独秀。当代社会,武术在国人的心目中就是现代的竞技武术,而传统武术只不过是竞技武术中的一个小的项目而已,这反映出人们对武术认识的肤浅,许多人仅仅是把武术作为一个普通的体育项目,而其深层的传统文化内涵却鲜为人知。自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缘由,国家把发展武术的重心放在了竞技武术上,从政策等各方面都给了竞技武术良好的发展空间,使竞技武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不仅各省市以及大部分体育院校都建立了竞技武术专业队,还成为了全运会、亚运会正式的比赛项目。现在的武术比赛,无论是国内比赛还是国际比赛都是竞技武术的比赛,即使有传统武术套路出现也仅仅是几个拳种的参与,诸多的传统武术套路被遗弃在竞技武术之外。这无不在人们的心目中埋下了深刻的印象,具有高、难、美、新特征的竞技武术才是中国武术的代表,这也使得体现攻防技击性的传统武术失去了应有的地位。从目前我们国家的指导方针上来看,上至国家武术管理部门,下至地方武术协会,竞技武术始终是其工作重点和培养目标,在人才后备、学历教育、竞赛体系、科研力量等方面,竞技武术仍然是国家重点扶持对象,而传统武术只能在民间发展,且基本上处于自行发展状态,步履维艰。尤其近几年来,武术申奥进程的加速,对传统武术的发展更加淡落了,使传统武术的发展更是雪上加霜。便出现了一支以奥林匹克文化为指导的竞技武术蓬勃发展,另一支以传统体育文化为基准的传统武术日渐凋零的局面。在竞技武术大一统的今天,传统武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3)中国传统武术呈现内冷外热的反差性。随着东方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一些西方人在了解了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后,被东方的体育文化深深吸引,再加上一些优秀的武术界人士在国外大展身手,不遗余力地在国外把中国的传统武术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武术在西方国家逐渐盛行开来。近20年来,来我国学习传统武术的外国人络绎不绝,大部人都集中在少林、太极、武当、峨嵋、梁山等武术的发源地,目的在于学习正宗的传统武术。来中国支教、工作、学习、旅游的外国人大部分都对传统武术感兴趣并寻师学艺。许多武术名家的外国徒弟甚至比中国的多得多,更有甚者,一些传统武术项目只有老外在学而没有中国人在学。反观国内,传统武术尽管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和深厚的文化意蕴,但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当代中国人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也开始发生变化,人们不再热衷于传统武术,一味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西方体育,倡导个性自由,崇尚个人竞争,只注重发展符合西方思维方式的竞技武术,将原汁原味的传统武术束之高阁,练习武术的人却越来越少,许多传统武术拳种面临着失传或外传的危险,恐怕再过几十年,中国人要想学传统武术就要向外国人学了。

(4)传统武术逐渐被异域体育项目蚕食。传统武术的生存不仅面对着竞技武术的冲击与演变,更面临着被很多异域体育项目蚕食的危险。受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西方的体育运动项目大量涌入,不断蚕食着传统武术。在高呼竞技体育、竞技武术的社会大环境中,传统武术显得更加悄无声息,很多人在体育锻炼时选择了柔道、跆拳道、瑜伽等运动项目来代替原先的武术,甚至于中小学的武术课,很多学校也选择了跆拳道来代替武术。西方的体育运动项目大量涌入,占据着学校和社会的主要阵地,对中国传统武术在社会上的开展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博大精深的传统武术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

2 以武术自身为突破口,探索自我发展的新思路

(1)加强传统武术科学理论体系研究,促进传统武术科学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接受科学的检验,按科学的轨迹发展,集民族文化和人体技能于一体的传统武术也不例外。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是以理论为基础的,若没有理论研究为支撑,也就谈不上该学科的发展了。针对当前我国武术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的现实,从学科角度审视武术理论体系的建设,对传统武术发展有重要意义。传统武术的理论研究应以武术技理为主干,并以与武术紧密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两翼,形成一个重点突出,多学科交叉构成的体系。首先,要利用现代科学知识诠释传统拳理,例如,用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解剖学、动力学的知识来诠释武术劲力的产生、传递与发放;其次,完善其技术体系,在传统的技术体系上,按习练者的不同需求编排技术内容,保持传统拳种技术的风格特点建构新的技术体系,如针对大众练习者按技术难易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术内容,针对以防身为主的群体,可以安排单势和对打练习;再次,完善不同拳种的训练体系,采用完整技术训练,“功法——套路——拆手——递手(喂手)——散手——攻防实战”的循序渐进训练方法,例如:太极拳(陈式):浑圆桩、腰功等——老架、新架——活、定步推手——乱采花等散推——短打13法等——自由实战;形意拳(河北):三体势——杂势捶等——安身炮等——软硬八手等——盘根、混法等——自由实战;八极拳:两仪桩、靠桩等——大小八极——金刚八势——对接等——六大开、八大招等——自由实战。

(2)简化传统武术套路并制定国家标准以促进其普及与发展。当前,在我国现代流行的大部分体育项目无论是西方体育项目,还是本土的项目,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即技术相对简单,很容易被人们接受和流传。当前,传统武术技术复杂,难以普及和推广,因此,需要简化传统武术套路,制定国家标准以促进其普及与发展是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武术的简化,不是简单的删减,而是一种综合简化,是与外界环境交流吸收过程中,改变内部自身的构成,使其本身更具有适应性,具体要点如下:第一,在保留传统武术风格的前提下,进一步简化传统武术的套路,注意以突出其发力特点为主,淡化过强的技击性,强调其养生作用;第二,可以把套路中的代表性招式抽出来组成简单的对练,并编成游戏来提高练习的趣味性,可吸引更多的人来练习;第三,对不同流派、地域的同一拳种,可以根据其技术的相似性,在保持拳种特性的前提下进行相应改造,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值得说明的一点是,传统武术的简化,不仅仅在于技术层面上,还在于文化内涵层面上。要对传统武术文化进行筛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正宗武术文化。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无疑是这方面的成功例证。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编定的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以来,太极拳在全国得到了广泛的开展,由于简化太极拳在保持太极拳的柔和缓慢、式式相连、运动绵绵不断的前提下,其动作简单、易学,能让更多的人接受并亲身参与太极拳锻炼当中。通过对简化太极拳的学习,从而对太极拳有了一定的了解,进而产生学习陈、杨、吴、武、孙等其他门派太极拳的欲望,简化传统武术势在必行。

(3)加强传统武术的自身改革与创新。加强传统武术的自身改革与创新,完善传统武术自身体系和价值系统,创新出符合人民大众需要的传统武术项目,是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生成和发展的必由之路。老一辈武术家就有许多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改革创新的成功例子。如董海川之前无转掌,董公之一气呵成又分程、尹两大派;李洛能将心意变形意,王芗斋将形意变意拳;李小龙自创“截拳道”,他继承了传统咏春拳简单、直接的拳法,融汇西方拳击和剑术简单、直接的拳法和剑法,持续发展成为“反传统”咏春拳的创新拳法。应美凤创编出顺应社会需求和历史发展潮流的木兰拳,将太极拳基本功,气功要领,武术技击基本功,体操基本功及舞台艺术造型有机结合在一起,达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八段锦相传为宋朝一医家所创,经宋人整理及冠以名称简化成八式。秦志权对八段锦进行了改进,形成秦氏八段锦,不仅节约时间,而且除传统养生疗效之外,特别适应因当代生活模式改变令颈椎腰椎退化、劳损病人、肥胖超重患者,而作出针对此类病症而设计一些动作,推广效果明显。近年来,在天津由张鸿骏、张鸿骠两位先生创编了“张氏合气健身操”,又称为“合气丹功”,包括有龟鹤拳(全民健身拳)和游身推手(武术舞蹈)两部分,反响热烈。可以构想,陈氏太极拳的柔缓与发劲特点结合咏春拳的练法在某些相似技术上形成嫁接,是否可以创编出一套更适合青少年人群练习的拳术?不断创新才是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得以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传统武术的现代发展,应该在保存与发展原有传统武术内容和价值的基础上,挖掘传统武术的现代价值,开辟新的领域,构建新的形式,促进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

(4)加强传统拳种间的交流,借鉴太极拳的发展模式促进其他传统拳种的均衡发展。中国传统武术拳种发展呈现高度的不平衡。在国内外,发展得最好的传统武术项目无疑就是太极拳,它已经发展成为一项世界性的运动,成为世界之拳。而其他传统拳种大都只是局限在国内部分地区发展,譬如,南拳主要是在两广地区发展。有些传统拳种也只是在国外发展较好,譬如木兰拳、咏春拳等,甚至有些传统拳种面临着消亡的危险,譬如在广西百色地区流传的壮拳,又如南拳派系的李家拳。传统武术的发展不是靠一两个拳种能够撑起的,只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迎来传统武术的春天。因此,我们要加强传统拳种间的交流,同时借鉴发展得较好的太极拳的发展模式,促进其他拳种的均衡发展。太极拳成功发展的主要模式有:第一,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推广是太极拳发展的外部保证;第二,健身价值的定位是太极拳发展最鲜明的旗帜;第三,理论上的繁荣是太极拳发展深厚的思想基础;第四,以武养武,实体化和职业化是太极拳发展的重要道路;第五,竞赛交流活动的开展是太极拳发展的根本动力;第六,市场化、商品化、产业化是太极拳的现代营销模式;第七,现代传播媒介是太极拳发展推广的重要媒介;第八,国际化发展是太极拳发展的最终目标等,这些都值得其他拳种借鉴、推广。

3 充分利用各种外部条件和力量,探索传统武术发展的新路径

(1)政府对举办传统武术比赛应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举办传统武术的比赛活动对传统武术的发展意义重大,我们要充分利用竞赛这个杠杆来推动传统武术的发展。目前,国内开展的传统武术赛事大多为民间武友和地方自筹资金举办的传统武术联谊、表演、竞赛等国内外交流活动,一般很少得到政府财政支持,因商业回报率低,商家也鲜少赞助。通过对近两年参加历届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及港国际武术节的运动员及教练员的调查得知,有53.71%的运动员在比赛报名时由于花费高而犹豫过,有74.02%的教练员有因参赛费用高而作运动员思想工作的经历,而且有相当部分的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和武术爱好者因为比赛费用过高而没有报名参加比赛。这无疑对传统武术的普及与发展有不利影响。所以,政府对举办传统武术比赛应给与一定的经济支持,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办法:一、拨款给大赛承办方,使运动员免交参赛费或会务费;二、对一些偏远落后地区的参赛运动队、运动员给与报销路费,或者提供住宿;三、加大比赛奖励的力度,以吸引更多的武术爱好者参加比赛,扩大参赛面。

(2)加强高校本土化武术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对于传统武术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作为创造、拥有或继承此类文化形态的传承人是这一文化符号的复制与传播者,该队伍的壮大与发展对传统武术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现实是,缺乏合适的传人继承优秀的武术精粹,传统武术面临着艺随人绝的困境。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主要基地的高校,必须承担起武术传承的重任,着力培养“武术文化传承人”,应该成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定位。武术文化传承人就是直接参与传统武术传承,使传统武术能够沿袭的个人或群体,必须要经过一定程序的培养,经过各种方式的考核,根据其掌握的传承知识的数量与质量,最后才能得以确认。武术文化传承人应具有一定民族文化素养、武术理论知识、突出的武术技术,且对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情,并能够为民族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特别是非物质遗产的挖掘、整理或保护做出重要贡献的武术人才。高校武术专业高层次人才是武术文化传承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武术的弘扬作用巨大。“在高校开展武术运动,是向全社会宣传武术的最好对象,这些毕业的大学生会逐步成为社会的主流,他们的意识形态将来会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1](P163)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高校武术文化传承人培养的战略意义。在本土化视野下,大力挖掘、整理、弘扬当地武术文化遗产,培养武术专业高层次人才作为文化传承人,相对于以往拘泥于专业特长的传统人才培养来说,无疑是人才培养模式上的重大创新。它不仅突破了以往传承人局限在民间口耳相传的家教传统,还将本土化武术人才培养引进高校,提高传统武术传承人的培养层次。高校武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当在保持传统,发展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在本土化视野下,高校对武术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应该围绕以下几点展开:第一,加强对学生民族文化素养的培养,提高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第二,积极挖掘“乡土”教材,发展地方文化特色。将民间流传较广、有一定影响力的传统武术拳种引进本地高校,比如,在广东省高校开展南拳,在山东省高校开展查拳,在河南省高校开展太极拳,山西省高校开展形意拳等;第三,增加与本土化“武术文化传承人”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具有地域优势的教学内容,不仅避免了本地稀有拳种的灭绝,也为武术的整体传承作出了贡献;第四,高等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时,应深入民间挖掘传统武术传人,在招生政策上有所倾斜,使传习者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为拳种的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些新举措对推进高校武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利用大众传媒扩大传统武术的宣传渠道和加大向世界推广的力度。当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着影像的社会,大众传媒无所不在。对此,我们可以利用大众传媒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传统武术;例如:动画片《功夫熊猫》的播放,在广大儿童和青少年中受到欢迎,使传统武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宣传。中国传统武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特点和丰富的内涵,要向全世界推广,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第一,做好传统武术的翻译工作。语言是交流的工具。离开语言交流,武术的教学就变成了指手画脚的哑巴教学,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因此,组织英语专家与武术专家共同努力,编纂武术英语大全,是外国人学习和中国教练教学极其需要的工具;第二,在对外推广传统武术的同时,不仅要推广其技术,还要推广其文化。在教授技术动作的同时,还要传授中国的传统阴阳五行学说所蕴含的深刻的整体观和辩证法的内容,把一招一式里蕴藏的东方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当中;第三,开展华人华侨的武术活动。海外华人华侨武术活动的开展及海外武馆、武术团体的建立可使华人华侨产生归属感、安全感,成为他们在海外赖以生存、立足、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华人华侨凭借体育的亲和力、渗透力,可以在他乡异国建立与当地人的联系,更好地促进传统武术的发展,充分利用华人华侨振兴传统武术,走向世界。

(4)在企业中开展传统武术活动,促进传统武术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企业是经济社会的核心成分,是社会组织结构的主体,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充分发掘企业的潜力,在企业中开展传统武术项目,促进传统武术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为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找到新的突破口。体育与现代企业是相互作用的,现代企业以体育为载体提高经济效益,提升企业文化,而体育依托企业扩大影响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这是能在企业文化中开展武术运动,增加武术演练人群,弘扬武术文化的关键所在。在企业文化中开展传统武术项目之所以是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的新突破口,这是因为:第一,演练(传承)武术的企业人群素质相对而言更高。传统武术的演练(传承)者,一般是民间家传传统武术传承人,譬如陈氏太极拳的传承者主要是在田间耕种的陈家沟农民。相比较而言,企业职工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民工略低,但也比在家务农的见识广),他们对武术的掌握、武术文化的理解、武术的推广更有优势;第二,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企业高层中开展武术运动对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作用巨大。调查显示,无数的企业管理者都具有职业病,譬如颈椎病、肩周炎等,而太极拳具有活动颈椎、肩关节、缓解疲劳、增强体质等作用,且运动量不大,随时可以在办公室练拳,同时,练武还可以防身护财,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高层对传统武术,特别是太极拳抱有浓厚的兴趣,并且更有机会、有条件接触并学习到纯正的传统武术。如果充分重视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相信他们对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三,越来越多的企业致力开展传统武术运动,促进传统武术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与传统企业相比较,现代企业实现体育的健身功能更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譬如河南焦作华飞电子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就积极探索将太极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的方法和途径。公司规定每天上午十点和下午四点各25分钟的工间操,为职工打太极拳、练太极剑的时间,值得借鉴。

(5)以旅游为平台促进传统武术的传播与发展。“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独特的、最具魅力的内容之一,要想发扬光大,在当今环境下,最理想的选择就是与旅游业结合起来,联手打出一片双赢的天地。”[2]在旅游业中竖起武术的大旗,这就是特色,我们应该审时度势,抓住机遇,以旅游为平台,积极探索武术传播与发展的新途径。第一,通过各种旅游活动宣传传统武术。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它也是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如在各种旅游活动过程中穿插武术表演,开展武术交流活动,推广武术旅游纪念品等;第二,通过武术旅游弘扬传统武术。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武术旅游也越来越热。武术旅游主要是指以观摩、研修我国传统武术为主要目的的旅游形式。中国武术旅游资源丰富,独具特色传统项目如少林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咏春拳、武当拳、南少林拳等;武术旅游名胜古迹,如陈家沟、少林寺等,早已为海内外游客所熟知。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各地的武术旅游的特色,打造当地武术旅游品牌,整合各地武术旅游资源,开展各种主题的武术旅游活动,以此达到弘扬传统武术的目的;第三,通过“一赛一节”将武术比赛与旅游节结合。“一赛一节”,是当前武术旅游发展的新模式,既促进了旅游开发,又增加了比赛的吸引力,弘扬了武术文化。譬如2008年10月举办的“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曁武当国际旅游节”、2009年8月举办的“第五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暨第四届焦作山水国际旅游节等;第四、通过武术旅游组织举办各种武术活动。成立各种国际、国内的武术旅游组织,作为沟通武术组织和旅游组织的桥梁,把全国各地的武术资源优势联合起来,以各种形式把武术旅游业联合起来,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同时加强旅游与武术馆校、武术基地、民间武术的紧密联系,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发挥武术与旅游的整体功能,促进武术活动健康发展。

4 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当代社会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现状堪忧。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推进传统武术发展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传统武术不仅要以自身为突破口,探索自我发展的新思路,还要充分利用各种外部条件和力量,探索传统武术发展的新路径,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发展困境,走向健康、高速的发展道路。

[1]李印东.武术释义——武术本质及功能价值体系阐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2]胡幸福.论武术文化旅游开发的天时地利人和[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1):80-84.

[3]栗胜夫.论我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40-44.

[4]唐志云,蒋明君.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百色学院学报,2007(6):106-109.

[5]高校本土武术文化传承模式初探[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9):48-50.

[6]粟胜夫.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7]武 冬.传统武术在现代化社会中的落差与发展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2):1623-1625.

猜你喜欢
拳种传统武术太极拳
传统武术怎么了?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42式太极拳
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和联系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
论武术拳种的文化特征及其生存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