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武举制的最后实施与废除

2013-08-15 00:50朴仁洙
武术研究 2013年12期
关键词:武举武艺武术

朴仁洙

(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沈阳 110033)

我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约创始于唐代。武则天于长安二年(700年)“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并确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一般认为,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武举”或“武科”的正式出台。自此以后,武举考试为大多数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封建国家网罗武备人材的重要制度。

清代是重文轻武的。其表面上清廷大讲“文武并重”,实际上武科社会地位比文科低得多。文科殿试揭晓后,新科进士的姓名、籍贯及名次都要郑重其事地刻在“进士题名碑”上,这些碑至今还完整地保存着。此外,官私刊印的书籍很多。因此摸清清代文科进士的情况并不是难事。武科就大不相同了。既没有“题名碑”制度,也没有专载其事的书籍,对整个清代武科概况,不要说我们,就是当时人也不能言其详。晚清时期,与武术有较大关系的事情就是废除科举,兴办新学堂。武举制度属于科举制的一个范畴,所以废除了科举也就废除了当时仍然还在实行的武举制,使得以习武为仕途的路子被彻底堵死,也就是说使用冷兵器的武术已被统治者深刻地认识到落后于时代。兴办学堂使得西方的教育制度也就随之进人了我国,而学校体育正是在这股潮流中进人的,使在学校体育中开展武术活动成为可能,同时竞技体育也在这个时期进人了中国,这对后来武术的发展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1 武举制的最后废除

清代以来,武学陆续在各地建立,武举制受到了限制,加上火器在军事上的广泛使用,武科制显然不合时宜了。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内外臣工请变更武举旧制,废弓、矢、刀、石,试枪炮,未许。两年后,八国联军的入侵,清军的惨败,再次说明了武举与兵事无涉。于是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不得不下令废止武举。其谕曰:“谓武举一途,本因前明旧制,相沿已久,流弊滋多,而所习硬弓刀石及马步射皆与兵事无涉,施之今日,亦无所用,自应设法变通,力求实际。嗣后武生童考试及武科乡、会试著即一律永远停止。”武举制从唐代建立到废止,历时1200年。从武举制发展的趋势看,清代的武科和唐、宋以至明代相比,可以说是更加完备,更加制度化了。它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许多能征善战的将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武举制虽然是选拔将才的重要方式,可在封建社会里将领的主要来源还不是武举,而是荫袭制和带有奖励性质的军功制。武举不过是二者的补充形式而已。

康有为等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的《公车上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武科弓刀步石无用甚矣。“武科弓刀步石”,这些内容即使在冷兵器为主的时代也无大用,以戚继光、何良臣“练将”、“募士”的标准来看,已相差甚远,所选拔的人才未必就符合战场的实际需要,更何况对于当时使用高度发展的火器,更是“无用甚矣”。罗尔纲在《晚清兵志》中记述了奏上内阁奉上谕说:“及经过庚子之役,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壬辰,两宫西狩将回銮,乃谕下整顿兵制停止武科,命各省于省会建立武备学堂,以图振作说:‘现在整顿兵制,停止武科,亟应于各直省会建立武各学堂,以期培养将材,练成劲旅。’”虽然在“停止武科”以前,我国的军队中也已聘请过洋教习,也兴办了一些武备学堂,同时也派遣了一些留学生,但作为一个标志性的制度,即武科却迟迟未能废除。废除武举制,使我国军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走上了一条新路;随着武举的废除,练习“弓刀步石”,在过去也是走向仕途的一块“敲门砖”,也因而成了一种真正的民间习武的健身手段。

武举制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选拔军事人才的考试制度,从唐朝时创立,到清末废止,最终因属于冷兵器时代的军事武艺的结束而走到历史的尽头。然而,武术却并没有因军事武艺的告终而打上一个休止符,相反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开展。这种同一历史条件下的发展走向,这是由两者不同的文化属性所决定的。“武举制”持续了1200多年,到清末寿终正寝,这是历史的—大进步,更是近代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

2 清末最后一名武状元

张三甲(1876-1898),字鼎臣,号魁轩,又名张荣甲。光绪丙子年10月5日出生于直隶大名府开州(今河南省濮阳县)户部寨一个贫穷的武术家庭。家有五男二女,因三甲在子中排行为三而得名。其父张耀春,祖父张增都是当地精通武艺的高手。祖父张增身大力强,年轻时外出打工偶遇一武林高手,与其学得几路拳术。回家后刻苦练习,他拳势敏捷,灵活多变,能攻善守,所以渐渐扬名四方。自此张家办起了武馆,慕名学武的人络绎不绝、接踵而至。张三甲自幼随父辈习武,7、8岁时就学会了不少招数,15、16岁时,已长成彪形大汉,武艺也更加出众。为学众家之长,集各派精华于一身,他先拜清丰普马寨红拳名师安万杰,后拜杨什八郎武术名家杨国昌(字盛朝)为师。杨甚爱弟子三甲,精心教练,使武艺大有长进。杨先生夸赞道:“吾弟子盈门,唯有三甲罕见也。”他耍起180斤重的大刀,出神入化;飞马射箭,百发百中。其力大无比,“弓、箭、刀、石,色色冠群”。由于深受杨国昌的喜爱,并将自己的女儿杨勉嫁给了三甲。

光绪丁酉年(1897年),张三甲于直隶大名府乡试中试31名,成为武举人。次年,清朝最后一次武会试开科,张三甲进京赴试。在会试中,张三甲在弓、箭、刀、石上,样样成绩名列榜首,会试中试中第一名会元。殿试时,张三甲手提一柄180斤重的大刀,威风凛凛。挥起大刀,舞动生风,前后左右,寒光闪闪,只见刀光,不见人影,如蛟龙溅水,似鲲鹏展翅,令人目不暇接,望而生畏。光绪帝龙颜大悦,连连叫好,于是张三甲以一甲第一名夺魁,钦点状元及第,钦命御前侍卫。皇后亲自为张三甲披红带花。

张三甲得中后,由于数月未归家乡,甚是想念亲人。他暗向恭亲王请求,未得皇上恩准便回乡看望亲人。在家中,他深知自负“御外患强中华”之重任,又目睹京城上下,朝纲混乱,清政府腐败无能,屡订投降卖国条约,恐自己一身好武艺难于施展,富国强民的凌云壮志难以实现。愈加想象,愈发忧愁,茶不思、饭不想。经多方诊治无效,回乡一月有余,武状元张三甲——清末武术界的一颗巨星陨落了,时年二十有二。关于三甲的死因,其母亲说是因为终日忧愁,郁闷成疾而死;也有人说,可能是在什么地方为人嫉妒在酒水里下了手脚,中了百日慢毒,系中毒而死。此说现已无法考证。

张三甲死去四年后的光绪帝二十七年(1901年)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度。张三甲也以清朝最后一个武状元的英名载入史册。他英年早逝,壮志未酬,殊为可叹。但他那精湛的武艺、高尚的武德和与平民休戚相关的情操,永远激励着我们后人。为弘扬他的武德和精神,当时把张家武馆改名为“状元武馆”,由其弟张冠甲任教。

[1]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四十五,选举制[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

[2]马明达.清代的武举制度[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9(4):57.

[3]马明达.清代的武举制度(下)[J].中华武术,1986(5):18.

[4]清朝续文献通考,卷八十八[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

[5]蔡宝忠.中国武术史专论(修订版)[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41.

[6]编写组.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918.

[7]周伟良编著.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9.

[8]张玉清.我国最后一名武状元——张三甲[J].中华武术,1992(1):34.

猜你喜欢
武举武艺武术
从前有只猴儿
从前有只猴儿
中华武术
李兰娟
宋代武举华岳的军事思想
“故事”与“新诠”——对话武艺
武艺 二十四孝图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天一阁藏明代武举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