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视角下的大学校园武术文化SWOT分析

2013-08-15 00:50王会儒王凯源
武术研究 2013年12期
关键词:大学校园传统武术武术

王会儒 王凯源

(1.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上海 200030;2.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大学之本,在于人才培养,而一流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风骨,是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人文基础。全国各大高校在打造不同校园文化的基础上,也有各具特色的育人理念,如上海交通大学制定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打造卓越人才成长体系,有步骤地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并认为培养拔尖人才,“人格养成”是根本。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在早期的清华大学,与其说体育是一门功课,毋宁说是一种风俗,一种习惯,一种校风和传统。体育是二三十年代清华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校园体育文化中包涵了校园武术文化,而校园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其开展状况不仅与传统武术文化的整体发展息息相关,而且必须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

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重要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大学具有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旗帜鲜明地要求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大学的努力方向。在此历史性机遇前,如何传承与弘扬武术文化,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强国的国家战略,在建设大学校园文化中发挥出积极作用,是武术界及教育界亟需突破的难题。

SWOT分析法是一种在战略管理领域中被广泛运用的分析工具,也在民族传统文化领域,体育文化乃至武术文化的传播、武术产业等研究中得到了应用[2-5]。本文将从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的视角对校园武术文化进行剖析,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校园武术文化的发展以及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思考路径。

1 研究方法

1.1 SWOT分析法

SWOT的每个字母分别表示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其中优势和劣势是内在要素,机会与威胁则为外在要素,是一种在战略管理领域中被广泛运用的分析工具,最早由哈佛大学商学院的K·Andrensd等人于1965年提出,SWOT分析法也适用于文化领域的研究。

1.2 文献资料法

查阅校园体育文化和传统武术文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相关的核心期刊、专著、专家采访等文献资料,进行筛选和逻辑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Strengths优势:大学校园武术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作用

(1)激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武术文化的特质是尚武,但不是暴力文化,而是正义文化,是爱国文化。“武”=“止”+“戈”,“止戈为武”是武术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其意就是正义要禁止残暴、制止战争,保国卫家、安定百姓[6]。爱国主义是武术尚武精神中永恒的主旋律,“万众一心、振兴中华、发愤图强”则是现代中国武术精神的内涵。没有英雄的民族和缺乏尚武精神的民族,早晚要被“狼”吃掉。

上海体院郭志禹教授的负责武德文化课题研究认为,习武首重武德,而武德的核心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是爱国武术家的灵魂。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还编创长拳三十二式,编写《纪效新书》,留给华夏儿女宝贵的财富;民族英雄岳飞舍生忘死,精忠报国,积极抵御外来的侵略;民间武术家霍元甲在民族危难的关头挺身而出,创办精武体育会,以武术来强国强民;“神拳大龙”蔡龙云老先生在1943年,仅以15岁,就打败了来上海挑衅的国外拳击手。古往今来,正是在这种爱国尚武精神的感染和支配下,形成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前赴后继的民族气节。处在网络化和全球一体化时代,大学生们有着丰富的信息来源途径。二十一世纪的战争,不仅是战场上的,更有看不见的文化侵略。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首要就是要培养他们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对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田祖国等指出,要把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和合”观、刚柔相济、自强不息等文化理念贯穿到生活工作中去,使每一个中国人牢固竖立这种爱国主义思想[7]。可以说,弘扬校园武术文化,就是潜移默化地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引导学生们对民族、对国家命运及国家利益的强烈关怀和责任感。

(2)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载体。哲学泰斗张岱年先生认为,一个没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文化竞争力的民族,很难说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马文国等研究指出[8],中国传统武术是承负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统项目和文化载体,它所蕴涵的文化魅力,是国外任何一项体育或者武术类项目无法之相比的。正如其精髓标志太极图所显示,武术文化的底蕴所传承的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体现的是一种民族化的生活方式,集中体现了东方化的生命观、个体修养、思想训导和人生价值等。武术文化中贯穿“阴阳”、“五行”等概念。如阴阳学说阐释了中国传统武术套路中的虚实、开合、攻守、刚柔、轻重、动静等对立统一规律。传统武术套路体现了朴素的天人和合观[9]。大学生们通过太极拳、武术套路、散打等武术理论知识和技能等的学习与了解,通过对武德精神的接触和身体力行,以武术文化为载体,从武术的历史、博大的内容、林立的流派及其蕴含的中国传统的哲学、中医学、兵法学等知识,从而去振兴国粹,使传统武术这一东方古老的格斗、健身技术在文化交融和文化输出的纽带中展现它新的生机,直接体验到实质化及富有生命力的中国传统哲学和优秀文化。

(3)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系辞》),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同样注重对对生命的整体把握,把追求“道”即宇宙人生变化的根本规律,天人合一的境界作为最终目的,把本体论、认知论、和方法论三合为一。只有从文化的高度为传统武术找回业已失落的自信,传统武术在中国文化的绿洲里才会充满希望和生机[8]。随着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武术的实战性逐渐淡化,而养生健身类的传统武术项目,尤其是太极拳和五禽戏、易筋经等健身气功,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此外,武侠文化及其衍生品,如《黄飞鸿》等武侠电影、《少林雄风》等舞台剧等,都彰显了武术文化的特殊魅力和无法磨灭的民族烙印。从文化的视野下审视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价值和文化魅力,我们发现传统武术是深沉和丰厚的,不仅是它蕴涵的技击精华,在文化层面,传统武术的精神脊梁与中国文化的精神支柱不谋而合,那就是自强不息、审时度势、兼收并蓄、坚韧生动。在大学校园弘扬武术文化,通过多元化的表现途径,一方面与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功夫热”大浪潮相契合,让青年学子们看到民族文化中也有值得追捧的时尚元素;另一方面,也是正本清流、还原东方文化真实样态的认识过程。

(4)培养道德品质和促进身心健康。张岱年先生把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为《周易》中的理念: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自强精神在传统武术中的具体表现为通过长期艰苦的武术训练达到磨练意志、提高技艺、培养胆气的目的,树立远大的志向。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而体育的主旨,不在练成粗腕强腿,重在团体道德的培养……吾们要借助团体运动的机会,去练习舍己从人、因公忘私的习惯”。[1]国家级教学名师孙麒麟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体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是一门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它甚至贯穿了一个人18年的教育历程。体育是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通过身体活动实践达到增强体质增进知识丰富情感的课程。体育是活跃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体育是大学生生存发展和社会交流沟通的一部分,是提升生活品质与生命质量的一部分,更是社会进步与和谐的一部分。体育外树形象,内凝人心”。[10]大学武术作为体育课程的一种,当然具备体育同样的功能。武谚“未曾学艺先学礼”,武术的基本礼节抱拳礼,右手握拳喻武,“以武会友”;以左掌掩右是拳,喻拳有理来;屈做大拇指,喻不自大;左掌四指并拢,是四海武林同道团结齐心,发扬武术,抱拳礼意为尊重同道、谦虚礼让,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时刻保持着向“武林中人”学习的心态。德艺双全、内外兼修、形神兼备,是武术练习的技术宗旨,内在的精神气质和外在的肌肉筋骨必须同时修练,既要有强壮的身体,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沉着内敛的精神气质。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等传统健身武术,是促进身心健康的有效方法,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表明,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传统健身功法有助于提高人体高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机能、改善亚健康状态。武术不但能够强身健体,而且同时也能改善心理状况、缓解心理压力。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和校工会共创全面健身的联谊实践,分别成立了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太极拳、养生操等协会和社团,联合校医院进行健康检查,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和武术文化的作用,为增进学生和教职员工的身心健康做出了榜样。

2.2 Weaknesses劣势:大学校园武术文化的困境与症结

李卫平等研究指出[11],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进劣势在于附加了一种比较片面的、趋向于自我封闭的文化倾向,具体表现在相对自我封闭,数字化传播过程中居于劣势,数字鸿沟明显;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存在断层,文化自觉意识仍亟待加强等三个方面。

(1)功利化的外部环境。根据《上海青年报》在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7所高校组织调查,不少大学生表示,读课外书只能是“副业”,考研、考证才是“正业”。专家表示,“现在的学生就业压力比以前大,读书日趋工具化、功利化也在所难免。”[12]大学校园武术文化的发展和定位,必定是“校园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校园武术文化”的层层递进细化模式。就高校课程设置和师资建设来看,虽然说倡导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实际上高校教育的重心还是围绕知识传播和技能培训,体育被淡化是不争的事实,校园体育文化在整体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还不够强,体育课在普通高校普遍不受重视。关成华主编的《北京大学校园文化》[13]中具体谈到校园体育文化的章节几乎没有,更不说大学校园武术文化了。在上海高校中,武术类的社团和协会规模较小;专业教师在高校体育教师中所占的比例很低。同时,校园武术文化的开展也缺乏组织化和保障机制。(2)武术类项目自身的劣势。由于传统武术的“击”、“舞”并行的历史发展模式,当代社会更多地凸显了武术的娱乐化和健身性,多数现代人对武术留下了“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等刻板印象。不少学生认为:瑜伽、健美操等是时尚现代、快节奏动感的,而练武则是“老土”过时的,太极拳是老年人练的。从学习过程看,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传统项目,耗费的过程与健美操、足球、篮球、网球等项目相比,要枯燥漫长。在大学校园体育活动中,作为一种体育课程和锻炼方法,武术类项目的活力性和时代感方面处于劣势。如何处理好传统与时尚、传承与创新之间的矛盾,也是当前武术发展中的难题之一。(3)传统武术文化的糟粕遗留和技能的现实落差。武术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封建文化思潮的熏染,不可避免地包含了江湖习气、哥们义气、门派争斗、保守闭塞等小农习气,某些拳种流派长期的闭门传习,也造成了武术文化中的狭隘性和门户见;其中也有好勇斗狠的不良风气。武术的理论基础,如“气”的概念模式和不可触摸性,容易使人和谈玄论道的“玄谈”联想在一起。从社会传播看,武侠小说中虚拟的人物和夸大化的功夫往往脍炙人口、深入人心,武打电影中更是借助特技,把武功夸大描绘。大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通常先通过书刊、电影等媒体接触到武术,一旦武侠世界中的人物和动作在他们心中形成定式,当看到真实的武术演练时,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甚至提到武术时就会想到特技和玄学。(4)内容的庞杂性和理论研究的滞后。从明代开始,中国武术就产生了“内家拳”、“外家拳”等众多的拳种流派,人们常以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来形容武术。1986年整理出的拳种有129种[14]。由于拳种的庞杂性、风格的迥异性、功能的多元性、技术的参差性等,导致武术技术的难以规范,缺少统一的标准和评价体系,显得杂乱无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的广泛传播。另一方面,武术文化的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上,都处于滞后状态,研究还局限在资料整理分析、纯理论化、思辨化的研究的阶段。

由于武术文化自身的庞杂特性,以及缺乏高屋建瓴的理论研究指导,使得其在校园文化的建构中,很难清晰地树立起鲜明的形象、找到快速的契入路径以及建立有效的传播方式。

2.3 Opportunities机遇:大学校园武术文化的发展机遇

(1)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文化强国战略的国内契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走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吹响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提出在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认为,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已从传统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及人才培养的高地发展为智力、经济与文化的综合体。文化自觉要求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激励大学积极投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施以文化强国、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和复兴中华民族的决策[15]。在当前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对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结合高校工作的实际,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大学文化建设。传统武术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应加强对传统武术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构建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使传统武术文化中的优秀层面成为新时代鼓舞民族复兴的一份精神力量,成为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一支奇葩。(2)西方国家对中国式发展高度关注的国际环境。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国民总产值已居世界第二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整体观、和谐观等中国传统智慧,与以个人为中心、重视实证研究和偏向物质化的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异,在当今西方社会的发展遇到重重困境的时候,西方不得不反思,从而面向东方寻求另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论语》、《易经》、《黄帝内经》等体现东方智慧的传统经典,在全球被研究和热捧,养生文化也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从当前世界文化发展的需要出发,必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高校作为文化传播和价值整合的重要载体之一,建设大学文化是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基础。(3)高校传播大学校园武术文化的多元途径。大学校园武术文化的传播途径是多元的,如以综合性大学开展的核心通识课程为契机,开设武术文化所延伸出的“武术美学”,“武术与健康”,“武术传播学”、“武侠电影赏析”、“武术哲学”等课程,以及比较学科:“武术与瑜伽的比较”,“武术与跆拳道的比较”等;以大武术观和学科交叉为指导,成立“武术动漫社”,“武术摄影协会”、“武侠小说创作协会”,成立太极拳协会,养生协会等社团,创建武术网站。此外,在校运会等大型体育活动中,组织武术和太极拳表演,展示武术的视觉美学。总之,通过各种方式,增加武术文化的展示率和的吸引更多的学生和教职员工参与到武术文化和活动中,使武术活动成为大学校园中随处可见的风景。

2.4 Threats挑战:高校武术文化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1)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快餐文化的节拍。武术文化东方式地重视练习的过程而淡化结果,与在当今社会流行的不重过程只看结果的快餐文化盛行正好背道而驰。2005年中国青年报发表的一篇题为《武术被跆拳道踹出都市时尚——失落中的中国传统武术》的文章中提到“中国传统武术馆已淡出人们的视野。……曾经号称有亿万习武人口的中国,此时其最有创造力和潜在价值的人群却是在依靠跆拳道体验传统武术精神。”传统武术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结合高校文化建设的实际和学生人群的特质,使学习过程简易化和娱乐化,锻炼效果更具有针对性。(2)如何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人才保障是国家未来发展空间的基础,国家之间的竞争,严格意义上是人才的竞争。复旦大学杨良玉校长指出,一所优秀的大学,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感,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高度责任感、引领社会发展、担当国家重任的优秀青年。肩负起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文化要主动承担解释现实维系人心的艰巨任务。当前迫切需要的,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来自文化艺术的支撑,是从认知、审美、伦理各方面入手的润物细无声的人文关怀。武术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的总体架构下,紧紧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发挥出其高度的民族责任感等精神内涵,从民族精神、道德品质、人格养成等方面,为国家输送德才兼备、爱国爱家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

3 结语

大学校园武术文化在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培养新时代人才和发挥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尤其是对于大学生们的人格塑造,具有自身独特的作用和优势。虽然武术文化本身存在先天所遗留的一些问题与不足,发展也面临着挑战和危机,但在当前国内优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中国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的时间和空间下,我们一定要抓住历史性机遇,从战略的高度科学谋划大学武术文化建设工作,确立以高校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的大学校园武术文氛围,探讨振兴大学校园武术文化的多元路径,发挥武术文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发愤图强、自强不息等精神内涵,培养学生们报效祖国、矢志不移的精神气概,促进学生们的身心健康,不断完善人格,使青年学子们能抗拒干扰、潜心治学,肩负起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

[1]清华大学[G]//清华大学校刊第619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34-11-12.

[2]林德明.新时期南少林武术文化推广的SWOT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3):87-89.

[3]胡振禹.基于SWOT分析的福建南少林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6):72-74.

[4]朱 杰,程 晖.全球化语境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SWOT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3-76.

[5]李卫平,王智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SWOT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1(6):28-32.

[6]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撰委员会.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7]田祖国,陈永辉.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1):58-61.

[8]马文国,邱丕相.文化的自信:传统武术的希望[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6):1-4.

[9]栗胜夫.论我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40-44.

[10]学者笔谈.孙麒麟:体育·人生[EB/OL].http://news.sjtu.e du.cn/info/1006/111812.htm,2012-03-07.

[11]邱丕相.太极拳修身养性价值趋论,武术文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68.

[12]上海青年报.2012-02-24.

[13]关成华.北京大学校园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4]邱丕相.中国文化类型与传统武术文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30.

[15]张 杰.增强大学文化自觉自信助力文化强国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志,2011(6).

猜你喜欢
大学校园传统武术武术
传统武术怎么了?
中华武术
浅析大学校园热微环境
武术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
山西大同大学校园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