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军 吴小霞 郭良志 王启明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海南海口 571127)
我国大学生体质下降问题近年来屡见报道,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猝死时有发生。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合格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健康的躯体和健全的人格。所以,关注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研究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是高校体育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各项指标对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进行跟踪监测,发现大学生多项指数等指标上明显存在下滑趋势,很多大学生体质下降明显,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应试教育环境下,高中体育缺失,中、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未完全按照国家教学大纲执行,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身体素质。跟踪监测发现:学生肺活量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速度、爆发力、力量和耐力素质水平下降,尤其是学生超重率、肥胖检出率、视力不良检出率持续上升。其根源是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上大学前许多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学生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家长为了望子成龙,也忽视了孩子的体育锻炼。虽然近几年,把体育纳入了中考内容,但在一些中学,只要学习成绩上去了,体育只是象征性地考一下,根本没有达到增考体育来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
另外,中小学对学生体检工作不够重视,甚至有些学校根本没有体检。体检是对学生的身高、体重、五官、血压、内科、肺活量等进行检查、记录,同时还向学生进行健康宣教,普及卫生保健知识,并开展各项运动,为学生幸福成长创造条件。学校一方面将体检结果及时反馈给家长,以便其了解学生生长发育状况;另一方面还要为全体学生建立健康档案,以便随时掌控学生的健康状况。但遗憾的是很多学校不重视卫生工作,每年对学生的定期体检没有纳入学校常规工作。
体育意识有明显的导向性,主导着人们的体育行为,影响其参加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1]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缺乏主动锻炼。表现在运动的时间不足,运动的强度不够,关键是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薄弱。
1.2.1 害怕运动心理作怪
学生独生子女多,娇生惯养、怕苦怕累,心理障碍因素增多。尤其是女生,非常害怕运动,每次跑步,就寻找各种理由请假。这部分学生大多数比较自卑,总认为自己什么都做得不好,非常害怕自己会被别人取笑。部分学生怕苦、怕累,觉得运动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1.2.2 学习就业压力
生活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高考依然是很多孩子实现梦想的唯一途径,尽管国家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学生依然要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进入大学后,学生可以随时感受到巨大的就业压力。很多学生一进校门就知道必须好好学习,必须拿到很多的证书,要为将来的毕业架桥铺路,在他们的“字典”里,只有学习二字,没有运动这个词。
1.2.3 安全意识缺乏
安全意识是俄罗斯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2],属于健康生活方式的研究范畴。这些年,疾病、地震、雪灾、泥石流、生存环境对人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恰恰相反,学校对大学生的安全意识、生命价值观等教育意识淡薄,忽视了有关的生存技能训练,尤其是逃生的技能训练,导致学生对安全所依赖的体育能力不够重视。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多数是以竞技项目为主,部分项目从小学一直到大学都是重复学习,没有多大改变。健身性和趣味性较差,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一般以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安排每一堂课,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更没有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喜好来制定教学内容,多数体育课都是很枯燥的,没有激发出学生的运动兴趣。
体育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大学公共体育课长期以来教学模式结构单一,没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学生始终处在被动的学习过程中,没有给学生留下学习和思维的空间,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曲解了体育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合理的营养是身体健康的保证。当前大学生营养观念薄弱,导致营养不良现象严重,表现在两个极端,过度肥胖和营养不良。众所周知,饮食对人的健康有较大的影响。这一点对于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中大多数人还处于长身体的后期阶段,因此没有良好的饮食以及合理的饮食习惯对他们的健康也会起到不良的影响。[3]
很多大学生没有合理膳食的概念,不知道什么是营养,更不了解自己的身体需要什么。大学生的年龄集中在18~22岁,体检过程中却发现很多学生的胆固醇过高,甚至有些学生还存在“三高”。在麦当劳、肯德基这些地方,经常可见到学生在这里聚餐,每人一盆鸡块,一杯可口可乐,吃得不亦乐乎,当今的很多学生认为去肯德基、麦当劳是一种时尚,而不了解这些都是高热量食品。另外,调查发现有很多大学生喜欢素食、方便面,不喜欢吃早餐;有些女大学生为了减肥,拒绝吃一些营养丰富的动物性食物,从而导致因营养不良体质下降。
人的生命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身体的各个系统在白天辛勤的工作,晚上通过睡眠,降低新陈代谢的速率,使身体得到恢复。有研究表明睡眠不足会削弱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使机体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容易感冒,并加重其他疾病或诱发原有疾病的发作,成为健康的隐患。
对琼台师专学生的作息时间进行调查,发现在晚上11:00之前熄灯睡觉的宿舍几乎没有,大多数宿舍都在晚上12:00~1:00之间休息。很多宿舍学生不是在聊天就是在上网。在网络流行的当今,有一台电脑,接了网线,就可以网上聊天、打游戏、看电影、看球赛等等。无可否认,网络给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便利。但同样的,它也让很多同学沉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无法自拔。很多学生喜欢熬夜看球赛、电影、电视剧等;甚至通宵达旦的玩网络游戏。这些不良的作息习惯导致很多大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
当前社会和高校仍然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虽然每年都开展冬季阳光体育长跑运动,但大多是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缺乏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如创造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新形式、体育节、创造性大课间体育活动等,缺乏改造场地器材的资金投入,没有营造良好的健身环境。
体育锻炼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愉悦身心为目的的体育活动过程。体育意识是体育锻炼的内力,主导着人们的体育行为,影响其参加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积极开展体育锻炼知识、体育心理知识专题讲座,让体育锻炼意识通过学校的各种有益活动自然地渗透到每位大学生的言论和行动中,使学生了解、认识体育锻炼的价值,把体育锻炼作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最终以实际行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
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要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体质、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这是我们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4]随着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增强,积极引进新兴体育项目进课堂,满足大学生体育需要。另外,教学内容应根据学校场地、设施、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取舍,借鉴体育选修课的方法,成立各种俱乐部或单项体育协会,组织教学和进行专项指导。尝试开设学生选课“三自主”模式、“俱乐部”模式等,调动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实现从“要我运动”向“我要运动”的转变,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开展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配合体育教学,保证学生平均每天有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加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倡导远离网络游戏、走到阳光下、自然环境中锻炼。重视改造场地器材,创造良好健身环境。采取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重视开辟有组织、多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扩展体育课程的范围,使学生多渠道的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既增强了体质,又为终身体育打下了基础。
注意饮食搭配,尤其是营养不均衡的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一日三餐应定时定量,一般来说,三餐食物量的分配不应相差很多,午餐可适当多一些,早、中、晚餐的能量分别占总能量的30%、40%、30%为宜。切忌不吃早餐和暴饮暴食的进食方式。严格贯彻落实作息时间制度,生活规律,按时睡觉、起床,建立良好的生理节律。
定期开展体检工作,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使其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运动的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遵守两个原则:一是坚持;二是科学。所谓坚持,即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所谓科学,即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选择最佳的运动时间,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学校要建立体质健康管理与服务机构,巩固和完善体质健康测试后的监控体系,保证学生的运动处方能够顺利实施。
大学生要认识和理解健康的意义,懂得有关营养、运动及健康的科学知识和防治疾病的方法,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树立体育健身和终身体育观,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健康观,树立对自己、对家庭、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尽早回到“文明思想、强健体魄”教育轨道上来,中华民族的复兴才有成功的可能。
[1] 赖大炜.重庆市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现状的调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体育学院,2009.
[2] ФизическаяКультураИ здоровыйОбразЖиз ни П АВИНОГРАДОВ,1990:3-5.
[3] 叶杨,彭中东.湖北省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与健康状况的调查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
[4] 黄小波,李一玉.高校体育与健康促进相关问题及策略研究——以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