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景涛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21)
“十二五规划”中,中央及各级政府都共同认识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提升居民幸福指数,让百姓共同享受更多发展成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行动的准则”。人民幸福指数是衡量和谐社会发展、判断能否坚持以人为本发展道路的重要指标和重要依据。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作为国家体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大众体育在增强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素质、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关注和谐社会下大众体育运动的发展,研究怎样提升人民幸福指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充分体现。因此,我们从此角度出发通过文献归纳法将国内“幸福指数”与“健身运动”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期为后续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为了了解我国专家、学者对“幸福指数”、“健身运动”有关研究成果情况,通过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进行了检索,其具体情况如下:(1)设置篇名为“幸福指数”检索得到4495条结果,按来源数据库分组来看,其中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704条、特色期刊250条、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9条、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14条、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1条、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3500条、中国学术辑刊全文数据库7条;然后设置全文为“健身”在结果中进行检索得到69条结果;设置全文为“健身运动”在结果中进行检索得到19条结果。(2)设置篇名为“幸福感”检索得到6323条结果,其中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辑刊全文数据库总和为4182条;然后设置全文为“健身”在结果中进行检索得到42条结果;设置全文为“健身运动”在结果中进行检索得到18条结果。(3)设置篇名为“幸福度”检索得到182条结果,然后设置全文为“健身”在结果中进行检索得到0条结果;设置全文为“体育”在182条中检索得到2条结果。
从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对“幸福指数”、“幸福感”的研究相对较多,两者相比“幸福指数”的研究相对较少,这反映出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研究这一社会热点话题“幸福指数”,然而对“健身运动”与“幸福感”或“幸福指数”之间的研究相对不多,就体育领域来说这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国外对幸福感的研究起步比较早,并且涉及面也比较广泛。18世纪末,英国的法理学家、经济学家边沁设计了“幸福计算”。1955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加尔布雷思提出了“生活质量”这一概念。不丹国王旺楚克1972年提出“国民幸福总值”。而后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分别提出“国民发展指数”、“国家幸福指数”、“国民生活快乐指数”。伊斯特林1974年提出了“幸福悖论”;罗伯特1996年提出了“幸福函数”;安德鲁等2004年建立了“幸福模型”;2002年,普林斯顿大学丹尼尔·卡尼曼教授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标志在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领域出现心理学和经济学交叉研究的趋势。纵观国外研究来看,对幸福指数的研究涉及了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领域,对幸福指数的研究主要经历了调查描述、理论构建和实证测量研究三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幸福指数的研究才开始,台湾学者陆洛编订了“中国人幸福感量表”。邢占军编制了“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陈惠雄设计了“快乐指数调查量表”。董永茂在国民幸福统计时用“国民幸福感时间”作为的基本指标来研究。苗元江提出了“幸福感理论框架”。姜宏波研究了人的幸福指数评价及实现途径。郑方辉构建了幸福指数及其评价指标体系。陈志霞对城市幸福指数及测评指标进行了研究。彭展对北京市城镇居民进行了幸福指数结构分析及测算。牛松对国民幸福指数指标体系构建与测评方法进行了研究。高娟构建了国民休闲幸福指数指标体系。综合来看,国内学者对于幸福指数的研究主要是由心理学、经济学进行描述性研究和探索幸福的主客观影响因素,并从不同视角出发建立了幸福指数度量方法和评价体系,对“幸福指数”的研究逐渐成为国内的热门话题,如何构建及构建怎样的幸福指数,如何推广幸福指数,如何运用“幸福指数”指导解决民生问题等一系列研究成为国内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引起专家、学者们广泛关注的锻炼心理学逐渐兴起,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内容不断拓展,从锻炼心理学又拓展到健康心理学,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幸福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他们主要是从情绪幸福感、认知幸福感、幸福流和心理幸福感四个方面对健身运动与幸福指数的进行了研究。1960~1989年,佩特鲁茨罗等人用元分析对“有关健身运动与消极情绪(焦虑)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其结果显示,短期和长期的有氧运动都能降低个体的焦虑水平,而且锻炼对焦虑的效果比放松练习的效果更显著。North等对80项研究的元分析结果表明,一次性和长期性的锻炼都能有效地降低抑郁水平,且对需要得到心理帮助的特殊个体的效果最显著。Scroll分别对年龄在50~85岁之间的人群进行跟踪调查,综合分析得出,健身运动对生活质量有促进作用。最早对健身运动的心理幸福感效应进行研究的是McAuley和Rudolph,结果证实身体锻炼有助于心理幸福感的培养和提升。Morgan等人对“身体锻炼对心理幸福感的效应”横向和纵向比较的研究表明,身体锻炼有促进心理幸福感的作用。
在我国,昝海燕、徐涛等学者以太极拳、体操、东北秧歌等变量作为影响因素对老年人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坚持身体锻炼的老年人的正性情感得到了显著改善;朱大梅从有氧锻炼的效果出发对女大学生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为:“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女大学生的身体自我水平,进而提升生活满意度水平”。蔡赓等研究得出“体育锻炼是中小学生获得愉快感的主要途径”。刘微娜等在跨文化研究中得到了证实,运动者的最佳表现状态是体验到运动所带来的流畅感,有助于促进运动员技能的发挥,身体锻炼能带来流畅体验。杨波等人以体育锻炼为中介变量进行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加强了自尊对老年人心理幸福感的影响作用,体育锻炼对老年人的心理幸福感存在间接影响作用”。
综上所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更加重视健身运动与幸福指数的研究,相关研究也越发深入,无论是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还是在研究内容上都有了一定的延伸和拓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些研究不管是在研究证实锻炼类型,还是在锻炼强度等要素的不同对幸福感的效应上都存在很大差异,由此可见,健身运动对幸福感的效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健身运动不但能改善身体素质、开发自我潜能,更能拓展人际关系,实现自我成长和提升幸福指数,不但能提升身体素质,更能通过各种形式、各种强度、各种情景下的身体锻炼来满足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提升效能感和培养能力感。
纵观文献,身体锻炼与幸福指数之间的关系应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它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因果或相关的关系,这一关系社会和谐的民生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入研究。
(1)“幸福指数”内涵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我国才对幸福指数开始研究,发展至今只有30年的历史。幸福指数研究还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从学科的发展来说,幸福指数基础理论研究还是有一定的欠缺,因此,后续研究发展中应该更加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
(2)就体育领域而言,与健康相关研究并不乏见,其中主要的结论是:“一定强度、不同方式的规律身体活动能够降低应激反应、调节情绪、增强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这无疑是符合人们对健康和美好生活追求的需求,但是有关研究成果是否真正能够帮助到人们来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幸福指数,他们的实际执行情况如何,健身活动对于他们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幸福水平的收益又是如何,尚缺乏追踪观察研究,生活状况对于他们长期健身习惯的养成和维持又有怎样的作用,会导致怎样的结果,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1]邢占军.测量幸福: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孙英.幸福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黄静.构建居民幸福指数指标体系方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
[4]罗文英.社会和谐与幸福满足[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5]肖洁.参加体育锻炼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量表的修订及试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0.
[6]N. Marks,S.Abdallah,A.Simms,and S.Thompson.The Happy Planet Index[M].London:New Economics Foundation,2006.
[7]M.Richard E.Lucas,Brent Donnellan.How Stable is HappinessUsing the STARTS Model to Estimate the Stability of Life Satisfaction[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7,41:1091-1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