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人文
(成都体育学院 四川成都 610041)
20世纪70年代,人本主义课程论在抨击学问中心课程的“非人性化”的浪潮中产生。在教目的上,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追求的是“自我实现”——在教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升华学生情感的过程中,让学生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具体来说,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强调,教学的目的并不仅限于学生学科知识水平的提高,而是要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生活能力、个性发展、潜能激发等多方素质的“全域发展”。在课程内容上,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强调教学的“适切性”——从自我实现的课程目的出发,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来设置课程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辅助者、促进者的角色,教师做出的一系列教学安排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按照学生的兴趣、特长、个性等来安排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倡导“非指导性教学”——教师将重点放在营造心理氛围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让学生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通过教师的指导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实现学生的自我改变。在课程评价上,注重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内容范围由学生认知水平和技能发展转向认知、技能、情感等多方面的多元评价,评价主体由教师、学校转向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此同时,将阶段性的教学评价扩展为长期的、跟踪式的教学评价。
总而言之,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反理智重情感、反灌输重创造、反强制重自我,强调课程安排以需要为基石、以学生为主体、以挖掘学生的价值为重点。[1]
普通高校开展拉丁舞蹈教学,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搞清楚教学的对象的基础差,多数学生没有任何音乐、舞蹈基础。而小部分具备一定音乐、舞蹈基础的学生,其相关知识也只是碎片化、不系统的。这构成了高校拉丁舞教学的第一个特点:教学对象基础较薄弱。第二个特点是学生差异大。拉丁舞教学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音乐感、艺术表现力、肢体配合能力,受到先天因素和后天学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差异化程度较大,有一定基础或者具备较强身体协能力的学生学习较快,反之则较慢,这对差异化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第三个特点是很多高校将拉丁舞教学设置为选修课,很显然,选修拉丁舞课程的学生大多对该课程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建立在兴趣基础上的教学,往往会收到更为明显的效果。
人本主义课程目标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作为内含情感、观念和情绪的完整个体对所有事物的整体作出反应”,[2]也就是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爱好、情感等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情感教育能够对学生的情绪、情感进行相应的引导,更加注重选取适合学生的心理的课程组织内容。因此,在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启发下,培养学生内在情感成为高校拉丁舞教学的必然之举。
在拉丁舞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出良好的示范,充分展现拉丁舞的音乐美和线条美,让学生在初步接触拉丁舞的时候对其优美的音乐和舒展的动作产生浓烈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充分发挥拉丁舞的心理引导作用。拉丁舞的风格倾向于奔放、轻松、热情,无论是华尔兹还是斗牛舞,都会引发人们翩翩起舞的欲望,在动感的节奏和舞姿中抛掉烦恼、尽情享受。拉丁舞教学充分发挥这种心理引导作用,将学生顺其自然地引入舞蹈氛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利用拉丁舞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特别是双人拉丁舞,十分注重舞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在教学中强调舞者之间的配合会培养起学生团结友爱、相互关怀的良好人际关系。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提倡“统合”的课程结构——每一个学生都是完整的统一体,是意识、情感、认知和运动互相协作的个体,要对所学知识、技能和行为作出综合反应。人本主义“统合”的课程结构表明课程设置要具有综合性、连贯性、整体性和多样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来适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发展。
拉丁舞本身就具有综合性——集健身、艺术与娱乐于一体,强调三者的融会贯通。拉丁舞的这个特点需要学生具备较为综合的艺术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的拉丁舞艺术表现力,首先需要普及相关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展示掌握拉丁舞独特的艺术语言,对拉丁舞的姿势、结构、动作、韵律都具备较为全面的了解,从而增强学生对拉丁舞作品的理解力、感悟力和表现力。在此基础上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生训练,让学生通过训练正确地把握舞蹈节奏,把握身体重心的转换、协调动作与呼吸。对拉丁舞动作有了熟练的掌握后,需要引导学生尽情表现舞蹈情感,展现拉丁舞的艺术魅力,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也就在这个过程中被培养起来。
上文提到,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提倡教学课程的“非指导性”,即教学过程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辅助者、鼓励者。拉丁舞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表达形式,比如伦巴舞,在欢快活泼、热情奔放的音乐中充分展现情侣之间浪漫的感情色彩,而斗牛舞则体现出斗牛勇士在斗牛场的威武英姿和扣人心弦的场面。要想让学生将拉丁舞的内涵以鲜明的形式表达出来,就要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取适合自己的舞蹈表现形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求知欲的源泉和动力,从这个角度看,教师要通过培养学生对拉丁舞的深刻认识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拉丁舞是一种集运动美与舞蹈美、心理因素与外部形态于一体的体育舞蹈,这使得它能包含多种风格和特性,也会由不同的舞者演绎出多姿的风采。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会极大地丰富拉丁舞的表现空间,让学生在主体作用下创造出不同一般的风情。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认为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提倡师生情感的互动及和谐学习氛围的建设,主张创设以人为本、文明和谐的学习环境。[3]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过程,师生间的感情、技能、知识在互动的过程中相互适应,从而形成一定的学习环境。而和谐的学习环境既有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重建,因此,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拉丁舞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应该在活跃而放松的气氛中进行。教师与学生不仅仅是师生更应该是朋友。课堂上,教师将拉丁舞的基本理论以及动作传授给学生,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要做出适当的点评和指正。值得一提的是,在点评指正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感受,注意使用正确的语气和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的是关怀和引导,而不是批评。课堂下,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著名的拉丁舞表演作品并与学生一起交流观赏感受。如此这般,教师与学生在课上课下都形成和谐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进行教学,更有利于发挥教与学的潜力。
[1]侯英.浅析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视野下的教学过程[J].现代教育科学,2007(6):17.
[2](美)约翰·麦克尼尔.课程导论[M].施良方,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4.
[3]赵林霞.人本主义课程观及其现代教育价值探究[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