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少年运动员赛前文化考试的思考①

2013-08-15 00:54吴亮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10期
关键词:文化素质体校考试

吴亮

(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

对青少年运动员赛前文化考试的思考①

吴亮

(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

随着国家对青少年运动员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视,国家体育总局推出相关赛前考试制度,并在今后全面实行赛前考试。此项制度的实施意义重大。如何保障制度的实施,进一步提高对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素质的教育。通过三个方面进行思考:提升对青少年文化素质的培养的意识,完善相关制度深化体教双轨并举的管理,加大社会各界对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资助与优化资源。

青少年运动员 文化考试 文化教育

自2011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在青少年比赛中进行赛前运动员文化测试,主要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办发[2010]23号文件的一项具体措施。初步在射击、举重、田径、体操、乒乓球、羽毛球6个项目的比赛中实行了赛前运动员文化测试,并且逐步扩大到各个青少年比赛项目中。随着2012年全国青少年各项目比赛赛前运动员文化测试工作的全面启动,作为教育工作者对此项赛前要求表示支持和赞同外,更是带来许多的思考。如何能更好落实此项措施的要求,如何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如何保证青少年运动员享受优质的文化教育,为此作了以下三点意见。

1 提升对青少年文化素质培养的意识是前提

国家体育总局推出此项措施是明确了青少年运动员文化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了一个运动员自身以及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把青少年文化素质培养的意识提升在前所未有的高度。早在1982年前苏联运动训练专家马特维耶夫在体育科学报告会上提出:“未来运动成绩的增长,主要不是靠最大限度发挥运动员的体能和机能,而是挖掘运动员的思想和智慧。”这足以说明文化素质对运动项目技战术所起到的作用和对成绩的影响。

我国早就已经提出“体教结合”来解决运动员文化素质以及训练竞赛问题,我们一些教练员以及教师现今还缺乏高度的认识,教练员为了早出成绩急功近利,文化科教师对青少年运动员学习成绩漠不关心。在现今的个别学校制定的高考指标和奖励方案中,把高考体育单考单招排除在外,认为学生凭的是体育术科考取学校,并没有参加普通高考文化科考试,而不重视这类的考生,存在观念上的偏见,从而导致中学教师乃至管理层都忽视对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因此在体育管理者对青少年运动员文化素质培养意识提升的同时,作为我们教育管理者也要感受到这种意识的辐射而有所作为,必须切实履行我们教育的职责。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于青少年运动员的教育不仅仅只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在思想意识教育上让青少年运动员明白,首先,做好学生然后才是运动员。要让青少年运动员从小要认识学习对个人成长过程的重要性,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意识与习惯。其次,青少年运动员家长的观念也有待转变,我国的家长普遍认为参加训练会滞后文化学习,不利于文化素质的提高。然而美国参加游泳训练的青少年运动员,90%的家长认为参与游泳训练不影响文化学习成绩。只要观念转变,正确看待之间的关系,做到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的相互协调,是有利于相互促进及可持续发展。

2 深化体教双轨并举的管理制度是根本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计划性竞技体育体制下,无法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给运动员,而导致青少年运动员过早脱离基本的教育环境,在完成了其竞技运动生涯后无一技之长或学历偏低而无法与社会接轨。如:全国举重冠军邹春兰由于学历偏低而去做“搓澡工”,这仅仅是新闻曝光的一角,还有类似邹春兰这类情况的一面更令我们深思,这是文化素质教育制度的缺失。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切实保障青少年运动员的平等教育权利,可通过制定和健全相关法规制度,深化体教双轨制管理。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这部强制性的法规还远远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青少年的要求。据统计朝鲜与俄罗斯部分城市已经实行11年义务教育,把义务教育的年龄延长到18岁。通过教育制度保障青少年运动员接受教育的年限。制定相关体育制度审核青少年运动员学业成绩单,作为参赛和接受高等教育的资格。

另外,在考试制度方面国家体育总局制定了青少年运动员赛前文化考试的条例,据资料统计,有些项目把考试成绩计算入运动成绩总分,有些项目则把考试成绩作为参赛资格条件,要求参差不齐有欠统一标准。另外,在制定考试标准和题目上具有难度。在国家体育总局对青少年运动员赛前文化考试范围的要求是“以人教版教材为范本”。以广东省为例,学生在使用的语、数、英三科目的教材,在各市中使用的版本有人教版、粤教版、北师版、华东版等,教学要求各不相同。鉴于此可通过制订具体考试大纲,规范考试范围,统一考试标准。并且对于没有通过赛前文化考试的青少年运动员要求回校重修该学段课程。进一步完善赛前文化考试的要求,不但利于今后教育部门的执行与管理,而且有利于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素质。

3 促社会各方合力加大资助与优化资源是保障

2011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不少地方体育局长在谈及体校的发展情况时,都大显无奈,虽然体校也是学校,但在国内绝大多数省市,对体校并未被纳入地方教育系统序列,并且不作经费预算投入。从而体校的办学条件比普通学校相差太远,也直接导致绝大多数体校生的文化素质难以达到升学、择业以及现实社会的要求。除了在办学条件差和资金投入不足外,体校的文化课师资力量也非常薄弱,优质师资不愿到体校任教,学校自己也无法留住优质师资。优质师资的缺乏直接导致了体校的教学水平的低下,从而体校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受到根本性的影响。此外,一些社会知名人士都在普通中学或大学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或助学金,如:田家炳奖学金、霍英东教育基金等。这些资金的投入往往是面向普通中学的优秀学生,对于青少年运动员想要与其竞争难以望其项背。社会各界对青少年运动员教育的投入是少数的,从而加大对青少年运动员教育的投入显得尤为迫切。在解决体校教育资源缺乏的途径上可与普通中学相互整合共享。普通中学向体校提供优质文化师资进行援教,体校向普通中学的运动代表队提供优质运动训练师资给予指导。这样既可共享又可共赢,从而保障青少年运动员教育的平衡与和谐发展。

4 结语

纵观国外十分注重青少年运动员学业的培养,把文化素质的高低作为是否具备优秀运动员的重要指标。体育强国美国通过立法保障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学习的权利并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竭尽所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保证文化学习与参训两不误。在运动员结束自己的运动生涯后可以不成为社会的负担,自食其力。反观我国对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素质的培养还存在许多瓶颈,用赛前文化考试作为一种手段以图促进对青少年运动员文化素质的培养,这种力量还是渺小。试图用应试教育的方式作为比赛资格的录取条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了使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首先转变观念提升意识;其次深化制度改革把青少年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纳入教育的组成部分,共同参与管理;最后加大投入与资源整合,给予青少年运动员更多的激励机制保障学业。

[1]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在全国部分项目青少年比赛中进行赛前运动员文化课考试工作的通知[Z].2012-03-12.

[2]吴秀华.加强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10):8-9.

[3]束一鸣,徐志平.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体育科技,2010(5):15-18.

[4]洪晓彬.美国青少年运动员培养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G80

A

2095-2813(2013)04(a)-0149-02

吴亮(1976—),男,汉族,广东茂名,研究生,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文化素质体校考试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2019年全国体校杯足球比赛总决赛在广东清远举行
走到十字路口的业余体校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探析
论农广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
你考试焦虑吗?
业余体校击剑训练发展趋势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