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琳
(鞍山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 辽宁鞍山 114005)
运动训练中疲劳和损伤研究①
吴琳
(鞍山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 辽宁鞍山 114005)
所谓运动性疲劳指的是身体的技能水平在运动训练中无法满足运动的需求,简单的来说也就是无法达到预定运动强度的一种现象。在运动训练过程当中,产生运动性疲劳和损伤是非常常见的,只有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正确的加以对待,并且与有效积极的恢复方法相配合,才有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才有助于运动训练效果的增强。本文结合我国高校的运动训练现状,深入的研究了运动训练中的疲劳和损伤,旨在提高高校运动员的运动训练水平。
高校 运动训练 疲劳 损伤
近些年以来,随着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升,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强度、运动负荷也随之不断增强和增大,所以,运动性疲劳以及运动性损伤便由此增加,此类现象目前在高校运动训练中可谓是屡见不鲜,因而受到了教练员和教师的高度重视。众所周知,在运动训练中极易有运动性疲劳、运动性损伤出现,而只有对其产生的原因予以正确的认识,同时及时的采取切实可行的恢复手段,才能够提高训练效果及运动成绩。当前,关于运动性疲劳及损伤的研究已经逐渐的成为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所以,高校也应当将运动训练中的疲劳和损伤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积极的探寻出合理科学的恢复措施,以便于为运动训练效果的提高提供可靠的保障。
从19世纪开始,关于运动性疲劳和损伤的产生机制研究便受到了生理学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截止到目前,对产生运动性疲劳和损伤的机制仍然尚且有待于明确,大量的实验研究均有效的表明,运动形式、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的不同,往往所诱发产生运动性疲劳的机制也是不尽相同的。目前,得到国际认可的运动性疲劳及损伤产生机制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在运动中,通常正常的激素调节对确保机体的运动能力发挥着尤为关键的作用,但是如果内分泌腺技能出现异常,那么便会直接降低运动能力,当前国际上普遍认为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与产生运动性疲劳及损伤有着较大关系。
内环境稳定失调学说认为,产生运动性疲劳及损伤是因为血液中血浆渗透压改变、水盐电解质浓度改变以及血液中P H值降低等一系列因素所造成的。哈弗大学疲劳研究所经过研究风险,工作者在高温作业下因身体中有着过多的汗液分泌,造成工作能力降低,机体产生严重的疲劳,这时便无法正常作业,即便是补充水分也无法有效的予以缓解,只有采用生理盐水溶液,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运动性疲劳。
代谢产物堆积学说认为,产生运动性疲劳及损伤的原因主要是机体在运动中大量的堆积某些代谢产物,但是却不能及时的清除所堆积的代谢产物。现阶段,国际上广泛认可的有关运动训练中造成运动性疲劳及损伤的代谢物质主要是乳酸。霍普斯和弗莱彻于1907年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肌肉疲劳,并且还发现机体中乳酸的水平和浓度上升,由此便可以认为血乳酸浓度的上升也会导致运动性疲劳及损伤的产生。
能量耗竭学说认为,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原因主要是机体的运动过程中,由于大量的消耗能源物质,但是却没有得到营养的及时补给,这便导致了运动性疲劳和损伤。实验研究有效的表明,运动性疲劳及损伤的产生与机体中过度的能源物质消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并且不同的运动时间、运动强度所引起的机体能源物质消耗也有着较大的差别。
在大强度、短时间的运动过程中,机体的能源供给所依靠的主要是A T P-磷酸肌酸系统,因而可知在大强度、短时间的机体运动中,高能磷酸物诸如A T P-C P等含量的消耗是一项主要的引发运动性疲劳和损伤的原因。大量的实验证明,通常机体有运动性疲劳出现后,机体中的所含有的A T P并非降低的非常明显,但是C P含量则会大幅度降低,与此同时,运动中C P含量降低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运动强度的大小所决定的,运动强度越大则C P含量降低的越明显,而产生运动性疲劳的时间便会越短。而在大强度、长时间的运动过程中,机体的能量供给所依靠的主要是糖的有氧氧化。运动实践充分证实,在长时间的机体运动中,往往血糖浓度会大大降低,身体各个部分也会有疲劳症状产生,当对糖类物质加以补充后,便能够逐渐的恢复机体的工作能力。
其一,在高校运动队的训练中,一般从校领导、教练员到运动员仅仅重视的是运动之前所作出的准备活动,而严重的忽视了运动中运动疲劳的消除,并且高校运动训练环境不容乐观,对运动训练中相当重要的几方面,诸如医务监督、营养监督等没有可靠的保障。所以,高校运动训练中运动员非常容易有损伤、过度疲劳等不良状况的出现,严重者还会因运动损伤而被迫终止运动生涯。
其二,高校的运动训练遵循的规律同样是训练—疲劳(损伤)—恢复—再训练—再疲劳(损伤)—再恢复,但是高校的运动训练环境又具备着其自身的特点,正是因为受到学制的束缚,通常高校运动员的训练时间仅仅有四年,再加上课业的负担和压力,因而一般高校运动训练所利用的只是有限的课余时间,绝大多数的训练时间基本上都徘徊在1~2h之间。与专业运动员的运动疲劳及损伤不同,高校运动员的运动疲劳及损伤有着双重性特点:(1)大强度、短时间的运动训练给运动员带来的疲劳和损伤;(2)沉重的学业负担在精神上给运动员带来的疲劳和损伤。高校运动员的主要来源为专业运动队退役运动员、高考中统招体育特长生、在校运动会和校体育课上的体育成绩突出者。在这三类来源中,体育特长生占据多数,但是在运动中与运动后,体育特长生极少注意自我恢复和自我调整情况。
对于高校运动训练中运动员所产生的疲劳和损伤,应当从校领导管理层面采取积极的措施。一方面,要对专项的运动队资金加以设立,改善运动员的休息和饮食情况。目前,高校中运动员的住宿、饮食与普通学生毫无区别,校方只向他们发放数量不多的训练津贴,而部分运动员因某些方面的原因将津贴用于别处,这便使得运动员的休息和营养均无法跟上,造成运动性疲劳的过早发生,对教练员运动计划的实行带来负面性影响,所以,校领导要避免运动员运动疲劳的积累,及时的改善他们的住宿和饮食;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的确保运动员的休息,可以把运动员住宿统一集中起来,并且由专门的人员严格的按照作息时间加以管理,以此保证运动员充分的休息,从而尽早的恢复运动疲劳和运动损伤。
高校运动员应当重视自身运动疲劳和运动损伤的恢复,校方应当设立一处保健室于校医院亦或是其它地方,配备消除疲劳的医疗设施和按摩师,运动员在结束训练后要及时到保健室在按摩师的帮助及指导下进行热敷、沐浴、用手按摩、水压按摩以及器械按摩等,以便于促进运动疲劳的尽快恢复。有些运动员如果由于课业原因无法及时到保健室,那么按摩师应当教给他们简单的按摩手法,让运动员自己按摩、自我恢复。按摩能够加速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降低或者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水压按摩、器械按摩和手按摩是常用按摩方法。其中,最为简单的是手按摩,可以按照运动员的具体需求,采取恰当的手法,这对运动员疲劳的恢复是非常有利、有效的。
与专业运动员相比,高校运动员的心理疲劳具备着其自身的特点,运动训练不仅会给高校运动员带来心理疲劳,并且沉重的课业负担也会给高校运动员带来心理疲劳,所以,高校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恢复就显得十分必要及重要。心理调节、放松训练、催眠暗示以及呼吸调整等,这些均是有效的心理学恢复手段。其中,心理调节有助于运动后恢复速度的加快,运动训练中融洽的师生关系、宽松的气氛、规律的日常生活、舒适的生活环境、良好的训练环境、经常性的思想交流和正常的人际关系等,都是有效的心理恢复手段;催眠休息室和催眠暗示是运动员疲劳恢复的有效方法,良好且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运动员彻底的得到身心放松,大大的减轻精神压力,在短时间内使机体消除过度紧张和疲劳,充分的得到恢复。
总而言之,在高校运动训练过程中,正确认识产生运动性疲劳和损伤的机制以及消除、减缓运动性疲劳及损伤的措施,对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训练成绩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应当高度重视运动训练中的疲劳和损伤,积极的采取科学可行的措施,恢复运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和损伤,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整个运动训练过程更加完善、更加科学。
[1]任彦冰,张克力.足球运动训练中疲劳产生机制以及恢复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1).
[2]喻辉.初探运动训练中疲劳与恢复[J].科技信息,2010(34).
[3]周银华.浅谈中长跑运动训练中疲劳的产生及判断方法[J].现代企业教育,2013(12).
[4]闫升.中国式摔跤运动训练后疲劳的产生与恢复[J].运动,2012(15).
G 808.15
A
2095-2813(2013)11(a)-0020-02
吴琳(1964,11—),女,大学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
辽宁省社科联2013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3lslktjyx-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