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竞 廖惠珍 黄国锦
(1.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福州福建 350003; 2.福建田径自行车运动管理中心 福建福州 350000)
《运动训练学》课程是全国各大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同时也是高职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核心课程。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福建省唯一一所体育高职院校,不仅是福建省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摇篮,也是全民健身体育人才的摇篮,针对于如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体育人才,以满足竞技体育、群众健身体育与学校体育人才市场需求的的目标,在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合理的建设体育高职院校的《运动训练学》课程,使课程朝着内容的广泛性、自主性并富有弹性和多层次的方向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充分考虑体育职业岗位需求的前提下,在教学中应针对课程特点,合理选择理论教学内容,加强训练的实践教学内容,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相结合的原则;对课程进行必要的优化,使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一门课程的知识,且能够将同类科目课程的内容相结合,实现课程知识的整合。
近年来,随着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体育需求以及我省竞技体育人才需求的提升,都为我省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难得的历史机遇。近几年运动训练专业人才需求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根据体育人才储备规律,需要超过万人,甚至10万人的储备后备人才,对运动训练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和社会体育服务人才提出了强烈的需求,同时也为运动训练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体育专门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前景。我院运动训练专业更是福建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摇篮,该专业高水平运动员占全省总数的60%以上,已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运动员和教练员等体育人才以满足竞技体育市场的需求。在这样一个前景和条件下,就需要对学院的运动训练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运动训练学》课程是一门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一般规律的一门综合性运用学科,是对于不同项目的运动训练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专业理论。作为我院运动训练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针对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素质养成为根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特点,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出发点,把能力培养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强化课堂教学和实践探讨,根据所适用的职业岗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意识为目标进行设计,注重实用性,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等知识,懂得训练计划的制定;能以科学训练理论为依据,运用所学知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运动训练,能够分析、解决训练实践及竞赛中的各种问题;并通过理论与运动训练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达到从事专业或业余训练工作所具备的基本能力。运动训练练学原理也是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桥梁,运动训练学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应紧密相连不容脱节,它们是相互促进发展的独立体。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运动训练学课程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当前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开始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研究的深度也在不断推进,尤其是在多学科的参与下,对于运动员选材、竞技能力、运动训练方法创新、运动负荷控制、训练周期以及科学制订训练计划等方面的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过去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偏重理论教学,以单一理论学习的教学模式讲授运动训练原理、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等内容,忽视对实践与应用性教学形式运用,使学生对运动训练的理解与认识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具体应用方面往往是一知半解。依托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良好的竞技体育资源,对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在理论与实践应用方面进行深化地改革。
通过课程的优化,首先是强化实用性强的理论知识内容,弱化理论过深的知识内容;其次是扩充实践教学学时,强化学生的竞技实践能力,以适应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高技能要求,并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将课程设置的符合体育职业岗位的知识、素质、能力的需求,进行以开放式教学与实践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该门课程,将运动训练实践、高水平运动训练观摩、运动训练前沿知识讲座等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运用到教学中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层次和教学质量,使课程的教学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符合用人单位对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需求,针对人才培养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动向、新情况加以积极思考,对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的专业理论核心课程《运动训练学》课程进行改革、分析和探讨,从而使课程教学效果能符合当前及未来运动训练的人才岗位职业能力需求。
学院近几年来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有:专业运动队、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从事专项运动训练、竞赛的优秀运动员;企事业单位、俱乐部、健身场馆的运动训练指导者;各级运动训练单位的专项教练员。根据人才培养的职业能力目标出发,进行调研访谈,对该课程的岗位执教能力需求进行探讨分析。
一名运动训练执教者的成功多取决于他的执教理念,具备科学正确的执教理念能决定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合理运用体育科学知识、体育科学的管理进行组织和实施,给予合理的技战术技能指导。因此,运动训练学课程给执教者所带来的岗位职业能力主要表现为:训练实践规划能力、分析能力;为运动员的成长与发展及运动能力的提高制定安全、有序有目的合适的训练计划的能力;对运动员的行为进行监测并制定运动处方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对受训者训练时能够进行合理的讲解和管理;依据教练员计划纲要,具备为运动员设计一个年度和阶段训计划的能力,履行相关的管理职责。因此,在教学模式中,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有针对性并围绕专业能力,讲授有助于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内容;课程内容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化,同时培养学生多种学习策略进行学习。
现代运动训练要求执教者是一个多种实战操作能力于一身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要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素质的培养,打破以单纯理论学习为中心的传统思路,以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目标,以职业能力分析的专项能力从易到难地安排教学内容。其核心是由知识本位转到技能与能力上来,突出满足职业能力或资格的需求,强调使学生获得预期的职业能力,适应执教工作。因此,课程课堂实践教学方法需多样化,包括实例案例分析、讨论与启发式问答、训练方案设计演示等多种方法。针对课程内容要求,采用直观性强的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全部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积极采用课堂教学、网络自主学习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在观摩实践教学环节中,学院有着高水平运动队的硬件以及全省乃至全国高水平的运动队,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专项直接进入项目所属运动中心进行观摩实践,同时请优秀运动队的专业教练进行相应的实战指导。让学生对运动训练诊断、训练目标确定、运动负荷安排、运动训练组织实施、运动训练控制反馈等过程进行模拟实战体验,增加这样的直观性实践教学可以解决理论与实践脱离的弊端,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能力的关键步骤。
课程的知识结构是决定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课程教学内容中不断渗入更新当前最新的前沿训练信息进行课程内容的讲解。结合现代奥运与竞技体育的发展运作,讲解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发展趋势;结合优秀运动队专业训练来分析项群训练理论,并由学生根据各自所属项群来加以阐述;结合竞技训练、健身训练、青少年训练实践案例讲解运动训练规律与训练原则,加入实践环节以及学生课后资源检索环节;根据不同项目以及各身体素质的特点,结合训练实践讲解运动训练基本操作方法与不同身体训练负荷特点,同时进入优秀运动队或校外运动健身俱乐部实践基地进行技战术的观摩实践。在课程内容增加运动训练竞赛总结分析的内容。学习如何对于训练过程的赛前竞技决定因素进行分析、赛中的比赛调控及表现进行分析、赛后对于问题的解决与改进及预期目标等进行总结分析。该部分内容的增加有利于在优秀运动队的在训队员在赛后针对比赛的分析总结。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能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在该课程的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和独立学习策略。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独立获取知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运动训练的相关问题。课后布置相关主题的内容进行文献资料的查阅,摄取与课程相关的教学以外的知识内容,并且将最后的结果占课程结业考评的百分比。这样的教与学的模式的结合,学生既学到了专业知识又学会了怎样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教学质量。真正将学习策略的运用与指导纳入到课程教学中。
课程的评价模式和教学模式是相辅相成的。评价最终目的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评价使学生能清楚地了解自己所掌握的运动训练知识与能力,自己是否具备了胜任执教岗位工作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传统理念仅关注学习的结果,忽视学生在过程教学中所呈现的状态,因此,应该要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既重视基本知识和方法的评价,又注重学习态度和能力的评价;既重视理论考试,又重视开放性的实践操作能力评价;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个性与创新能力评价相结合,以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为中心达到全面综合地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目的。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是围绕深化教育改革,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高技能体育人才为目标的改革;注重教学过程的可行性,注重理论和实践紧密相联系的改革;最终目标是以研究和探索适合于现代运动训练岗位需求特点而进行的行之有效的改革。同时《运动训练学》课程设置的优化、学习策略的选择与运用及教学评价的变革都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丰富运动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师资是至关重要的。
[1]邓运龙.运动训练基本规律的基本内容与基本关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熊文,朱咏贤.运动训练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学刊,2004(5).
[3](美)雷纳.马腾斯.执教成功之道[M].钱钟枢,译.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4]李少丹.运动训练学习题大全[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5]刘克军.运动训练[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