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崇阳 杜放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吉林长春 130024)
研究生体育俱乐部是以研究生的自觉和自愿为基础,在研究生中开展俱乐部教学形式的体育课程,同时以各高校现有的场馆设施为依托,以教师为教练员的形式进行指导,主要在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在遵循体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养成终身锻炼习惯的一种教学方式。
教育部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各高校要把体育课程作为学生毕业,评奖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要纳入到学校课程体系之中。三年以上的学生(包括研究生),每学年要开设以健身为主的体育选修课不少于40学时。”
进入21世纪后,学校体育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单一的体育教学方式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已经脱离了当代素质教育的思想,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势在必行。近年来,随着“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兴起,不少研究生对于体育运动又焕发出新的活力。因此,采用各种模式的体育教学方式与方法就显得额为重要。同时“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教学思想也为开设研究生体育俱乐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高校研究生对体育运动的要求逐渐提高,对体育的态度也正发生着质的转变,对体育锻炼的主动参与性越来越强,对自身的健康发展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在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下,不仅要提高研究生的体质,更重要的是要培养研究生们的自主锻炼的意识,并教授研究生终身锻炼的方式与方法。因此,在高校研究生中建立体育俱乐部势在必行,这不仅能够让研究生根据自身的爱好、需要、兴趣选择运动项目,还能够根据个人的学习时间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时段。通过不断加强研究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主性,调动他们对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体育锻炼的意识。综上所述,高校研究生中开展体育俱乐部是必要的,能够替代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教学方式,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研究生体育教学改革的一大特点和趋势。
虽然在普通高校开设研究生体育俱乐部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实施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和影响了研究生体育俱乐部的实施。
由于部分高校研究生体育俱乐部正处于实践阶段,在实践过程中首先遇到的是场地器材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高校中有76%的研究生对游泳运动特别感兴趣,但是由于场地的原因,很多高校没有室内游泳馆,所以在开设体育俱乐部的时候就遇到了很多麻烦。再加之由于时间原因开设的课时数少,在开设过程中就不能完全保证研究生上课的质量。
虽然近几年国家对高校都在资金方面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是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部分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和教学环境方面远不能满足研究生的锻炼需求。特别是需要室内场馆的项目,在场地设施方面就更不能满足了。因此,对研究生在锻炼身心素质方面造成了消极的因素,不利于研究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
对于研究生来说,到目前为止国家对于研究生并没有统一的体育通用教材,大部分高校体育选项课教材内容以自编为主,甚至有些地方还没有摆脱原有教材的束缚,要知道老教材与以前的中学体育课内容有很大的重复性,这样就不能很好的调动研究生们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是很不利的。另外,对于教学内容的布置也有待商榷。通过调查发现,凡是开设研究生体育俱乐部的高校中,基本都是根据学校目前已有的设施条件和资源环境来开设相应运动项目。并没有根据研究生的意愿来开设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从而大大降低了研究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普通高校研究生体育俱乐部与学校体育社团、协会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研究生体育俱乐部中全部的花销及费用基本都由学校来承担,而学校体育社团、协会可以向其他赞助商索要赞助。目前高校基本都在提高本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对于体育设施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实施,也不利于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不利于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更谈不上增强学生体质,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艰巨使命。
(1)研究生开设体育俱乐部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是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势在必行。但是在部分高校中并没有得到普及,仅仅在个别综合性大学刚得到逐步开展,且发展不平衡。应该转变体育教学观念,积极开设研究生体育俱乐部。(2)研究生体育课俱乐部能很好的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能够对研究生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在教学内容、方式与方法、考核评价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以期为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创造实践依据。(3)研究生体育俱乐部存在体育经费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且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体育俱乐部的场地、器材不能够满足开设研究生体育俱乐部的需要,目前没有一本统一的、专门针对研究生体育通用教材。
[1]邹师,冯火红.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类型与特色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11-13.
[2]秦纪强.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若干问题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7-9.
[3]刘俊一,张强.备战2010年冬奥会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2007-2008赛季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规律与特征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4):76-80.
[4]杜放,郑洪才,罗彭.吉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1,33(5):76-79.
[5]刘俊一,徐莹,陶玉晶,等.2010年冬奥会前国家短道速滑队女子运动员无氧运动能力检测及特征的辩证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1,54(6):50-54.
[6]杜放,范尧,郑洪才,等.吉林省高校课余体育竞赛活动发展态势与对策研究[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11,3(5):38-41.
[7]刘俊一,徐莹,张强.冬奥会前高原备战对国家女子短道队主力队员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1,49(1):107-111.
[8]杜放,王岚,代莹,等.北方高校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1):126-128.
[9]刘俊一,张强.课余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9,16(9):74-77.
[10]杜放,马文卿.普通高校开设中华传统体育养生学的价值与意义[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21(6).
[11]刘俊一,徐莹,马睿.我国广播体操60年发展回顾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2011,6(6):14-16.
[12]杜放,王林昆,李艾宣,等.“和谐社会”视域下我国社区体育的价值取向与发展定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29(2).
[13]刘俊一,隋力.我国优秀速度滑冰短距离女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结构特征统计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2):17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