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斌
(太原工业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8)
健身气功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养生功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身体健康和生命的养护日益受到重视,健身气功养生的研究成为了国内诸多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对于健身气功这一概念及其内涵的认识从20世纪50年代健身气功被重新挖掘出来至今在学术界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研究健身气功的诸位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各有所见、莫衷一是。
概念的界定是学术研究的必要前提,清晰而准确的概念在其所属的理论逻辑体系中居于起始范畴的地位。在学术研究中如果对概念的界定相对混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及其对实践工作的指导[1]。
因此,归纳和总结国内学者对于健身气功内涵的各种观点,对目前纷繁复杂健身气功概念做出梳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健身气功”这个词语在古代的练功书上是极少见的,仅在传说是晋代道士许逊所著的《净明宗教录》中提到它。[2]
宋代的张君房在《云笈七签》里写到:“虫蛰藏,以不食而全,盖是息待其元气也。节气功成,即学咽气,但合口作意,微力如咽食一般。咽液咽气,皆如咽食”,把健身气功看作是一种食气咽气的吐呐方法。
191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少林拳术秘诀·健身气功阐微》对气功的理解是:“气功之说有二:一、养气,一、练气,养气而后气不动,气不动而后神清,神清而后操纵进退得其宜,如是始可言命中制敌之方”。在这里只是把健身气功作为了一种武术锻炼的基本功而已。
192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武术汇宗》中也提到“气功”一词,但是该书也是把气功看作是武术中一种习练内功的方法。
1934年杭州祥林医院出版的《肺痨病特殊疗养法—气功疗法》和1938年,上海出版的《气功治验录》两书中,“健身气功”一词开始与治疗疾病联系在一起,把健身气功看作是一种治疗疾病的功法,即医疗气功[3]。
1947年刘贵珍等人对民间对健身气功进行挖掘整理,并在20世纪50年代初健身气功疗法“临床实验”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该项研究成果上报河北省政府和中央卫生部时,该功法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名字,经过相关专家和领导的商定,最终将这种能治疗疾病、强身健体的功法称之为医疗气功。
1955年12月19日,国家卫生部对刘贵珍挖掘、传播健身气功的事迹进行表彰,许多新闻机构都对此事件进行了报道。从此“医疗气功”这个词语词便在全国流行、传播开来。[4]
随着“健身气功”这一词语的确定,国内学术界开始对健身气功这一词语赋予各自不同的解释,依据对健身气功理解的不同,健身气功的概念大致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持此种观点的研究者特别强调突出“三调”,即调心、调身和调息,认为,健身气功练习的核心是调心、调身和调息,练功者主要是通过意念的引导、肢体动作的调整和呼吸的调节,以增强人体各部分机能,使机体内外更加和谐,从而达到强身健体、防止疾病和益寿延年的作用。此概念的典型代表主要有:吕荣光在《中国气功词典》中认为:健身气功是指调身、调气、调神,使身形和谐、阴阳平密的法术(即身体通过自身的作用,维持稳定状态的技术)。[5]
马济人认为:健身气功是我国古代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在与疾病、衰老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和创造的一项自我身心锻炼的方法和理论。它通过姿势的调节、呼吸的锻炼、身心松弛、意念的集中和运用,有节律的动作等锻炼方法,以调节和增强人体各部分的机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的潜力,有保健强身、防止疾病、延年益寿的作用,把健身气功用于防治疾病就是健身气功疗法,所以它又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
李志庸则认为:健身气功是人类以增强自身机体的协调性为主要目的通过调心、调息、调形等手段而主动进行的身心锻炼过程。[6]
李小青则认为:健身气功是一种内炼(或者说自我身心锻炼)的方法,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释、道、医、武(术)家对健身气功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手段是调身、调息、调心以及炼气,其目的是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气功是中华传统养生方法的精华之一。[7]
持此种观点的研究者特别强调,健身气功锻炼的过程是一种主动的、内向性的运用意识进行锻炼的过程,通过意识的调整和修练从而使自身的生命运动处于优化状态,增强自身控制能力,激发人体内在潜能的一种锻炼方法。其代表性概念主要有:林中鹏则认为,健身气功的定义是:健身气功是通过意识的作用,使自身的生命运动处于优化状态的自我锻炼方法。[8]
王松龄认为:以神为主导,以精气为基础,通过身心相互作用,自我锻炼以调整、强化自身生命机能,使之达与最佳状态,并具有强化自身控制能力,开发人体潜能作用的一种锻炼方法。[9]
持此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健身气功就是一种练气、养气和练意的功夫,练功者通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运用意识调节呼吸和姿势达到培养元气、平衡阴阳和疏通经络的作用。其代表概念主要有:胡春申对健身气功一词的理解是健身气功是练气、养气和用气的功夫。[10]
张恩勤则认为:健身气功是一种练气的功夫。具体地说,是练功者通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对身心进行自我锻炼的方法。为达到这一目的,练功者必须将意念、姿势和呼吸三者揉和在一起,作用于整个机体,对机体的机能活动进行主动的调整,并保持动态平衡,另一方面使机体产生储能性反应,降低能量消耗,增加能量积聚,起到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和散步气的作用。[11]
林厚省则认为:健身气功的涵义简单的说就是练气和练意的功夫。健身气功的气是代表呼吸的意思,功字则是用意识不断调整呼吸和姿势的练习。[12]
以上这些观点,是各位研究者在健身气功概念问题上智慧的结晶,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健身气功的概念具有宝贵的借鉴作用。但是由于历史和认知等方面的原因,在对健身气功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把握上还不是太全面。
这种片面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虽然注意到了健身气功概念的内涵,但是对于健身气功概念的内涵把握地不够全面;
另一方面,虽然注意到了健身气功概念的外延,但是却不能准确、全面的把我健身气功概念的外延,其结果就是致使健身气功概念定义不准确或者定义过大。
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加以反映的思维形式,或者说,概念是通过事物的本质属性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思想。它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13]
因此,我们如果想要对健身气功的概念进行界定,就必须从健身气功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进行。
综上所述,健身气功概念的内涵可概括为健身气功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人体生命整体观,通过调心、调息、调身的锻炼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外延为开发人体潜能,使身心臻于高度和谐的技能。在这里需明确两点:
第一,调心、调息和调身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认为,在健身气功练习的整个过程中,意识的引导、肢体动作的调整和呼吸的调节都是有机配合的,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一中有三,三而合一”的关系,是同时进行的。如果在概念中不明确这一点,就容易使健身气功与其它的一些体育项目相混淆。
以体操和跳水为例,运动员在比赛前总是会把要完成动作的标准动作的表象在头脑中过一遍,然后再通过深呼吸把情绪调节平和,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对身体的姿态进行控制,总的过程来说,这也是调心、调息和调身,但跳水和体操与健身气功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们调心、调息和调身的过程是分开的,不是“一中有三,三而合一”同时进行的。
第二,“自身”的健康状况与“人体”健康状况的区别。为什么要强调“人体”呢?这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健身气功的内涵也与时俱进,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其中就包括医疗健身气功,医疗健身气功又分为两大块:
一是医生根据病人的情况,教其适合的功法,通过自己练习来治疗疾病;
二是健身气功师通过发放外气来给病人治疗疾病,在此健身气功改善的就不是自身的健康状况,而是他人的健康状况,难道这就不算是健身气功吗?因此本人认为在健身气功概念中把“自身”改为“人体”更合适。
[1]周 望.服务型政府概念研究综述[J].行政论坛,2008(5):37.
[2]马济人.中国气功学[M].陕西: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2.
[3]张天戈.“气功”一词的由来[J].现代养生,2005(8).
[4]张洪林.气功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医学的地位[J].家庭中医药,2003(1).
[5]吕光荣.中国气功词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08-109.
[6]李志庸. 中国气功史 [M]. 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7]李小青.气功概念刍议[J].中医文献杂志,2003(4):21-22.
[8]林中鹏.中华气功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8:2.
[9]王松龄.中国气功的史·理·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6.
[10]胡春申.中华气功学[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11.
[11]张恩勤.中国气功[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5.
[12]林厚省.气功学[M].山东:青岛出版社,1988:2.
[13]苏天辅等.形式逻辑学[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