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林侠 陈 蓓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表现力是人体的情感在外部动作下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来展现出的内在情感;简单地说,就是运动员表现出来的运动激情和自信能力以及在整个套路表演中利用动作、神情与裁判员、观众进行交流的反映。展望武术套路未来的发展,片面地追求高难度动作,是满足不了高水平、高质量需求的。因此,加强对表现力的训练,让运动员对套路动作进行高水平的艺术性处理从而达到完美的境界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太极拳运动员不容忽视的环节。
随着太极拳的不断发展,全国太极拳锦标赛近两年来比赛形式上有所创新,在新规则的规定下,太极类项目必须配乐。因此,在套路表演中音乐和动作是不可分割的。如果说音乐是太极的灵魂,那么表现力就是实现音乐灵魂的唯一,是太极艺术的升华。
目前,部分太极拳运动员在比赛中表演僵直、呆板,只注重难度动作,不注重演练水平,动作质量不高,缺乏美感。要改变太极拳运动员这种相对落后的局面,必须重视太极拳运动员表现力的培养。为了进一步提高太极拳运动员的表现力,弘扬太极拳特色,宣传太极文化,为祖国争得更多荣誉,有必要对太极拳运动员表现力进行研究与探讨,以期对太极拳运动员表现力的训练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影响太极拳运动员的表现力做了研究,通过对太极拳表现力的研究与分析,在提高自己运动成绩的同时挖掘、培养自身的内在气质,使运动员的表现力得到最大程度地感染裁判员和观众,给人以美的享受,使更多的人喜欢太极,从而有助于我国太极拳的传播与发展。
研究对象为参加太极拳比赛的运动员表现力。
依据本研究的动机、目的及文献查阅,建立本研究的研究构架和过程,本研究主要针对对象是太极拳运动员,以逻辑分析法、观察法、访谈法、个案调查法等,对影响太极拳运动员的自身因素进行更深层次的认知与了解,比较个体间的差异,再进一步探讨研究,进而总结并得出结论。
2.2.1 问卷调查法
向上海体院参加太极拳比赛的运动员及从事太极工作的专家发放了问卷39份,回收36份,回收率92.31%,有效问卷36份,有效率为100%。
2.2.2 文献资料法
文献研究是本研究的重点,本文的文献检索主要来自于图书馆的中国期刊电子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学术总库、万方全文期刊数据库、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书籍杂志报刊阅览、网络检索等搜索引擎。此外,阅读部分还包括数理统计学、社会统计等相关学科的文献及专业书籍,为资料数据分析打下基础,并且观看了国内外太极拳的一些大型演出以及教学训练的录像。
2.2.3 访谈法
对从事太极拳工作的6名老师进行访谈,就有关表现力的影响因素以及培养和提高的方法与手段进行交谈,了解到专家的见解和看法,并且请专家对问卷设计指标进行了效度检验。
2.2.4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有关数据、资料进行了归纳与整理,并且进行了统计学处理。
表1 太极拳运动员表现力表达的主要途径调查结果(N=36人)
通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太极拳老师的访谈分析总结,认为太极拳表现力主要是在太极拳表演中,运动员在了解各太极拳种的风格特点、人文背景、审美取向因素的基础上,通过肢体语言将太极拳的内涵表现出来,从而给观众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太极拳表现力主要是运动员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动作表现的完美结合,是其在表演艺术水平下的生动展现,同时也是影响其太极拳技艺水平的重要因素。
太极拳表现力表达的途径主要包括:完美的技艺动作、良好的身体姿态、演出中展现出来的自信心理、运动员的气质和活力、面部表情的传达能力、太极拳种风格的把握、动作的韵律感、充沛的体能、富有特色的音乐等。
由表1可以看出,调查结果表明太极拳表现力的表达途径依次排序为:,完美的技艺动作,选中频数为35,选中频率为100%;良好的身体姿态,选中频数为35,选中频率为%;面部表情传达能力,选中频数为33,选中频率为91.7%;太极拳种风格的把握,选中频数为32,选中频率为88.9%;表演中展现出来的自信心理,选中频数为29,选中频率为80.6%;运动员的气质和活力,选中频数为26,选中频率为72.2%;富有特色的音乐,选中频数为23,选中频率为63.9%;充沛的体能,选中频数为21,选中频率为58.3%;动作的节奏感,选中频数为20,选中频率为55.6%。由此可知,排序在前5位的分别是:完美的技艺动作、良好的身体姿态、面部表情传达能力、太极拳种风格的把握、演出中展现出来的自信心理。这说明作为一名太极拳运动员要想提高自己的太极拳表现力,其主要途径:一是必须具备精湛的太极拳专业知识与技能;二是加强自己优秀心理品质的培养。
影响太极拳运动员表现力的自身因素主要包括:对太极拳的理解能力、形体和技艺水平、体态和气质的风度展现、对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心理素质、人文素养、意念和气息的运用、身体素质、面部表情的传达能力等。本文没有涉及影响太极拳运动员表现力的外部因素,如编导因素等。
从表2可知,影响太极拳运动员表现力的主要因素是形体和技艺水平、对太极拳的理解能力及对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它们分别为100%,100%,83.3%,居调查结果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位,是影响太极拳表现力的决定性因素,应当给予高度重视,放在首位培养。
表2 影响太极拳运动员表现力的自身因素调查结果(N=36人)
太极拳属于人体动作语言艺术。太极拳训练的第一步就是形体训练,然后才是按照各太极拳种的要求进行太极拳基本功训练。这种训练,对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太极拳意识是必不可少的,缺乏这些技术功底,就不能把太极拳的特点展现出来。在此条件下,还必须将头部、面部表情、眼神与身体的其它环节协调配合训练。有笔者认为太极拳中的手、眼、身、步法的协调配合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拳术运动。太极拳的精气神除了与动作配合,还要靠眼神来表达。拳谚道:“神发于目”,“眼为心之苗”。在太极拳运动中,要“以心形随,意发神传”,利用眼法来传达神意,以显示出动作的完整及太极拳的神韵。太极拳的注视法是指定势时,眼注视两手或平视前方。主要用于在动作完成时,眼睛要通过手或直接目视远方。例如,简化24式太极拳中的“手挥琵琶”这个动作,眼法主要就是通过左手进而目视远方。太极拳在结构上的特点就是前一个动作结束,恰好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进而做到绵绵不断,在似停非停之时,紧接着下一个动作,保持动作的连贯性与紧凑性,而注视法正是在这个瞬间起到了表达精、气、神的良好作用。
太极拳运动一贯讲究绵绵不断,势势相随,所以随视法处处皆用,在应用随视法时应当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当手运动到面前或者胸前时,眼可随手走,当手运动到比胸还低时,眼就不能随视,需要随腰的转动,向前平视,否则会出现低头现象,这就与太极拳虚灵顶轻的基本技法相违背。第二,随视时还应当注意不要过于认真的盯住一个目标,这样会头晕目弦,要做到似看非看或者视而不见,这样才能体现“神宜内敛而不流于形色,表现安逸的基本技法。因此,在太极拳演练时,想要做到形神兼修,内外合一,必定要使眼法与手法、身法协调配合,这都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太极拳技艺水平。当太极拳运动员做到了身体每一个部位都会表演,其太极拳表现力自然就会显现出来。太极拳不仅是靠身体来表现,更要靠心来表达。作为太极拳运动员,必须对太极拳的人文内涵、要表达的内容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才能做到身心合一,表达一致。古人云:“武为乐之容”,所以,太极拳运动员不但要掌握各种太极拳曲的节奏和旋律,而且还要正确理解乐曲的出处和人文内涵,注重从太极拳曲的特定审美取向中吸取营养和捕捉形象,追求太极拳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并且用自己身体的各个环节将个性化的音乐意境和特征展现出来。其次,影响太极拳运动员表现力的因素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养,它们分别为75.0%,72.2%,58.3%,居调查结果的第四、第五和第六位,是太极拳表现力的基础和发展潜力所在。
笔者认为,身体素质是太极拳表现力的物质基础,是不可替代的。身体素质是保障各种太极拳技艺得以掌握、完成和提高的基础。从太极拳生理角度看,对身体进行必要的力量、柔韧性、协调性、耐力素质训练,不仅可以提高肌肉的收缩、协调、控制能力,而且还能改善和加强人体各机能系统间的协调工作能力,有助于提高太极拳技艺水平,展示太极拳的瞬间美、过程美、变化美和空间不同层次的立体美。作为太极拳运动员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因此,身体素质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而心理素质对培养和提高太极拳运动员表现力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一名优秀的太极拳运动员必须具备以下三个重要的条件,即:精湛的太极拳技艺、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过硬的心理素质。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作基础,就练不出精湛的技术;即便有了精湛的技术,倘若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作保障,其技艺水平很难正常展现出来。而当运动员的技艺水平达到一定层次后,要想有所突破,首先就要在提高运动员自身的人文素养上下功夫。这是由于各太极拳种都是在其特有的地域环境下通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吸取世界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养分而逐渐演变出来的,所以它的形成与发展自然会深深地刻上各民族历史文化烙印。而面部表情传达能力及意念、体态和气质风度的展现和气息的运用分别为50.0%,50.0%,55.6%,居调查结果的第七位和第九位,是太极拳表现力的前提。从表面上看,体态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展现,但是值得关注的是,任何形式的太极拳都会表现它特定的太极拳内容,反映出它的价值取向。而气质和风度是太极拳审美取向所决定的,作为太极拳运动员应当注重自我修炼的培养,在领悟和摹仿中逐渐内化成为自己的太极风格。面部表情传达能力是影响表现力的重要因素。太极所表现的是活生生的人与事物,富有强烈的情境和情感色彩,而面部表情又集中体现了这一点。作为太极拳运动员,其肢体表达和面部表情传达是和谐划一的,应该做到以面部表情带动肢体表达、以肢体表达促使面部表情传达从而使观赏者受到强烈的心理震撼与教育。一般的太极拳运动员往往是用自己的肢体演练,而高层次的太极拳运动员则善于合理运用意念和气息。太极拳中有“意随气行,行随意动”这样的说法,其太极拳理念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了在肢体在运动中“形”与“气”和“意”的辩证关系,虽然调查结果排序靠后,但也应当引起太极拳运动员的高度重视。
(1)本文探讨了太极拳运动员表现力表达的主要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完美的技艺动作、运动员的气质和活力、良好的身体姿态、面部表情传达能力、表演中展现出来的自信心理、太极拳种风格的把握、动作的韵律感、充沛的体能、富有特色的音乐等。排序在前5位的分别是:良好的身体姿态、完美的技艺动作、太极拳种风格的把握、面部表情传达能力、表演中展现出来的自信心理。(2)影响太极拳运动员表现力的自身因素主要包括:对太极拳的理解能力、形体和技艺水平、体态和气质风度的展现、对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心理素质、人文素养、身体素质、面部表情传达能力、意念和气息的运用等。排序在前三位的是:对太极拳的理解能力、形体和技艺水平及对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它们在影响太极拳运动员表现力的自身因素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排序在第四至第六位的是: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人文素养,它们是影响太极拳表现力的基础和发展潜力所在。排序在第七和第九位的是:面部表情传达能力、体态和气质风度的展现及意念和气息的运用,它们是太极拳表现力的前提。
[1]王 葵.对提高太极拳动作表现力的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8-20.
[2]邱金昌.浅谈太极拳的眼法[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8(2):75-77.
[3]太极拳的形式美学研究薛统温州大学体育学院[J].湖北体育科技,2008(2):81-83.
[4]熊亚兵,潘旭辉. 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表现力训练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2(4):49-50.
[5]庄雅君,李 伟.试论武术套路运动中的“形”与“神”[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5(1):152-154.
[6]徐 磊.试析武术形神体用之间的关系[J].科技信息,2010(2):78.
[7]王 浩. 试析太极拳的美 [J]. 搏击·体育论坛,2009(6):65-67.
[8]崔良芳.艺术维度下的太极拳美之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