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婷婷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 四川成都 611130)
跑作为一项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技能,是锻炼学生速度和耐力素质的方法之一,其终极目标是为了健身。耐久跑是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的必修模块,分为一般耐力、速度耐力、力量耐力和综合耐力几方面。其特点是身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以一定的跑速,坚持跑相对较长的距离。它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培养学生的耐力素质,同时也是终身体育中简单又实用的锻炼手段。它要求运动者的中抠神经系统具备较高的机能稳定性,心血管机能与运动机能相适应,是一项有益身心健康的运动。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耐久跑是田径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周期性的大强度运动项目,经过长时间实际锻炼,心脏功能、呼吸功能得到提高。同时,在冬冷夏热和疲劳的耐久跑练习中,还能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是耐力素质的基本训练形式之一。
耐久跑又是一项长时间的单循环运动,体能消耗大。在跑道上,一圈又一圈、周而复始地单调、频繁的动作训练,学生对耐久跑运动的情感体验得不到心理上的满足,易产生厌烦情绪。同时,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数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耐力跑产生了恐惧心理,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目前,如何高效地开展耐力跑活动已成为广大体育教师深思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及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爱上耐久跑运动,并从中体会到体育的乐趣。
在中学体育教材中,耐久跑是一项重要内容,它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培养学生的耐力素质,是一项有益身心健康的运动。教师要结合健康教育,强化“快乐体育”意识,明确锻炼的意义和作用,正面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使学生认识到耐久跑锻炼的价值,并采用考核制度,激励学生进行耐久跑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耐力素质。
耐久跑是周期性的大强度运动项目,它要求运动者的中抠神经系统具备较高的机能稳定性,心血管机能与运动机能相适应。经过长时间实际锻炼,心脏功能、呼吸功能得到提高。在耐久跑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耐力素质参差不齐差,个别学生会出现一些生理不适现象。所以,在练习前,教师要分析学生的问题,找到原因,并让学生了解耐久跑生理特点,并考虑学生的耐力素质情况安排一定时间的理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运动的快乐。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一种典型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又称为“三段式”,即准备部分(队列队形和准备活动)、基本部分(主教材的教与练)、结束部分(放松整理活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占主导,学生只是被动执行,如此反复、枯燥的训练使学生易出现厌学情绪,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快乐体育”的教学理念,科学、高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所谓“快乐体育”,即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体育、进行体育活动。它是师生互动教学的过程,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创设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训练,并从中享受体育的乐趣。
为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应科学地设计每个活动,并细化到课堂各个环节中。(1)重视课程备课环节。体育课不同于其他的文化课,注重实操性,备课环节往往被忽略。然而,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择、实施、组织、监控、评判等却非常复杂,因此,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备课环节。此外,教师还可以以老带新,组织集体备课活动,加强教学交流,以提高教学质量。(2)合理选择内容。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技能、场地等条件进行合理选择。在选择内容时,一定要遵循教育性、目的性、健康性及趣味性等原则。(3)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在教学组织上,教师要秉持“严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教学理念,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模式,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发散思维,创设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和考虑个体差异,运用多种方法、手段进行精讲多练,使学生能掌握动作要领。(4)做好教学小结。课程总结是教学组织实施的必要环节,有利于教学的改进工作。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积极开展评判、点评和总结活动,并鼓励学生自评,对课程作进一步的学习和感悟。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要充分认识耐久跑教学的实际情况及耐久跑的自身特点,要坚持“引导、启发、教育、鼓励”的基本原则,对耐久跑知识进行传授、灌输,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将“言、行、意、情”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同时,在教学中,要把“安全”放在首位,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目前,耐久跑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学生易出现厌学情绪,严重影响其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上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利用活泼多样、内容丰富的练习手段,采用启发式的创造教学形式,培养学生活动兴趣,以提高课堂质量。
(1)隐伏法。在学期计划中,耐久跑课应该安排在第四、五单元。在一、二、三单元课程里有计划、有目的的增加慢跑的量,能为耐久跑的练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采用多种形式教学法。耐久跑的教法和训练千万不能三年或六年一员制,即操场干跑图,这样,学生易出现厌学情绪。对此,在课堂教学上,应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运用趣味教学法。采用图形跑(如蛇形跑、五角星跑、对角线跑、“8”字形跑等)、交替跑、变换跑(动作形状和方向、场地、内容和形式)、障碍跑、竞赛跑等,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趣味性。还可开展形式多样的篮、足球练习或竞赛活动,以比赛促进耐久跑能力的提升。在教学活动中,还应突出游戏的特点,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活动兴趣,而且能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3)教师带跑法和压阵法。在越野跑动练阶段,老师可成为领跑者,以克服学生年龄段易兴奋,开始跑太快,破坏以“匀速跑”节奏为目的的缺陷,确保按计划跑到终点。训练中,运动量应由大到小,利用由短到长距离跑,由慢到快跑的练习,使学生慢慢适应耐久跑的教学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肌肉、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机能,增强有氧代谢能力。
强化练习手段,采用分段教学法和间歇教学法。例如,分段教学法,让每一个学生知道具体的评分标准,帮助学生改变过去盲目乱跑、不能控制速度的现象,培养学生耐久跑的速度感。还可采用循环渐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心理、生理上逐渐适应耐久跑教学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并体验其中的乐趣。
培养自锻能力。培养调控生活负荷能力和安排锻炼计划的能力。让学生理解教师传授安排锻炼计划的原则和方法,教会学生按自身感觉来调整强度、运动量及自测运动脉搏来控制练习的强度、密度,并运用于实践。例如,指导学生依据四季变化进行不同的自训安排。
体育强调在技能和体力方面要有量和质的保障,更提倡“有乐趣,充实的教学”。因此,要坚持“快乐体育”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体育活动。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耐久跑是田径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占有特殊的地位。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创设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训练,以达到体育锻炼的终极目标。
[1]马振东,刘玉兰.浅析提高学生耐力素质的有效途径[J].体育学刊,2000(3).
[2]朱瑜.对中长跑的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07(22).
[3]王启基.耐久跑教学初探[J].辽宁体育科技,1983(1).
[4]滕爱弟,黎伟.浅谈体育游戏的特点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8(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6]李祥,梁俊雄.学校健康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