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价值的哲学论断①——以苗族芦笙舞蹈“滚山珠”为范本

2013-08-15 00:54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4期
关键词:芦笙苗族少数民族

李 政

(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少数民族体育人类学研究中心 贵州 贵阳 550001 )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每个地方,每个民族都有与其它地方民族不尽相同的传统文化形态;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各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活动,构成了中华民族体育之整体。贵州有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土家族、仡佬族、彝族、畲族等诸多民族聚居。苗族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文化影响力均居贵州之首。勤劳善良的苗族人民躲避战争,向往和平。他们的音乐和舞蹈形式源于农耕生活,形象生动。芦笙是苗族擅长的乐器,结合芦笙边吹奏边舞蹈又是苗族最常见的舞蹈形式。

在担任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裁判时发现,历经数十年的历史嬗变,毕节地区苗族“滚山珠”已经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更旺盛的生命力,能够满足人们生活的多种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滚山珠”是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的奇葩。从哲学和文化学的视角直击“滚山珠”的哲学和文化价值,能够有效弥补将人文社会学科知识渗透到体育学内而后又以体育学的方法研究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这一研究路径的历史局限性。

1 “滚山珠”的历史回眸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苗语叫“子落夺”。它流传在贵州省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芦笙舞蹈之一。原始部落时期,部落之间发生战争,苗族部落一青年在放哨时,由于“消息树”被敌人破坏,为了及时地把敌人入侵的消息送给部落同胞,他把穿在身上的长衣、长裙(当时苗族男青年也穿裙子)裹住整个身躯,从山上往山下滚,滚过石头、荆棘、沟坎,在滚到山下报信后,这名青年光荣牺牲了。苗族部落战败后,开始了迁徙,从平原地区迁往乌蒙地区,在迁徙途中苗族青年们继承了这名报信青年的精神,用他们的身躯滚平了无数崇山峻岭中的石头、荆棘、沟坎,让老人、妇女和小孩平安经过,历经千辛万苦,最后终于到达乌蒙地区。到达乌蒙地区后,苗族先民们约定时间、约定地点,大家用欢快的芦笙舞蹈来表达了对报信的青年及祖先迁徙时在迁移途中死亡同胞的怀念,同时体现了分散同胞重逢时的喜悦之情和对当今生活充满着希望之情。芦笙舞蹈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滚山珠”。

“滚山珠”是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杂技艺术为一体的苗族民间舞。表演时用6支长约20 cm的铁制梭镖头,镖尖向上插入地下,围成一个直径约0.7 m的圆圈,或用6只对顶的饭碗装满水摆成圆圈代替梭镖亦可。表演者手执芦笙,一边吹奏,一边跳跃,围着棱镖或水碗翻滚,表演的技巧性强,且异常惊险。“滚山珠”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融进各种技巧,不断完善。到1989年,芦笙舞“滚山珠”由以往的单人表演发展成为6~8人同时表演的舞蹈。表演者手执六管芦笙,头戴箐鸡翎帽,身着绣花白褂,吹奏着世代传承的芦笙舞曲,围绕梭镖或盛满水的碗进行舞蹈表演,时而以头为足,芦笙舞步与技巧运用难度随表演进程不断增加,表现苗族同胞在迁徙途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排出万难的惊险场面。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以其粗犷豪放的风格、高难惊险的动作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成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中的一枝奇葩,流播广远,享誉中外。它曾先后多次参加国内外的艺术节,受到中外人士和各族同胞的高度赞赏。这个舞种中蕴涵着的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和引导人们不断前进,永不为困难所压倒。

2 “滚山珠”价值的哲学论断

从哲学的视角,立足于“滚山珠”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对其做以下哲学论断。

2.1 关注人,关注人的社会存在,关注人的健康

在走访苗族“滚山珠”发源地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时发现,随着人们健康主体意识的觉醒,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地居民已经既有“钱”也有“闲”从事“滚山珠”健身运动。无论是婚丧嫁娶红白喜事之日,还是逢年过节欢庆之时,或者是有重大会议和全乡大型活动要举行,人们都会跳起属于他们的欢快的“滚山珠”。即使是在每天傍晚,在乡政府广场上,也会有人数众多的“滚山珠”爱好者和传承者进行专门练习。兴趣爱好和父辈的影响,使世世代代的苗族儿女选择“滚山珠”,获得了健康,陶冶了情操。

2.2 关乎社会,关乎社会发展,满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发展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针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族问题,把发展民族体育作为民族工作和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并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组织了大批专家学者,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挖掘整理,并采取各种举措扶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自1953年举办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起,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全国性的少数民族运动会。比赛项目主要是各民族的一些传统项目,在项目设置上明确规定只起源和流传于国内的各个少数民族享用的非奥运会项目才能有资格申报作为参赛项目。比赛类别分为表演类和竞赛类两个类别。这种规定,无形中明确其他任何别的国家和地区的体育项目没有资格成为民运会比赛项目,必须是我们的本土体育。民运会是具有浓厚中华特色的中国少数民族自己的体育文化的大比赛、大展示,参加者也必须是全国各省和自治区的少数民族运动员。由于历史的原因,从我国举行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到第二届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历史跨度。自1982年9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第二届全国民运会以来,全国民运会正式步入正规,除了1990年因为亚运会在我国首都北京举办往下顺延一年之外,每4年举行一次,并且成为与全运会、大学生运动会、农民运动会相并列的最主要的国家级赛事。

从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起,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就设有表演项目比赛。可见,表演项目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表演项目的比赛分为竞技类、技巧类、综合类三个类别。每个类别根据参赛队伍的数量评判一定额度的奖项。奖项由最开始的一、二、三等奖后来更名为金奖、银奖、铜奖。充分表明民族运动会重交往而轻比赛成绩的政治诱导作用。

“滚山珠”动作内容的丰富性、动作构成的复杂性、动作与器材结合的一致性,决定了它既可以参加表演类综合项目的比赛,又可以参加技巧项目的比赛。它为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其中1991年“滚山珠”在参加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获表演项目一等奖;1995年“滚山珠”在参加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获表演项目二等奖;2010年“滚山珠”在参加贵州省第八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获表演项目一等奖。荣誉属于过去,研究“滚山珠”的继承和发扬,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新的历史内涵。

2.3 社会意识的突破,苗族芦笙舞“滚山珠”自身体现出旺盛的社会生命力

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因该舞蹈采用芦笙伴奏,表演者自吹自舞而得名。该舞蹈广泛流传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壮、瑶等民族聚居区,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民族民间舞蹈。而“滚山珠”则是芦笙舞中较为醒目的一种舞蹈,它原名“地龙滚荆”,又叫“滚地龙”,苗语称“子落夺”。主要流传于今贵州毕节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一带,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芦笙舞蹈之一,苗族芦笙舞“滚山珠”作为一项民族传统表演项目,堪称一颗璀璨的高原明珠,她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杂技艺术为一体。表演者手执六管芦笙,头戴野鸡翎帽,身着绣花白褂,脚着麻耳草鞋,吹奏着世代传承的芦笙舞曲,围绕梭镖或盛满水的碗进行舞蹈表演,时而以头为足、或时以人攀肩,在盛满水的碗与碗之间,边吹芦笙边进行舞蹈和技巧表演,芦笙舞步与技巧运用难度随表演进程不断增加,表现苗族同胞在迁徙途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排出万难的惊险场面。苗族芦笙舞“滚山珠”以其粗犷豪放的风格、高难惊险的动作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成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中的一枝奇葩,被国家文化部领导赞为贵州高原明珠。并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既然有如此重大的历史影响力,携带了如此丰富的文化因子,学术界应该对“滚山珠”采取足够的重视。只有研究“滚山珠”的继承与发展,创编与创新,才能保证其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旺盛生命力。

2.4 价值体系的丰富与健全,与教育的不解之缘,满足贵州校本音乐和体育课程资源发展的需要

苗族芦笙舞蹈“滚山珠”起源于毕节地区纳雍县,如今已经在毕节地区范围内广泛流传,其中最为有力的传承方法就是借助大中小学学校教育这一平台。纳雍县猪场乡苗族彝族乡作为“滚山珠”的最原始发源地,各级乡镇领导为保护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明示各中小学将“滚山珠”作为必修课程内容,甚至在早操和课间操推广“滚山珠”,并以校级和乡级竞赛为杠杆,将“滚山珠”充实到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中,强有力地促进了“滚山珠”的继承和发展。此举也为毕节地区其他乡镇所仿效,快速有力地促进了“滚山珠”在毕节地区甚至是在整个贵州地区的传播和发展。

贵州作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却又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特殊省份,农村地区中小学不具备开展有较大投入的现代体育运动项目的条件。在校内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既解决了无暇开展现代体育的燃眉之急,又拓展了民族传统体育赖以存在的有力空间,属于实惠之举。无论是将“滚山珠”进入民族地区音乐课堂还是体育课堂,都将丰富民族地区校本课程资源,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3 结语

“滚山珠”的社会存在足够引起哲学界的高度关注。以“滚山珠”为范本,能够充分揭示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关注人、关乎社会、社会意识的突破、与教育的不解之缘等诸多社会价值。从哲学的高度充分认识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的社会价值,能够有力促进研究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表演水平和竞赛能力这一历史命题。

[1]冯胜刚.对我国表演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挖掘、整理和编排问题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3(2).

[2]刘化迪.博览民族体育,解读民族风情——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J].军营文化天地,2008(1).

[3]赵芳.民族体育的盛会,和谐盛世的欢歌——记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J].今日民族,2007(12).

[4]李俊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的特点和类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3).

[5]周小燕,邢金贵.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创作的发展走向与文化传承——简论“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之室内表演项目[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

猜你喜欢
芦笙苗族少数民族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岜沙芦笙节
少数民族的服装
你好,芦笙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芦笙恋歌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漂亮的“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