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婷婷 刘建 秦沙沙
(1.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体育教研室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2.新疆警官学院警体部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3.洛阳市四十四中体育教研室 河南 洛阳 471000)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飞速发展,“职业文明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追求健康成为在新世纪人们的共同需求。武术作为中国的国粹和人类历史发展的文化瑰宝,是我国最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族传统健身方法之一。本文通过对乌鲁木齐城市社区武术健身活动的开展状况进行剖析和研究,既能为武术健身理论研究者提供参考,也能为武术健身活动的开展指明方向,同时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城市社区武术健身活动的开展具有借鉴作用,以及对“十二五”期间全民健身工程在西部地区的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规划法》及社会学原理与方法,确定调查范围限于乌鲁木齐市地市级城市社区。本文主要对乌鲁木齐市七区(国函[2002]42号)中14个活动点进行调查。主要以武术健身活动点的负责人和参加武术健身活动的锻炼者作为调查对象。
综合运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数理统计等方法,就乌鲁木齐城市社区武术健身活动的练习者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7份,回收率为97.4%,剔除9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478,有效率为98.15%。
调查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城市社区武术健身活动参与者中,其中女性275人,占57.53%;男性203人,占42.47%,参与武术健身活动的女性在18~30岁略低于男性,在31~45岁则少于男性。乌鲁木齐形成了以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分散杂居的居住模式,因此参与锻炼者中以汉族居多,其中汉族408人,占85.36%。参与武术健身活动的习练者的学历不高,其中高中以下的人数占总样本量的76.77%,主要因为习练者多集中在46~59岁以及69岁以上。由于参与武术健身活动的习练人群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上存在差异导致其在职业结构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问卷统计得知,参加健身路径锻炼的人员涉及到政府工作人员、科研或教育工作者、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农民、学生、离退休人员、以及其他人员等。
2.2.1 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武术健身活动的认知程度
态度是指“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1]。通过对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参与武术健身活动者的态度分析可以得出:有超过57.54%的调查者很喜欢武术的,这表明武术在乌鲁木齐城市社区里有着较强的群众基础。通过居民对武术健身知识的了解程度分析,居民对武术健身活动习练者中对武术健身知识比较了解的占17.36%,了解的占24.27%,一般的占45.40%,有12.97%的对武术健身知识根本就不了解。从这一调查可以看出,国家政府、体育相关部门的宣传力度和健身知识培训力度还不够。因此,要把武术健身活动的知识宣传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尚有很长的路程要走,武术健身的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所以,加大武术健身活动的宣传力度和武术健身知识的培训仍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动机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动力源泉,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它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2]通过对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武术健身活动的锻炼动机分析来看,人们参加武术健身活动的动机呈多样性,这说明居民已经认识到武术本身所具有的多种多样的功能价值,看到了武术在强身健体、休闲娱乐、调整情绪、缓解压力、弘扬民族精神、以及丰富生活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2.2.2 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武术健身活动的项目分析
武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集技击、养生、保健为一体的运动项目,是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武术健身活动的项目分析可以看出,居民在武术健身活动的选择项目的形式和内容上呈多样化,居民的参与程度依次为:太极类(拳剑扇)占89.75%、木兰(拳、扇)占40.38%、健身气功占35.15%、散打、搏击等技法练习21.55%、长拳20.71%、传统拳术占18.20%、少林拳占14.85%、刀枪剑棍等器械占9.21%、其它的占7.53%。
2.2.3 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武术健身活动的场所分析
气候是影响居民参与武术健身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乌鲁木齐市位于我国的西北部,身处大陆腹地,是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冬冷夏热,寒暑变化剧烈,且随高度垂直递增,冬季寒冷漫长,四季分配不均匀。由于乌鲁木齐的冬季较寒冷,且持续时间较长,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的比例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
通过对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武术健身活动的场所分析表明,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主要以范围广、容纳人数多的地方为主,其中公园、广场占54.81%,街道或居委会的活动场所占39.96%,辖区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占36.40%,住宅小区的空地占28.45%,辖区学校体育场地占21.34%,在自家庭院进行武术健身活动的占6.07%,公路街道边的占4.81%,其它的占3.56%。由于武术健身活动场地的简陋,加上周围参加武术健身的人数上不足,导致缺乏武术健身的氛围,对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2.2.4 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武术健身活动的时间分析
通过对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武术健身活动的时间安排,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居民参与武术健身活动的时间主要分为上午7~10点,下午6~8点,晚上8~10点,以及不固定时间段四类。
通过对每次锻炼时间分析,主要集中30~60分钟共有247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1.67%;其次,60~90分钟的有173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6.19%。调查显示,参加武术健身活动能坚持锻炼30~60分钟、60~90分钟的人群大部分是在各武术健身点上主要是集中锻炼,而集体锻炼的有序性是城市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今后的发展方向。集中锻炼主要以套路演练为基本特征,这样无意中就增加锻炼的时间。而武术中每个套路的理解和掌握都需要大量的重复练习,只有足够的重复次数和充足的时间作保障,才能对套路的理解加深,更好的掌握动作的要领。而在30分钟以下的有31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49%,90分钟以上的有27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65%,居民参与武术健身活动每次锻炼在90分钟以上、30分钟以下的比较少。分析认为,参与武术健身活动在30分钟以下主要认为达不到锻炼的效果,而每次锻炼超过90分钟的人群认为自己的身体承受不了大负荷的、长时间的运动量。
2.2.5 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武术健身活动的频率分析
锻炼频度是反映个人在一定时间期限内所进行体育锻炼的次数。经常参加锻炼的人(体育人口),是指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频度不少于3次,每次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具有与自身体质和所参与的体育项目想适应的中等以上负荷强度者。体育人口也是衡量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及亲和程度[3]。
拳谚:“要练武,莫怕苦。要练功,莫放松。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笨鸟先入林,勤学武艺精”。通过学拳谚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习练武术健身活动来增加体质,学习和掌握武术动作,不是一朝一夕或短时间锻炼就能达到的。通过对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武术健身活动每周锻炼的次数分析显示,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277人,占调查总量的57.95%,每周锻炼1次的39人,占调查总量的8.16%,每周锻炼2次的73人,占调查总量的15.27%,每周锻炼3次的89人,占调查总量的18.62%。而在1997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参加体育活动者的活动次数的调查显示每周3次以上的占46.94%[4]。可以看出乌鲁木齐参加武术健身活动的人群中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人群比《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的参与体育活动者活动次数要多。此外,城市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锻炼要想获得良好的健身效果,不仅与运动频率有关,还与运动内容的强度及运动方式有关。因此,今后在进一步推广武术健身活动作为全民健身活动内容的过程中,积极宣传引导并鼓励参与者,每周锻炼的次数在3次以上,且根据各自的特点,从运动频率、运动的强度、运动方式上,制定出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武术健身的计划。
场地设施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武术健身活动发展的主要因素。依靠政府以及相关体育行政部门力量协调解决场地问题,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同时,还应与社会各界广泛联系,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对居民健身的场所进行改造和重建。以解决由于气候而影响乌鲁木齐城市居民参与武术健身活动的问题。
加大宣传武术健身活动使它以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城市社区居民的注意力。各级体育行政部门领导应提高武术健身的思想认识,高度重视武术健身的价值;发挥武术专业期刊的作用,使锻炼者了解和认识武术的功能和作用,从而加入到武术健身的行列;利用大众传媒手段通过电视、广播传播的武术健身活动的赛事、新闻、报道,以及充分利用遍布全国各地的宣传网络,使城市居民对武术健身活动有新的了解。
政府领导应高度重视,建立和完善武术健身活动组织领导机构。政府努力通过制定一定的社会政策法规,加强武术健身法规建设,完善武术健身管理体制,鼓励城市居民参与到武术健身活动中来。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武术健身文化传播是民族体育国际化的过程,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体育项目之一,应向世界展现东方武术的魅力,向世界体育文化发展之中融入。成立业余武术训练队、培训班,举办武术文化讲座、举办武术表演与比赛,使学员文武兼修、艺技兼备。
针对乌鲁木齐城市社区体育指导员人才匮乏的现状,体育行政部门要依靠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机制和管理体制,选拔培养具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任职资格的社区体育指导者。建立一支有业务水平的武术指导员队伍,使武术指导队伍正规化、科学管理化。
(1)乌鲁木齐城市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的人群中,年龄、职业、学历结构不合理;其参加人群中以中老年人为主,离退休人员所占比例较大;锻炼人群以汉族为主,其它民族较少;高学历人员较少,初中或初中以下占46.23%。
(2)在认知程度方面,有57.54%的调查者很喜欢武术,从对武术健身知识的了解程度上看都表明有着较强的群众基础;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人群对武术健身活动的态度存在着差异;锻炼动机也呈多样化。
(3)乌鲁木齐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场地选择主要是以范围广、容纳人数多的地方为主。参加武术健身活动的内容和项目主要是太极类(拳剑扇)、木兰(拳、扇),而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女性练习者。
(4)城市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以晨练为主,时间长、频次多。参加者在锻炼时间选择上,早晨的占67.57%,有51.67%的锻炼者活动时间在30~60分钟。在活动频次上,有57.95%的参加者每周活动频率在3次以上。
(5)乌鲁木齐市城市社区武术健身活动的组织管理形式大多主要靠居民是自发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不能满足需要。
[1]章志光,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87.
[2]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129-130.
[3]毛毅刚.渤海大学在职教职工体育意识及行为的调查[J].渤海大学学报,2005(1):32.
[4]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