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 凯里 556000)
高校体育教学应该立足现代体育教育思想,摒弃传统教学中的不科学的内容和方法,深化改革,祛除高校体育较重中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部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忽视了作为主体地位的学生。我们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需要更加注重灵活思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学观念与方法的滞后制约了高校体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思考和动手实践的学习和尝试,这样的教学过程并不有助于学生体育能力的训练和体育意识的培养,反而这种枯燥的学习方式可能造成学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例如,教师要积极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结合多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及自学能力,使他们理解教学过程,对所学内容“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从而开发智力,培养其创造能力。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进行体育教育时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大多数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知识按照项目的技术特点,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以及技能,尽管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但体育教学的目标并不清晰明确。
让学生掌握和提高常用的运动技巧和技能用于健身,还是让学生掌握难新动作,把教学的重点、难点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脱离现实,轻视基本运动技术的应用与提高,忽视健身能力的培养,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职业化培养的倾向,正是目标不明,思路不清的表现。与此同时,高校体育课程中的教学项目过多,内容繁杂。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征明显区别于中学生,因此,高校也要根据这些来改变教学模式,不能忽视学生这一教学主体。繁杂的教学内容可能会使学生疲于应对,这不符合运动技术形成的规律,更不符合高校的教学理念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在教学的开始就要明确体育教学目标,并要将这种目标宣传到参与到体育教学的每个人。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师才能有针对性的“教”,学生也可以有意识的去“学”。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摇篮,是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接受教育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非常重要。但是,目前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大多数学生上了多年的体育课,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在离开学校后应怎样健身,也没有建立终身体育意识。这与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是极不相符的。高校体育教学对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培养出的学生最终都要进入到社会,都会进入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同时也应该成为全民健身运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因此,高校必须要以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调整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全民健身意识。
改变“灌输式”教学,改用“启发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启发学生,更多的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对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或有争议的问题的时候,体育教师不应该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而应该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沟通,各抒己见。另外,体育教学长期存在重技术轻理论的问题,许多学生只会运动,而不懂规则,不能解决运动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加强体育理论的教育,增加理论课教学比重势在必行。
此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加强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要提倡快乐体育、阳光体育,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体验到体育活动具备的独特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身体条件、心里特征以及其他的特点,以学生自身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从情感人手,对其进行全面的身体、技术、能力教育和健全的人格教育,让学生在主动快乐地从事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练习中,增强体质,发展体育能力。
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能力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国外的大量实验及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个体从小学阶段直到大学,都是以求知为主的生活阶段。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大脑思维活动活跃,最利于其创造力发展。这种能力在我们所认同的所有能力中,其受遗传因素影响程度相对较小。教育对创造思维发展可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发展认知一些运动规律,运动的特性,既有利于加强学习的深度,也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动机。
首先,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发现并确认教学活动的依据,从而为学生提供参与创造性实践活动的机会。教师通过观察就可以充分了解到学生的特点,据此调整教学方案,促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成为教学的主体,这样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其次,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同样也是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动力。教师应善于通过平时观察、个别交谈、课外活动等多种途径去了解,发现学生的直接兴趣,进而有针对地激发诱导。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综合考虑学生的不同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在运动中更好的认识自我,找出适合学生自己练习的项目和锻炼的方法和手段,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后,教师也要倾听学生对教材以及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比赛以及体育游戏等方法来锻炼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控能力。体育教师要向学生讲述健康状态的心理标准,进行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通过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能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促进身体发育增强体质,对提高学生的健身能力也有很大作用。
现如今的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缺乏自立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这就导致了他们积极进取、团队协作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这种特征要予以重视,不仅要传授体育技术技能,还要重视意志品质的培养和锻炼。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体育项目来培养和锻炼学生,不同的运动项目所培养的意志品质也不一样。比如,可以利用篮球、足球等运动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形成,还能锻炼学生竞争意识和勇敢机智的意志品质。再比如,学生可以通过乒乓球运动的单打独斗培养学生独立作战、随机应变的能力。使学生在不利的条件下训练,培养其勇敢顽强、不畏困难的意志品质。
高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则是为了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并且能够具备一定的自我健身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参加工作后依然可以自觉主动的进行体育锻炼。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与终身体育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引导教育学生培养体育爱好和兴趣,使他们养成自觉锻炼和保持健康的良好习惯。
同时,除了要完成教学任务外,教师还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启发学生,培养他们的自觉锻炼意识,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动机,要让他们充分的认识到健康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是一切幸福生活的根本。促进学生变被动为积极主动学习和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并将这种意识一直保持下去,使锻炼成为自身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还要培养学生具备社会体育健身运动的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使学生可以成为社会体育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帮助更多的人参与体育运动,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期间,努力培养他们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全民健身意识,掌握更多的体育技术技能,为终身体育锻炼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它具有与社会生活衔接的特点,在一定意义上,成人体质健康程度和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与技能,取决于青少年时期的体质状况和接受体育教育的程度,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学必须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不管在形式、内容还是方法上都要有所改革和创新,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不断发展。
[1]秋珍.体育师资培养与社会需求──江汉大学体育系毕业生综合素质情况调查[J].体育学刊,2001,5.
[2]红英,李梅娟.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05(5):5-7.
[3]肖紫来.论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活动化、个性化、兴趣化取向[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
[4]庆连.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1).